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多数欧企仍将在中国投资创新研发

报告:多数欧企仍将在中国投资创新研发很多在华欧企正在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机遇和风险,但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企业仍将中国视为具有潜力的创新研发基地。据德国之声报道,中国欧盟商会(EUCCC)和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联合撰写的一份报告显示,大多数在中国的欧洲企业得益于在当地的创新研发,并将继续这一战略。75%的受访企业将增加在中国的研发投入,18%的企业会保持现有水平。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örgWuttke)在报告发布会上说,与中国“脱钩”不是一个选项:“退出中国市场,将损害企业的利益。”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此间舆论对德国经济对俄、中两国依赖性的讨论持续发酵。在此背景下,伍德克指出:“我们与俄罗斯之间有一条能源管道,而我们和中国之间,有一条知识和一条资本流动管道”,在中国投入创新研发,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欧洲企业在本土的发展。这份题为“中国的创新生态”的报告,基于2021年9月到2022年4月间对在华欧盟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进行创新研发,对许多欧资企业是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对所有企业都是如此。汽车、化工等行业的企业,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推动性的产业政策,在研发领域有更主动、积极的投入。IT、电信等行业则因市场机会前景不够理想、政府监管压力而相对被动。报告指出,欧洲公司认识到,中国的研发生态越来越有活力,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有许多优势。其中包括:有大量的合作伙伴(50%的企业认同)、富于创新的科研人员、庞大的市场(68%的企业认同)以及能够将新技术快速转化为商业应用(68%的企业认同)。而不利的条件则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充分、不公平竞争,以及中国对外资企业的补贴和壁垒不透明。另外不少企业提到,中国也存在本土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例如寻找合适的硬件工程师就是一种挑战。此外另一项顾虑是,欧盟本土市场上人们对在中国研发存在负面观感。参与到中国的“研发生态系统”,对55%的受访企业来说,是其全球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余45%的企业来说也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发布:2022年6月10日8:49A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报告显示去年中企在德国投资项目数创新高

报告显示去年中企在德国投资项目数创新高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14日发布的《2023年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对德国投资的兴趣显著增加,去年在德投资项目数创2017年以来新高,比前年增长近42%。报告显示,去年共有1759个外国投资项目落户德国,与2022年大致持平。其中,中国对德投资项目数量为200个,位居第三,仅次于美国和瑞士。报告说,中企去年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大幅增长,项目数是2022年的3倍左右,约占总项目数的五分之一。其他主要投资领域包括机械制造和电子产品等。(新华社)

封面图片

美商会报告:一半美企仍将中国列为首要投资目的地

美商会报告:一半美企仍将中国列为首要投资目的地中国美国商会发布最新报告显示,尽管美中关系紧张和中国监管问题仍是在华美国企业面对的突出挑战,但一半美国企业仍将中国列为全球首选或前三位投资目的地,三成对美中关系改善乐观。中国美国商会星期四(2月1日)发布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报告称,冠病疫情结束后,在华美国企业业绩回暖,对短期前景表示谨慎乐观。相比于去年对中国的投资意向大幅下滑,今年情况略有改善,有50%的受访美国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首选或前三位投资目的地,比2022年上升了五个百分点。大多数受访企业仍将保持在中国的布局,77%企业表示目前没有将生产或采购业务迁出中国的计划。几乎所有受访企业均表示美中双边关系至关重要,有近三成的受访企业预计2024年美中关系将有所改善,对双边关系的乐观程度明显高于2023年。不过,多数企业的投资态度仍然趋于审慎,转而以发展核心业务为主要目标,影响这一战略决策的主要因素还是美中关系。同时,受访企业对于在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市场准入、监管执法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等方面存在担忧。半数受访企业表示,如果中国扩大市场准入,将考虑追加超过15%的投资。人才留存也是一大挑战。受访企业表示,在华外籍员工聘用和留任的主要挑战是双边关系紧张以及合格的候选人不愿迁居中国。信心方面,对中国进一步向外资开放市场表示有信心的受访企业比率增加了九个百分点,但仍有57%的会员企业对中国进一步对外资开放市场的承诺表示不确定或信心不足。此外,72%受访企业在就政治敏感问题上发表(或不发表)言论方面感到一定压力,中国政府被列为最大的压力来源,与上一年度情况一致。这份报告的调查时间为2023年10月19日至11月10日,参与调查的企业总数为343家。2024年2月1日9:20AM

