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造车失败引发大讨论:马斯克、雷军、李想下场 外国网友狂吐槽

苹果造车失败引发大讨论:马斯克、雷军、李想下场 外国网友狂吐槽 一时间,互联网炸开了锅,送别这辆素未谋面的Apple Car。有关于苹果的话题,讨论度一向很高,苹果汽车“倒闭”更是占据了今天的多个热搜,引来了众多网友和车企高管的讨论。苹果汽车告终,车企高管“敲响警钟”以往的苹果汽车内容都是“过眼云烟”,食之无味。但苹果汽车项目的终结,却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还吸引了汽车行业高管加入讨论。互联网企业有网络流量,但流量也有双面性。无论是苹果取消汽车项目,还是车企上新/降价,雷军和小米汽车总是第一个面对互联网的质疑。毕竟手机厂商造车,目前就剩下小米一家了。雷军深知整车制造的难度,对苹果汽车长跑十年无疾而终感到震惊。三年前,小米无比坚定地选择了汽车制造,坚持“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并贯彻至今,才有了今天的小米SU7。显然,小米和苹果不同,前者对自身有充分的认知,并且清楚自己要打造什么样的定位和产品,有明确的战略和思路,坚持投入才能“开花结果”。但汽车行业就像“绞肉机”,在智能化决赛来临前,价格战就是对车企体系的巨大考验,估计又有汽车品牌会折戟。新能源汽车发展这几年,中国就诞生了近500个新品牌,又倒下了四百多个,竞争肉眼可见的激烈。理想汽车CEO李想认为苹果放弃汽车制造,选择聚焦AI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凭借现在这股AI热潮,聚焦的时间点也合适。李想认为,人工智能是未来行业竞争的最顶层入口,就算苹果汽车业务能够成功,仍旧会回到AI这个“决赛圈”当中。汽车的电动化是上半场,人工智能才是决赛。但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功同样不易,人才、数据、算力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面对网友们的提问,李想表示这一切必须要有足够的现金储备支撑。作为销量最高的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的姿态并没有放得很高,公开向做得好的友商学习,并分析自身和别人做的不足的地方。小通相信,苹果汽车项目的失败,对于理想汽车以及其它汽车品牌,是一种警醒,苹果的战略调整,也是一种潜在的挑战和机遇。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没有想到,2024年还未彻底打响车企“淘汰赛”,苹果就打出了“缴械投降”的牌。怒喵创始人李楠还描述了马斯克“点烟敬礼”背后的心理活动......其他车企高管普遍低调,没有对苹果取消汽车项目发表看法,有些可能还在沉浸新车上市的欢腾当中,不太关注潜在竞争对手的动向吧。小通发现,有的汽车博主认为,苹果下马汽车项目,掉头聚焦AI,原因在于近期发布的Sora大模型。AI的出现改变了现有的产业模式,苹果看到了比汽车更好的增长点,于是放弃汽车业务。事实上,包括Rivian、Lucid等在内的美国造车新势力,过得都不怎么样,后者计划降价销售,前者已经打起了裁员的算盘。马斯克曾公开唱衰,这些车企“将在6个季度内破产”。可以说,除了特斯拉,几乎没有几家海外造车新势力活得滋润,苹果可能也不想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造车对苹果而言有太多不确定性,自己都没搞清楚想造什么车,市场更不会给太多时间。或许在他们眼中,苹果放弃造车的决定是理智的,也是可惜的,投了那么多人力、财力和时间,最后两手空空。及时止损回到AI“大本营”,苹果可能也不想经历这些大风大浪吧。群众“吃瓜”,特斯拉“躺赢”,只有苹果悲伤我们不妨先看看“外服”对苹果汽车项目取消的看法。海外网友更多是带着“吃瓜”的态度看待苹果取消汽车项目一事,不像国内有许多人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车企高管可能也从中吸取经验。开局便是马斯克本人“点烟敬礼”,或许他早就从中得知了一些信息。要知道的是,苹果成立泰坦项目时,从特斯拉以及其它知名车企中挖走了不少人才,并且被外界认为“苹果汽车”是特斯拉的“终极死敌”。或许,马斯克自知造车不易,对苹果泰坦项目长跑十年的努力感到钦佩,又或者是对苹果汽车无疾而终的一种嘲笑。也有可能,马斯克一开始就没把苹果放在眼里。海外网友对苹果汽车项目的看法,颇有“库克白忙活”的意思。海外知名评测大咖@Marques Brownlee发表了他对苹果汽车的观点,他认为苹果已经意识到不需要通过制造汽车来控制整车软件体验。传统车企打造信息娱乐系统的能力不足,大部分人对“苹果汽车”的需求只停留在CarPlay当中。@Marques Brownlee的说法不无道理,大部分iPhone用户对车载信息娱乐的需求,如今的CarPlay已经足够,“苹果汽车”已无必要。智能汽车当道,CarPlay、CarLife等三方“投屏”系统也会成为辅助的角色存在。评论区下方唱衰苹果汽车的人不在少数,有的认为特斯拉才是汽车界的“苹果”,也有人认为,汽车制造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苹果还不具备通过软件控制整车的能力,只能做到CarPlay这样“表皮”的产物。话里行间,他们选择用特斯拉的成功,衬托苹果“Project Titan”汽车项目的失败。当然,也有人对苹果汽车项目的失败告终,感到沮丧。苹果汽车的失败并非偶然,小通认为大多数人感到惋惜的地方在于,我们从始至终都没有看到苹果对汽车的真实想法,甚至没有一台像样的实物。的确,苹果的汽车项目,除了自动驾驶测试平台外,基本没有现过真身。