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送户口,南京楼市或迎变化

买房送户口,南京楼市或迎变化 4月26日,南京市发布《关于合法稳定住所落户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将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在南京市拥有合法稳定住所且实际居住的非南京户籍人员,可以直接办理落户。 对此,多位受访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京此前就有放宽落户限制的计划,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南京需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口以保持城市的活力和创造力。 南京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回复,目前该文件尚处于征求意见稿阶段,并未形成正式文件,因此并不具备法律效力。若该征求意见稿在公示期间未收到任何反对意见,一旦正式文件得以发布,届时购房者可享受买房落户的权益。 消息来源: 中国房地产报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南京放宽落户条件:拥有合法稳定住所非户籍人员可办理落户

南京放宽落户条件:拥有合法稳定住所非户籍人员可办理落户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放宽落户条件,在该市拥有合法稳定住所的非户籍人员,可以直接办理落户。 南京市公安局星期六(5月11日)在官网发布《关于合法稳定住所落户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自即日起施行,有效期为三年。 通知指出,为贯彻落实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要求,深化南京市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市局研究决定,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在本市拥有合法稳定住所且实际居住的非南京户籍人员,可以直接办理落户。 通知显示,在南京市城镇地区拥有合法稳定住所(即取得合法产权住房)人员,可以申请本人户口迁入该住房,其配偶、未婚子女、父母(超过法定退休年龄或已办理退休手续)可以申请办理户口随迁。 通知称,房屋产权为两人及以上人员共有的,需经所有产权人协商一致确定其中一人申请立户迁入。 2024年5月11日 6:40 PM

封面图片

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的房地产调控措施进一步升级,拟出台新规,要求在该市限购区域购买住房的意向购房人,需先申请购房资格,购房资格认定结

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的房地产调控措施进一步升级,拟出台新规,要求在该市限购区域购买住房的意向购房人,需先申请购房资格,购房资格认定结果自出具之日起60日内有效。中国媒体和民众亦将之称作“凭房票买房”。 武汉市房管局周三在官网上发布“市住房保障房管局关于加强购房资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称,意向购房人可凭有效的认定结果进行购房意向登记和合同网签备案;认定结果逾期未使用的自动失效。该新规征求意见时间为10天,即2021年7月28日-8月6日。 最近几天,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就房地产轮番发声、密集出招,下半年房地产政策轮廓清晰可见:房住不炒原则下,调控只紧不松,执行不力的地方将面临坚决问责,同时“牢牢抓住房地产金融这个关键”,“三线四档”融资管理可能将扩围。 (路透社)

封面图片

武汉松绑楼市政策 推行“认房不认贷”

武汉松绑楼市政策 推行“认房不认贷” 继中国广州、深圳后,武汉也落实购买首套房贷款“认房不认贷”政策,以提振低迷的房地产市场。 据极目新闻报道,为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武汉市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星期四(8月31日)印发了《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 《通知》称,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在武汉市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武汉市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通知从9月1日起施行。 目前武汉市限购区域是“认房又认贷”,上述《通知》执行后,限购区域也将实行“认房不认贷”。 广东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网站同一天也发布通知,宣布从即日起落实“认房不认贷”。 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之际,中国多地近期接连宣布推动购买首套房贷款“认房不认贷”政策。截至目前,已有武汉、广东中山、深圳、广州、郑州等地官宣执行,厦门也对此发布征求意见稿。 在实施“认房不认贷” 后,首套房首付比例与贷款利率均可降低,将明显减轻改善型刚需群体的购房压力,对楼市产生促进作用。

封面图片

超 20 城明确「买房送户口」,专家称如再有新政或涉一线城市落户,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会带来哪些影响?

