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称“慢就业”不是贬义词
中国官媒称“慢就业”不是贬义词中国年轻人失业率屡创新高之际,中国官媒发文评论“慢就业”现象,指其不是贬义词,需要从两面看待。中国国务院主办的中共直属党报《经济日报》星期一(7月3日)发文称,随着2023届毕业生陆续离开校园,调查数据显示,选择“慢就业”的应届生从去年的15.9%,上升到今年的18.9%。互联网资料显示,“慢就业”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等。《经济日报》文章称,虽然存在争议,但“慢就业”并非贬义词,“毕竟大多数慢就业不是不就业,更不是躺平。”文章指出,对于慢就业现象,要区分被动选择和主动选择两种情况。其中,由于今年青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青年不得不被动选择慢就业,继续搜寻合适的岗位。针对这种情况,应当持续不断提供就业服务,让有就业意愿的青年尽快就业或参与就业准备活动。文章介绍,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6月底及时启动了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制定了详实计划,在7月至12月期间,对2023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服务,提供政策宣介、职业指导、岗位推介、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等机会。对主动选择慢就业的青年人,文章称也应当区别引导,开发更多有针对性的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和服务,增强青年群体适应产业发展、岗位需求和基层就业的能力。文章也提醒,毕业后留出过长时间去观望、一味求稳求好,也有可能造成心理焦虑,挫伤自信甚至逃避现实。家庭、学校和青年人应当做好合理规划和调控,提升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免“高不成低不就”。此外,也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息桥梁作用,阻断毕业生向消极就业、懒就业方向变化,通过改善劳动条件、规范企业行为增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文章最后呼吁,无论对就业前景有什么样的预期,归根到底要靠实践和奋斗来实现,“只要方向清晰、方法对路,就不愁找不到工作。”据中国教育部预测,今年将有1158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比2022年增加80余万,创历史新高。此外,今年归国求职的留学生人数预计突破100万,即有就业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将超过12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