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中国新能源发展不是补贴的结果

中国外交部:中国新能源发展不是补贴的结果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再次驳斥西方国家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指责,称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原则,而不是补贴的结果。 七国集团(G7)上个星期发表联合声明,称中国非市场政策和做法导致“产能过剩”。同时,星期三刚抵达上海的美国国务卿也将就就“产能过剩”向中方表达关切。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星期三(4月24日)回应称,近期,一些西方国家频频指责中国“产能过剩”。这种炒作毫无道理,中方坚决反对。 汪文斌说,当今世界面临的关键问题不是新能源“产能过剩”,而是严重短缺。 他指,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到2030年需要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光伏装机需求量也需要大幅增长。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是推动绿色发展亟需的先进产能,而不是过剩产能。 汪文斌说,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原则,而不是补贴的结果。 他说,中国新能源之所以具有较强竞争力,主要是因为相关产业布局较早,通过长期研发投入形成了领先技术优势,同时依托国内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超大规模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等,形成了综合性竞争优势。 他说,给中国新能源产业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是保护主义的表现。 2024年4月24日 4:47 P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外交部:中国产业补贴政策遵守世贸组织规则

中国外交部:中国产业补贴政策遵守世贸组织规则 针对美国总统拜登称中国政府对电动车提供大量补贴,让其涌入美国市场,中国外交部说,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严格遵守世贸组织规则,不存在世贸组织规定的禁止性补贴,并指美国针对中国电动车采取歧视性做法,最终会损害美国自身利益。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星期四(6月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中国新能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靠的是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是比较优势和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本上是企业拼出来的,不是政府补贴出来的。 她质问:“去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电动汽车仅1.3万辆,何来涌入美国市场一说?” 毛宁称,产业补贴政策源于美欧,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严格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始终坚持公平、透明、非歧视原则,不存在世贸组织规定的禁止性补贴。美国是产业补贴的“大户”,近年来相继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通过数千亿美元的直接和间接补贴,直接干预市场资源配置。 毛宁说,补贴补不出产业竞争力,保护主义保护的是落后,失去的是未来。美国针对中国电动汽车采取歧视性做法,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破坏全球产供链稳定,最终也会损害美国自身利益。 她也敦促美方切实遵守市场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为各国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她说,中方将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据路透社等报道,拜登近日说,他不会让中国不公平地控制电动车、芯片和医疗用品等市场,并将对多个中国进口货品加征关税,包括将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调高三倍至100%,同时将半导体关税调高一倍至50%。 2024年6月6日 5:31 PM

封面图片

《人民日报》:美国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有大选因素

《人民日报》:美国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有大选因素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称,美国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有大选年国内政治因素。 《人民日报》星期天(5月12日)发表署名“钟才文”的评论文章,题为《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用意何在》。 文章写道,近段时间以来,“在缺乏事实依据的情况下,美国极力渲染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调,引发一些国家跟风炒作。这么做的真正目的,可以说是众目昭彰。” 文章称,美国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最大企图是遏制打压中国优势产业,重要意图是扶持美国本土产业发展。另外,也是为了服务大选年美国国内政治需要。 文章写道,今年是美国大选年,最终选举结果将取决于少数几个关键摇摆州的选情。民调显示,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在宾夕法尼亚、密歇根、佐治亚、亚利桑那、威斯康星、内华达等六个关键摇摆州竞争极为胶着。而钢铁、燃油车等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恰恰是支撑上述关键摇摆州经济增长和就业民生的重要支柱。 文章称,无论是宾夕法尼亚的钢铁产业、密歇根的燃油车产业,还是佐治亚和亚利桑那的光伏产业、威斯康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内华达的电池产业,都面临着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竞争压力。此时抛出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调,正是美国大选候选人为了赢取选战胜利、迎合关键摇摆州选民和利益相关方需要采取的重要策略。 文章最后写道,遏制打压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并不能使美国本土产业变得强大,反而会扭曲国际市场,损害资源配置效率。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做法到头来只会是损人不利己。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4月7日在北京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会晤时,表达了美国对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担忧。李强则回应称,中国希望与美国一道,坚持公平竞争、开放合作的市场经济基本准则,不把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 2024年5月12日 5:17 PM