超 20 城明确「买房送户口」,专家称如再有新政或涉一线城市落户,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会带来哪些影响? 王克丹的回答 户口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公共福利的与户籍的捆绑,比如限制刚需的教育资源,而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免费的东西,尤其是政府部门本身不直接创造财富,主要靠狭义和广义的税收来支撑: 税收,比如之前我们讨论个税改革的时候,就大致给出了大家感官最直接的税收,也就是个税占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极低,连10%都不到,其他的虽然不从收入环节征税,但总归还是整个经济循环中的税收,尤其是增值税这个第一大税种,妙就妙在只有1亿不到的劳动者专项附加扣除等之后还需要交税的,甚至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交了税。 非税收入,国有资产变卖和罚款等,人总是好糊弄的,比如城投以国有资产,比如地方的管道和公共区域的使用权,打包作为抵押来借钱花,虽然没有明面上变卖国有资产,但未来偿债周期集中到来,换不了钱怎么办?中央拿纳税人的钱填坑是一方面,变卖资产也是一方面,也就是在国有资产私有化之前就被掏空了,但大部人还是好糊弄的,他们只会去骂后来者因为违约压力把抵押物卖出的人,而不会想到在卖出之前早就被抵押和分配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5月税收收入同比下降5.1%,当然和去年的增值税高基数有关系,但另外一项数据则非常离谱,那就是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0.3%,所以也不要惊讶于国有资产出让,地方不能节流增效,只能是开源上面,国有资产处置和罚款都是很正常的。 负债,去年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中央财政赤字,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107416.7亿元、支出总量149016.7亿元,赤字41600亿元,地方也放开了举债的一些限制,只是数据相对不好预测,且从城投拿地的规模来看,预计也不会少于万亿的规模。 这种结构的转化其实也很好理解,市场收缩周期明面税收不上来,往往还得减税降费,强行的非标准化追溯过去几十年的税收,只会加速市场的收缩压力,法这东西重要在于执行,经济过热的时候不去健全税收体系,多少明星的问题来源于内斗,没钱了总想着杀猪而非长期统一标准,注定是走不远的,毕竟企业只是一个虚拟的法人,钱早就分了,就好比你现在就是罚恒大10万亿,它要能拿出来才行啊,钱早就分了,甚至都在外边了。明面税收开源很难做,那么必然是在非税收入和负债上做文章,包括罚款力度和地方国有资产的处置,亦或者拿集体财富抵押去贷款,把未来几十年的承包权打包融资或者卖出等等,其中成本最小的反而是国债,毕竟成本更低也更透明。 说这么,读者可能会疑问和城市放开户口有什么关系? 土地财税并不是统一标准的,过去的基本特征就是越往后,土地成本越贵,包括到现在房子早就卖不出了,你会发现地方只取消土地价格上限,而设置下限,兜底往往还是上面提到的城投拿集体财富抵押贷款来玩。对于后来的人来说,其实享受相同,甚至还不如老城镇化群体的公共福利,但要多交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土地税收,支撑则是六个钱包的积累+未来几十年的负债,地方拿到这些钱,再过去常常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来支付当年的公共支出,当然本身用在普通人身上的就很少,稍微好点的地方还能扶持点企业提供就业,有的地方几乎就被各个环节分食殆尽了,就业机会没有,公共福利也没有,这类地方过热之后的出清甚至能到几百块钱一平都未必有人要。 那么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地方明面+隐性债高企,对应央行和中央这几年三令五申的协助地方化债,尤其是隐性债,这利息可不低,都是地方财政的压力。 土地财政大幅缩水,今年这投资增速来看,即便城投左手倒右手兜底,预计也就是4万亿左右的土地出让金,而这个数字在2021年是8.7万亿。 市场收缩与加杠杆收缩,在流转环节收税,大家都不借钱,也不扩大生产,主要来源于居民部门不借钱和收缩开支了,只要税收不下降太快在去杠杆周期都是乐观的。 怎么办?本身公平向普通人的公共福利就少,另外一个新问题是关于克扣学生奶补贴钱的事情,就这点钱也要扣,节流做不到,效率无法保证,收入还显著下降,户口相关的公共福利,尤其是教育资源,马上前几年生育率大幅下降就会传导到小学,现在感受最深的大概就是幼儿园了,你这户口是人家交了房价一半的税收换来的,且这些税收更是用在降低市场金融风险上,搞的和施舍一样,放下地方的公共支出靠当下土地财税,而未来靠谁,那就要看年轻人接不接得住了。说句难听话,有些事情确实应该丢入历史的垃圾桶了,尤其是不能成为劫贫济富的工具。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王克丹)