如果说苹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汽车项目,恐怕也是有人相信的。一位“低仿马斯克”的网友还发出了一张“库克对苹果汽车项目失败的反应”图,未免有点太损。相比于正经的评论,网友们还是更喜欢P图整活。@Varun Dubey认为,苹果取消汽车项目,并将研发团队以及重心向AI倾斜,对于未来所有的电动汽车以及与AI相关的行业都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一部分的声音认为苹果的决策是正确的,对于汽车项目没有明确的目标,整车业务难以推进,造车前期投入太大,还会影响其它业务的利润空间,下场节点太晚,行业早就没有苹果的机会。正如李想所说,未来的汽车是由AI定义的,“All in AI”的苹果说不定打算做解决方案供应商一类的角色,包括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两个领域。问题来了,重心转移到AI,苹果真的能获得优势吗?创新乏力,苹果何去何从?国内网友对苹果取消造车的评价普遍是创新乏力。苹果近十年都没有再造当年iPhone的传奇,Vision Pro并不像人们预测的那样颠覆行业,号称彻底改变汽车的泰坦计划最终凉凉。就连iPhone这几年都在挤牙膏式迭代。CarPlay当前也遇到了一定的阻力,投屏车机对整车控制力不足,新版CarPlay又遭到部分车企的“抵制”,汽车行业“闻果色变”,苹果自己也很难做。造车计划上更是摇摆不定,一会说要造一辆没有方向盘、踏板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一会说降低预期,造一款支持高阶辅助驾驶的“半自动车型”,结果啥也没造出来。这么说来,曝光好几年的苹果折叠屏设备,也像Apple Car一般“云里雾里”。汽车项目的流产,支撑苹果的硬件业务仍然是iPhone、AirPods等,Vision Pro只带来了三分钟热度,挑起大梁显然不现实,iPad、Mac业务不温不火,站在全球顶端的科技公司,面对未来10年不得不犯难。苹果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总是慢人一拍,尽管掉转方向聚焦AI,但能否在Open AI等领先企业的压力之下夺得优势,又是另一个问题。这么庞大的一家科技公司,没有自己的AI大模型,说明在人工智能这条赛道上,也是处于落后的位置。数次与发展风口失之交臂的苹果,何时才能回到巅峰呢?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马斯克与库克放过了彼此 但“雷军们”不放过他们

马斯克与库克放过了彼此 但“雷军们”不放过他们 但是,科技巨头苹果公司在经历近10年的布局之后,近日宣布放弃造车,并把目光转向了科技领域目前最火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上。另一边,电动车行业巨头特斯拉似乎也对涉足手机制造没有太大兴趣。看起来,库克放过了马斯克,而马斯克也早已放过了库克。不过,为造车押上“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的雷军,却并不想放过他们两个。不止雷军,在国内,包括华为、魅族等纷纷成为跨界造车参与者;而在2023年,蔚来的手机也已经与消费者见面。苹果选择“及时止损”2014年,苹果启动了雄心勃勃的Titan造车计划,陆续从Google、奔驰、特斯拉等公司大肆挖人,组建了一支由硅谷和底特律核心人才构成的顶尖团队。特斯拉CEO马斯克甚至在2015年公开“嘲讽”苹果的挖人行为,称“他们雇走了我们炒掉的人”。不过,苹果造车的进展却并不顺利。十年来,苹果的造车方案反复摇摆、目标数次缩水,并相继被曝出高管离职、多轮裁员,项目几度近乎停滞,路线和走向愈发扑朔迷离。十年,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一个漫长且关键的节点。在这一节点,苹果选择大大方方叫停造车计划。苹果COO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和负责汽车项目的副总裁凯文·林奇(Kevin Lynch)最近向员工宣布,苹果汽车项目将开始收尾,汽车团队的大部分员工将被调到约翰·贾南德拉(John Giannandrea)领导的AI部门。这些员工将专注于生成式AI项目,这也是公司最新的优先事项。消息一出,苹果股价甚至还出现了上涨,资本市场对于苹果停止造车的态度似乎是认可的。毕竟造车“无底洞”般的投入,放弃意味着“及时止损”。据法新社报道,苹果公司已为造车项目投资数十亿美元。马斯克在社交媒体网站X上转发苹果放弃造车的相关报道,并配上致敬和香烟的表情符号。此前,特斯拉依靠极致的产品、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实现了销量的稳步增长,但苹果很难成为第二个特斯拉。“苹果花了10年时间尝试制造电动汽车,拥有162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但最终得出的结论仍然是,这太难了,而且利润太小即使(汽车售价)定价在10万美元。”汽车行业分析师索耶·梅瑞特评论称,“最初,苹果希望它成为一辆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但他们现在没有车队、没有现实世界的数据,也没有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经验。美国只有两家大型汽车制造商从未破产:特斯拉和福特。”特斯拉CEO也在X回复了这一评论,并表示,车企经营艰辛,以至于破产已成常态:“一家车企的自然状态是死亡。”事实上,在造车热浪潮之后,如今全球造车新势力均面临着大洗牌。