封面图片

外交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只是为保护主义提供借口

外交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只是为保护主义提供借口 在北京,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强调,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是保护主义的表现,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只是为保护主义提供借口。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及,近日七国集团外长会发表联合声明,称中国非市场政策和做法导致「产能过剩」。汪文斌说,中国新能源产品之所以具有较强竞争力,主要是因为相关产业布局较早,通过长期研发投入形成领先技术优势,同时依托国内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超大规模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等,形成综合性竞争优势。他强调,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远低于德国、日本、南韩等主要汽车生产国,出口的价格也符合市场规律,根本不存在倾销问题。限制中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品出口,只会造成多输的局面。世界并不需要中国减少产出,而是需要更多资金和产品来加快能源转型和消除贫困。汪文斌表示,希望有关国家秉持开放心态,切实遵守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透明、开放、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2024-04-24 17:40:35

封面图片

华春莹指所谓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是针对中国新的叙事陷阱

华春莹指所谓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是针对中国新的叙事陷阱 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在社交平台贴文,驳斥美国近来频繁以产能过剩为借口攻击中国的言行。华春莹指出,西方有人一直将中国新能源行业的所谓「产能过剩」视为威胁,是针对中国新的叙事陷阱,亦是歪曲或忽视一些关键事实的谬论。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优势,不是通过补贴实现,而是有充分理由,包括早期战略规划、持续研发投入、完善的产业链与供应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勤勉的劳动力、众多进取的企业,以及对地球未来负有的强烈责任感。华春莹又指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天然气及许多其他产品出口国,反问美方为什么不将同样的产能过剩标准,应用到自身,批评美方是双重标准。 2024-04-20 14:56:43

封面图片

#两岸国际【Now新闻台】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强调,中国新能源产业没有「产能过剩」。

#两岸国际 【Now新闻台】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强调,中国新能源产业没有「产能过剩」。 吴江浩在《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新能源车既未「低价倾销」,也不存在「去库存」问题,对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指责是双重标准,又斥责美国将特定产业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是真正的经济胁迫,以「产能过剩」名义限制进口实为贸易保护主义。 吴江浩认为中日两国产业链、供应链,紧密相连,中日开展新能源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希望中日两国企业抓住全球绿色转型机遇,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全球绿色低碳和永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封面图片

发改委 :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调违背经济常识

发改委 :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调违背经济常识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调违背市场规律和经济常识,中方将采取一切措施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据中国国家发改委官网消息,郑栅洁星期六(6月22日)早上在北京与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共同举行中德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首次高级别对话。 郑栅洁说,本次对话旨在落实两国领导人加强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重要共识。 他说,中国近年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在推进自身绿色转型的同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中国承诺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用时间全球最短、碳排放强度降幅全球最大。 郑栅洁强调,所谓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调违背市场规律和经济常识,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与欧盟高举的“绿色发展大旗”不一致,保护主义只会拖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方将采取一切措施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他称,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全球产能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对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还可以作出更大贡献。 郑栅洁称,合作始终是中德双边关系的主基调,中德在能源绿色转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低碳零碳技术推广方面互补性很强、市场空间广阔、合作基础扎实。中国愿与德国在能效和循环经济、气候多边进程、工业减碳、能源转型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进一步挖掘合作空间。 路透社报道,哈贝克在会上说,欧盟委员会启动反补贴调查的九个月来,非常详细地审查中国企业是否从补贴中获得了不公平的好处。这轮审查后产生的任何反补贴税措施“都不是一种惩罚”,而旨在补偿中国政府通过补贴给予国内企业的优势。 据发改委新闻稿,中德双方相关部门在会上就能效与循环经济、气候多边进程及中德双边气候合作、工业减碳和能源转型等重点议题进行对话交流。 2024年6月22日 2:07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