封面图片

#2024年5月12日,星期日,农历四月初五,每天60秒简报

#2024年5月12日,星期日,农历四月初五,每天60秒简报 1、统计局: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3%;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300亿元,社融存量增速降至8.3%; 2、广州水价听证会:17名代表全部认同水价改革,1人认为涨幅过大;广州公交乘车守则修订征求意见:拟禁止车内进食、外放声音等行为; 3、贵州一景点门票高达9999元,还限定每天20人,景区回应:科考价值高,每年只允许200人入洞; 4、北京拟出台政策规范“二房东”转租,个人转租超过一定数量应该办理市场主体营业执照; 5、南京:拥有合法稳定住所且实际居住的非户籍人员可直接办理落户;深圳新能源车指标申请条件调整:取消社保限制; 6、梅大高速塌方灾害中拦车、救援,黄曼秋等5人拟确认为见义勇为;江苏南通大巴与渣土车碰撞致1人死亡,事故原因初步查明:直行信号灯因故障不亮; 7、西安科技大学学生挂科家长按“闹”修改成绩,学校通报:全面调查,严肃追责; 8、上海市文旅局执法总队回复五月天假唱风波调查:未发现举报的违法行为; 9、出入境管理局:5月27日起 太原、哈尔滨市、兰州、拉萨等8个城市可签发往来港澳“个人旅游签注”; 10、我国民航最长直飞国际客运航线开通:深圳至墨西哥城,航线全长超过14000公里,飞行时间约16小时; 11、2024外国人喜爱的中国品牌揭晓:华为、大疆、抖音、洽洽、五粮液、蒙牛、比亚迪、海尔等50个入选品牌; 12、德媒:特斯拉德国工厂遭数百名示威者冲击,抗议该工厂扩建计划,并与警方发生多次冲突,警方逮捕了多人; 13、美媒:美国高校抗议活动持续,警方已拆除至少三个大学抗议营地,近3000人被捕; 14、美媒:新冠新毒株KP.2正在美国、英国等多国家迅速传播,最初在美国下水道中发现,专家称:KP.2变异株更具传染性,或引发新一波疫情,目前在我国尚无传播迹象; 15、外媒:联大通过决议认定巴勒斯坦符合联合国会员国资格,以色列代表当众用碎纸机粉碎联合国宪章抗议; 【每日金句】你眼中,家是一个地方,妈妈眼中,家是有你在的一段时光;

封面图片

武汉上演现实版人机大战 保卫司机还是要保卫“萝卜”