封面图片

中国投资者警告IPO暂停将损害经济创新

中国投资者警告IPO暂停将损害经济创新中国风险投资者们认为,中国企业上市节奏几近停滞,资金被锁在未上市项目中无法退出,导致新的科创企业资金匮乏,从而削弱了北京当前推动经济创新的努力。中国官方对新股上市的审查力度加大,旨在通过放缓IPO(首次公开募股)的步伐来重振股票市场。今年以来,多个IPO项目撤回或被叫停。对于风险投资者而言,IPO放缓意味着他们无法收回投入初创企业的钱。据路透社,星期三(5月8日)至星期五(10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投资年会上,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者们罕见地对二级市场监管政策发出批评。北极光创始管理合伙人邓锋表示,“最大的问题是退出”,这将导致初创企业的资金荒,将影响中国的技术创新。”他呼吁政府出台详细政策来支持陷入困境的风险投资行业。中国证监会今年提出严把IPO准入,用政策组合拳促A股提质。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今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强调,企业IPO上市绝对不能以圈钱作为目的,更不允许造假、欺诈上市。因此,注册审核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依规、严之又严。伦敦证交所(LSEG)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中国大陆通过IPO筹集的资金总额骤降近90%至26亿美元(35.1亿新元),为201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交易所数据显示,今年迄今已有超过130家中国企业终止了上市计划。投中信息首席执行官杨晓磊在中国投资年会上说,对于高度依赖IPO市场的中国VC和PE市场,高库存、低流动性,加上赚钱效应不佳,基本等同于经济通缩,经济学意义上的“癌症”。他说,“我们非常希望政府、监管能重视一级市场,善待一级市场,倾听一级市场的声音”,并称“支持风险投资其实就是支持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支持就业”。2024年5月10日3:48PM

封面图片

报告显示中国仍是美企重要投资目的地

报告显示中国仍是美企重要投资目的地中国美国商会近日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50%的受访美国企业仍将中国列为全球首选或前三位投资目的地。这项针对中国美国商会会员企业的调查于2023年10月至11月进行,共343家美国企业参与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受访企业仍将保持在华布局,77%的受访企业表示目前没有将生产或采购业务迁出中国的计划。受访企业中,约半数表示2024年将保持在华投资规模不变,近四成表示2024年计划增加在华投资,视中国市场为企业战略重点以及看好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势头是其增资首要考量。(新华社)

封面图片

研发实力提升 本土创新药企频被外资收购

研发实力提升本土创新药企频被外资收购国内创新药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并成为海外药企投资的重要目标。NuvationBio和葆元医药日前宣布,两家公司已达成最终协议,NuvationBio将以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购葆元医药。这是继此前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诺华制药收购信瑞诺医药后,国外药企再次发起对国内生物科技公司的收购。业内人士表示,并购案频发,表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研发实力得到海外药企认可。同时,国内越来越多创新药研发企业开展对外技术授权/产品授权许可交易、寻求并购整合,以缓解资金紧缺和投资机构退出的双重压力。对于海外医药巨头而言,除了加大研发投入,还会选择并购、BD(商务拓展)交易等方式扩展创新管线。

封面图片

中国企业研发费用增加,猛追美国

中国企业研发费用增加,猛追美国欧盟委员会于2023年末公布了一份以全球2500家主要企业为对象的报告,该报告显示,2022年的研发费用总额为1.2499万亿欧元。其中,中国占比17.8%。按地区来看,中国超过了欧洲(17.5%),仅次于美国(42.1%)位居第2位。对中国企业研发费用的增加起到拉动作用的是华为。该公司2022年投入了209亿欧元的研发费用,比2021年增加11%,在中国企业中排名第一,在全球企业中排名第5位。华为拿出销售额的1到2成左右用作研发费用,推进了通信、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的研发。在中国,研究开发费用排第二的腾讯控股、排第三的阿里巴巴集团等大型网络企业围绕AI相关扩大投资。中国建筑及中国中铁等大型基础设施相关企业以及上海汽车集团、比亚迪等汽车企业也排在前列。——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