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了抗抑郁药需要数周才能开始起效的原因
研究揭示了抗抑郁药需要数周才能开始起效的原因然而,所谓的"抑郁症血清素理论"多年来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2022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大型综述认为,SSRIs的处方量过多,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血清素水平低是抑郁性精神疾病的根源。血清素抑郁理论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神经递质水平低是导致情绪失调的原因,那么SSRI类药物应该能相对快速地缓解症状。这种药物几乎可以立即起效,但众所周知,患者一般至少需要四到六周的时间才能开始感觉到疗效。那么,为什么SSRI类抗抑郁药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开始起效呢?目前流行的假说是,血清素水平的提高会诱发神经可塑性的下游效应,在数周的过程中,正是这种机制最终导致情绪和认知能力的改善。当然,证明这一假设一直是个挑战,因为直到最近,在活人身上研究神经可塑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的吉特-克努森(GitteKnudsen)教授在发给《新图集》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许多科学家推测,神经可塑性是抗抑郁效果的驱动因素,但这种推测大多(完全)基于动物研究,在动物研究中,你会怀疑这种推测是否适用于人类。有了新的工具(SV2A神经成像功能),我们很想知道能否在健康的大脑中找出这种机制"。最近开发的工具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来测量特定脑区中一种名为突触囊泡糖蛋白2A(SV2A)的蛋白质水平。这种蛋白质已被证明是突触密度的有效替代物。因此,从根本上说,SV2A水平越高,神经可塑性就越强。克努森及其同事收集了32名健康受试者进行实验。大约一半的受试者每天服用一剂常见的SSRI艾司西酞普兰,另一半人服用安慰剂。三到五周之后,对每个实验对象的海马体和新皮质中的SV2A密度进行扫描,这些区域对认知和情感过程至关重要。初步分析结果令人失望。研究人员无法确定SSRI组和安慰剂组在SV2A密度上有任何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然而,仔细研究后,数据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时间依赖效应。与在三周或四周左右接受成像的艾司西酞普兰受试者相比,在接近五周时接受成像的艾司西酞普兰受试者的SV2A密度明显增加。克努森认为,这一发现为了解抗抑郁药物的作用原理以及它们为何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起效提供了线索。克努森说:"首先,这表明SSRIs能增加与抑郁密切相关的大脑区域的突触密度。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大脑中的突触密度可能与这些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方式有关,这将为我们开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一个目标。第二点是,我们的数据表明,突触的形成需要数周的时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些药物的作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起效。"除了一项小型氯胺酮研究外,这是首次在人体中调查药物对SV2A水平的影响。也许最有趣的是这些发现对其他研究情绪障碍与神经可塑性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员的影响。克努森及其同事最近的一项研究使用了同样的新型成像技术,观察了单剂量迷幻药后猪脑中的SV2A水平。该研究发现,在服药24小时后,海马突触密度明显增加。这表明,SSRIs和新一轮迷幻抗抑郁药物都可能通过类似的机制产生有益的效果。克努森指出,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确保在正确的时间进行PET成像,以发现药物对SV2A水平的影响。"我们能否确定在服用迷幻药后进行后续扫描的最佳时机?"Knudsen补充道。"这将是一个与我们的艾司西酞普兰数据十分相似的问题,但同样重要的是,要确保我们在正确的时间捕捉到信号。"新发现绝不是抑郁症血清素假说争论的终结,但它们确实为今后研究药物对情绪障碍的神经可塑性影响提供了诱人的线索。SV2A成像等新工具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让他们了解我们使用了几十年的药物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项新研究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Psychiatry)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092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09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