武汉上演现实版人机大战 保卫司机还是要保卫“萝卜” 事件的起因是7月7日下午,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街头与行人相撞,交警正在现场处置,没有司机的事故吸引了网友们的关注。之后百度方面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回应,事故因车辆在绿灯亮起启动之际与一名闯红灯行人发生轻微碰撞。萝卜快跑也被不少网友调侃为马路判官,在自身遵守交通规则的时候,回去“惩罚”不守交规的行人。之后有媒体报道,萝卜快跑已在多个城市开通服务,其中武汉投放量已有三四百辆,每日实际运行规模在350辆左右。之后关于萝卜快跑的争议进一步扩大,一方面是交通安全性,一方面是定价,最终实付价格被部分人担忧低价扰乱市场秩序,10公里只要3块9,任何一辆出租车和网约车都做不到。对此,武汉市交通管理局回应称,“萝卜快跑”还在测试阶段,尚未被定性为营运车辆,定价是企业市场行为。据了解,近日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订单迎来爆发式增长,单日单车峰值超20单,已逼近一个出租车司机的订单量。自动驾驶概念已经提出来很多年了,相关企业也一直在砸钱,比如我们普通人最先接触到的面向C端的各种车企的辅助驾驶,进化速度是非常快的,同一辆车年初去跑和年底去跑,可能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而在普通人容易忽视的B端,自动驾驶出租车正在成为出租车司机和网约车司机的直接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通吃i人和e人的服务以及对交规的严格遵守让它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现在打开短视频平台不妨搜搜自动驾驶出租车,你就会看到各种博主去尝鲜,甚至直接成为了野生销售员,这种消费者口口相传的影响将快速席卷行业,为出租车司机背上再压上一块巨石。年初的时候,“为什么网约车总是臭臭的” 冲上了热搜,引发了不少打车人的共鸣。当你打开车门的那一刻,车里刺鼻的空气扑面而来,各种气味夹杂在一起,让不少人吐槽好像钻进了司机的被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车本身散发出来的味道,另一方面则是司机高压工作散发出来的汗液以及烟味儿、食物残渣等等。我在最近打网约车的时候发现,部分车型平台给安排了风扇和香片,车里的味道会减轻不少。对于自动驾驶出租车而言,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存在的,若有气味也只是车的味道和上一个乘车人留下的味道。但是放在历史的长线中去看,自动驾驶出租车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冲击,做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又何尝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冲击呢?在全球自动驾驶的大潮中,自动驾驶出租车就好像符合客观规律、具备强大生命力、远大前途的新事物,在不断迫使传统出租车行业变革。而促使传统出租车行业的这场变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网约车的出现让消费者通过手机即可打车,并且全程透明没有绕路的担忧,直到现在,在很多城市传统出租车行业和网约车仍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另一个冲击则是来自共享单车,没错,两个轮子的车对四个轮子的车造成了冲击。可能在一线城市这种感觉不是特别明显,毕竟公交、地铁等交通方式非常发达,加之打车的人足够多,共享单车似乎难以对传统出租车造成冲击。但是在四五线小城市,原本城市就不大,起步价就能跑天下,这也是不少出租车司机抱怨的。随着共享单车的入局,让本来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交通方式开始被不少人作为日常交通工具,全程下来2-3块钱就能解决,出租车司机连起步价都赚不到。在我的老家张家口,前些年还因为共享单车,出租车司机来了一次集体大罢工事件,直到现在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也是水火不容。当然,在享受新事物带来的便利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这种资本游戏的逻辑,那就是初期烧钱,后期收钱。不管是初期的网约车还是初期的共享单车,亦或是现在尚在起步阶段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背后的资本都在不断烧钱,通过最直接的价格优势来吸引消费者,当消费者养成习惯的时候,才是真正进入后期运营的阶段。这种内卷一定程度上是对消费者利好的,能够享受更多的福利,但是长此以往,过度内卷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偷工减料等等,健康的内卷才是正道。但是放眼过去展望未来,自动驾驶出租车是必然趋势,即使现在出租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去抵制,但是也难以去左右这种趋势。近日,北京市经信局就《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外征求意见。北京市拟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城市公共电汽车客运、网约车、汽车租赁等城市出行服务;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北京、上海、重庆、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合肥等20个城市(联合体)入选。在进入2025年之后,只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接纳自动驾驶出租车,行业从业者面临着变与不变的困境,但作为个体,变其实是唯一选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自动驾驶出租车必然会成为交通出行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对于传统行业从业者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当人和机器去竞争,可能24小时无休也对抗不过机器,这就是现实。但是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出现,抛开资本逻辑,目的不就是更好地服务人吗?只是服务的是乘客,淘汰的是司机,当万千司机面临失业影响的时候,人生的十字路口该作何选择,值得所有人深思。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