财新网|重症科医生亲述:我们是怎样抢救危重病人的

病人太惨,医生太不容易,危重病人三周定生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告诉财新记者 文 | 记者 萧 […]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一名危重病患和一名婴儿的最新情况

一名危重病患和一名婴儿的最新情况#疫情记者会快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表示,高顶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目前有一位71岁的危重病人需要使用维生设备,生命体症和各方面指数目前良好,但有明显的感染情况出现,且本身患有慢性基础病,并不排除其情况可能恶化,所以医疗团队会密切监测其情况;另有一名3个月大的婴儿,情况良好,病情较为平稳,亦有儿科团队跟进其情况。应变协调中心又提到,政府针对不同情况已做好各种预案...https://www.gcs.gov.mo/detail/zh-hant/N22GEJgBDs

封面图片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瑶琦 柴嵘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对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重大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王瑶琦柴嵘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对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重大及以上级别突发事件,或可能引发重大及以上级别的突发事件,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接到报告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健委。医务人员应当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对伤病员进行初次检伤分类、持续评估,分别用绿、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进行分类,标记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等明显部位,以便按照类别开展处置。死亡者标黑色标。危重症患者标红色标,应第一优先处置、转送;重症患者标黄色标,第二优先处置、转送;轻症患者标绿色标,可第三优先处置、转送;吃瓜俱乐部@ChiGuaClub

封面图片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王瑶琦柴嵘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对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重大及以上级别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王瑶琦柴嵘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对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重大及以上级别突发事件,或可能引发重大及以上级别的突发事件,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接到报告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健委。医务人员应当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对伤病员进行初次检伤分类、持续评估,分别用绿、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进行分类,标记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等明显部位,以便按照类别开展处置。死亡者标黑色标。危重症患者标红色标,应第一优先处置、转送;重症患者标黄色标,第二优先处置、转送;轻症患者标绿色标,可第三优先处置、转送;

封面图片

最新版新冠重症诊疗方案:进一步明确重症高危人群及适用新冠抗病毒药群体

最新版新冠重症诊疗方案:进一步明确重症高危人群及适用新冠抗病毒药群体该方案在组织专家总结疾病特点和临床诊疗经验基础上,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进行了修订,以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病例救治工作,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案》提出,对于重症高危人群,若未达到重症诊断标准,但是年龄>65岁、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合并较为严重慢性疾病的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肺部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可以按重症病例管理。这里所指的“重型病例”,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将未达到重症诊断标准的高龄老人纳入重症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部分人群往往病情进展更快。”一位三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在对新冠患者实施分层收治的实践中发现,年龄确实是最重要的风险评估因素。尤其是对于85岁以上、合并基础性疾病的高龄老人,在感染新冠后,自限难度大,应当尽早地实施医疗干预和救治。在入院治疗的新冠患者中,也存在“年龄越大,死亡风险更高”的客观情况。另据一篇由以色列卡梅尔医疗中心和耶鲁大学医学院等研究人员去年6月发表在国际传染病权威期刊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s的学术文章,在多项影响成人新冠感染后的危险因素中,新冠感染者(未服用Paxlovid)年龄每增加十岁,死亡风险增大1.67倍。国家卫健委在解读《方案》时表示,有利于“关口前移加强重症临床预警”。除了新增对高龄新冠感染者的关注,为落实对重症患者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提高各级医疗机构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该《方案》还在第十版新冠诊疗方案基础上,细化了重症病例的临床预警指征。《方案》提出,重症病例需要进行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SpO2)及临床常规器官功能评估。具体来看,应根据病情需要监测: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肝肾功能、乳酸、血糖、电解质、乳酸脱氢酶等)、心肌损伤标志物、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及胸部影像学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最常累及呼吸系统,而低氧血症是呼吸科常见危重症之一,也是呼吸衰竭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基于此,《方案》强调低氧在重症临床预警方面的作用,并提出,当患者轻微活动后指氧饱和度<94%时,应警惕病情恶化。在重症治疗方面,与上一版重症诊疗方案相比,最新版《方案》将临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纳入其中。国家卫健委解读文章称:在一般治疗中增加了高热和咳嗽等对症处理;在抗病毒治疗中增加了已在我国审批上市的小分子药物;增加了抗凝治疗;强调了清醒俯卧位通气的重要性;在氧疗和呼吸支持治疗方面,结合最新认识和研究证据,指出经鼻高流量氧疗优于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改进了呼气末正压(PEEP)的设定方法,加强机械通气的肺保护措施。小分子抗病毒药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来清除或抑制病毒,可以达到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是早期治疗的关键药物。目前,我国审批上市的小分子药物包括Paxlovid(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阿兹夫定和入莫诺拉韦胶囊。但对于入院治疗的重症患者,住院时已经超过最佳抗病毒治疗时机,还能使用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吗?《方案》对此规定称,对于重症患者,若病程较短,特别是核酸载量较高(Ct值<30),也可使用上述药物。为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当重症病例肺炎情况稳定,氧合改善,不需要进行生命支持,且符合相关条件时,应尽早转出重症病房。其中,重症患者转出ICU需要满足的全部条件有四。《方案》称:一是意识清楚。镇痛镇静剂和/或肌松剂已停用;二是已经撤离机械通气。吸空气或低流量吸氧(鼻导管或普通面罩)时,RR<30次/分,且SpO2>93%;三是循环稳定。不需要升压药及液体复苏;四是无其他急性进展性脏器功能障碍。不需要必须在重症病房实施的支持治疗。多位一线医生告诉记者,新冠重症患者一般是先转到普通病房,再根据病人病情,考虑是否可以出院。其中,条件好的医院还会设有过度病房,人员和设备介于ICU和普通病房之间。根据第十版新冠诊疗方案规定的住院患者出院标准:病情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正常超过24小时,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可以转为口服药物治疗,没有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并发症等情况时,可考虑出院。...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917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9173.htm

封面图片

自然杀伤细胞疗法为COVID-19重症ARDS患者提供生存的希望

自然杀伤细胞疗法为COVID-19重症ARDS患者提供生存的希望iNKT细胞疗法的作用是挽救衰竭的T细胞,促使产生抗炎细胞因子反应,从而有可能激活抗病毒免疫力,帮助这些患者抵抗感染,并减轻严重的致病性肺部炎症。这项新研究是在三家医疗中心进行的,研究发现,agenT-797(也正在癌症试验中进行研究)可以快速制造,具有可耐受的安全性,而且似乎对接受重症监护的COVID-19ARDS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有积极影响。这项探索性试验包括20名继发于COVID-19的严重ARDS机械通气患者。在参与试验的20名患者中,14人(70%)在30天后存活(对照组为10%),与接受较少细胞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最高剂量agenT-797治疗的患者发生细菌性肺炎的几率降低了80%。共有21名患者接受了治疗(主要试验,加上一名同情使用),其中包括5名同时接受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治疗的患者。在VV-ECMO中,脱氧血液通过膜肺泵出,然后通过插管回流到体内。这项试验被认为是首次将任何类型的免疫细胞疗法用于接受VV-ECMO治疗的危重病人。VV-ECMO患者在30天和90天后的存活率为80%,120天后为60%。与之相比,在同一机构接受VV-ECMO治疗的COVID-19患者在相同时间段内的总生存率为51%。共同资深作者、英国剑桥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ARU)生物医学科学教授贾斯汀-斯特宾(JustinStebbing)说:"在这项小型探索性研究中,我们观察到MiNK的iNKT细胞疗法在ARDS患者中引发了抗炎反应。尽管预后不佳,但接受这种疗法治疗的重症患者死亡率较高,接受最高剂量治疗的患者肺炎发病率也有所降低,这突出表明iNKT细胞,特别是agenT-797有可能更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和感染。""AgenT-797的生产速度很快,与使用患者自身细胞不同,它是'现成的',由健康捐献者的细胞制成。这种疗法有可能用于多种严重感染,需要进行随机对照试验"。MiNK首席科学官、该研究的共同作者MarcvanDijk博士说:"这些发表的研究结果加强了iNKT细胞在缓解严重急性呼吸窘迫方面的独特能力和潜力。数据证明了agenT-797令人鼓舞的生存益处、帮助清除继发性感染的能力,以及在呼吸机患者和使用VV-ECMO支持的患者中的耐受性"。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653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6535.htm

封面图片

三分之二的COVID-19重症幸存者在康复后一年内仍有各种健康问题

三分之二的COVID-19重症幸存者在康复后一年内仍有各种健康问题这项最近发表在《重症监护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揭示了SARS-CoV-2对这些人造成的改变生命的影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得不使用机械呼吸机,平均时间为一个月。由于病情严重,这些病人无法被送往专业疗养院或康复机构,而是被转送到被称为长期急症护理医院(LTACHs)的特殊医院。这些医院专门负责让病人脱离呼吸机和提供康复护理,是大流行应对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56名研究参与者中,64%的人表示在一年后仍有障碍,包括身体(57%)、呼吸(49%)、精神(24%)和认知(15%),近一半(47%)的人有不止一种问题,19%的人仍然需要补充氧气。长期跟踪调查有助于了解在大流行初期感染COVID的重症患者所经历的医疗问题的严重程度。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副教授、医学博士AnilN.Makam说:"我们在全球拥有数百万最严重和最持久的COVID疾病幸存者。我们的研究对于了解他们的恢复情况和长期损伤,以及对他们改变生活的经历提供细致入微的理解非常重要。"研究人员在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期间招募了156名因COVID而转入内布拉斯加州、德克萨斯州、佐治亚州、肯塔基州和康涅狄格州九个LTACHs之一的患者。住院一年后,他们通过电话或网络接受了询问。这组患者在医院和LTACH的平均总住院时间约为两个月。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5岁,大多数人说他们在接受COVID治疗前身体健康。除了因COVID-19而留下的后遗症外,参与者还因长期住院而留下了顽固的问题,包括疼痛的褥疮和限制他们使用胳膊或腿的神经损伤。Makam说:"我们采访过的许多参与者都对这些并发症最为困扰,因此从一开始就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是康复的关键。"虽然有79%的人说他们还没有恢复到往常的健康状况,但99%的人已经回到了家中,60%曾经就业的人说他们已经回去工作了。他们对自己能活下来感激不尽,常常用"奇迹"来形容自己的幸存。但他们的康复时间比预期的要长。研究结果表明,在如此严重的疾病中幸存下来的人出现持续的健康问题是正常的。Makam说:"我们观察到的长期损伤是任何长期危重病幸存者的共同特征,并非COVID-19所特有,最好通过多学科康复来解决。"编译自: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711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7111.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