美国的新势力Rivian电动车如今徘徊在亏损和停产路上。埃隆·马斯克甚至调侃Rivian与Lucid两家竞争对手:Lucid的沙特金主是该公司能够支撑到现在而不破产的唯一原因,并预测Rivian可能在六个季度内破产。今年2月,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Fisker(菲斯克)因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收于每股1美元以下,已收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不合规通知。以上种种,都让苹果愈发认识到造车之路的艰辛。CNBC评论称,放弃坚持10年的电动车项目,意味着苹果挑战特斯拉电动车的努力终结。库克最终还是放弃了继续挑战马斯克。国内造车运动方兴未艾“苹果放弃造车,选择聚焦人工智能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时间点也合适。”理想汽车CEO李想在微博中表示。李想不忘借苹果的热度为家产品造势,在发布理想首款MPV时,李想甚至直言,乔布斯在的话,苹果汽车应该是MEGA的样子。雷军则对苹果放弃造车的新闻表达了“震惊”。“看到这个新闻,非常震惊!我们深知造车难度,3年前依然做了无比坚定的战略选择,认认真真为米粉造一辆好车!”雷军称。雷军喊话果粉,苹果退出造车后,苹果用户选购智能电动车,小米SU7 肯定是最好的选择。作为一家以手机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小米拥有丰富多样的产品,广泛涵盖了智能家居、穿戴设备、物联网等多个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智能生态。小米的愿景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面对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及下滑,智能电动汽车因广阔的前景和潜力也成为雷军眼中小米的下一个增长点。事实上,进军电动汽车制造的可不只是小米。声称“不造车”的华为正在帮更多车企“造好车”。目前,华为汽车业务主要包括三种模式:第一种是零部件模式,即华为向车企销售零部件收取费用;第二种是车BU主导的HI(Huawei Inside)深度合作模式,车辆尾部会有“HI”标识;第三种是终端业务集团主导的“智选车”模式,华为主导产品定义研发和设计,车辆在手机渠道中销售,代表品牌即为赛力斯旗下的问界,以及奇瑞的智界。华为车业务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如与赛力斯合作打造问界如今在销量上实现了节节攀升。数据显示,问界2月全系交付21142辆,其中问界新M7交付了18479辆。在车企中,吉利一步到位收购手机厂商魅族。吉利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快速地实现车机和手机更为深度的交互,帮助汽车产品完成智能汽车系统的闭环。“未来智能汽车、智能手机两个行业的赛道不再单调,两者不再各行其道,而是面向共同用户的多终端、全场景、沉浸式体验的一体融合关系。”在收购的发布会上,星纪时代董事长李书福这样说。此外,蔚来选择了自己造手机,并成功发布第一部NIO Phone。事实上,在跨界造手机之前,蔚来已经建立了一个覆盖了车辆、充电、换电、维修、社区等多个环节的智能出行生态,而智能手机作为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智能终端产品,可以与汽车和其他智能设备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强大的智能网络的核心枢纽。2023年9月,蔚来正式发布了自己的首款智能手机NIO Phone,进军智能手机领域。不过,这是蔚来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跨界创新,却也是蔚来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一次产品发布。不管苹果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放弃了造车,对于最“卷”的中国造车新势力来说,造车运动才刚刚开始。相关文章:丰田北美CEO:不将资金浪费在电动车上 完全没意义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雷军谈苹果终止10年造车计划:如果是我 绝对不会这么做

雷军谈苹果终止10年造车计划:如果是我 绝对不会这么做 雷军表示,这个问题我被问了上百次了,今天我认真回答一下,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苹果终止造车,非常非常的震惊。“如果我是蒂姆·库克(苹果公司CEO)的话,我绝对不会这么做”雷军说。雷军认为,从战略角度来看,“人车家全生态”汽车、出行场景是生态闭环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据介绍,小米SU7对苹果生态的支持非常全面、非常彻底,雷军希望小米SU7成为苹果用户购车的首选。雷军表示,“造车挺特别特别不容易,我也能理解库克的决策,坚持造车还是相当难,而且造车要赚钱的话就更不容易了,苹果的策略总是希望做高毛利的产品,我觉得这一点在汽车行业很难达到。”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苹果造车失败给中国车企的启示:做好你的老本行

苹果造车失败给中国车企的启示:做好你的老本行 其实,底特律老牌车企们已经提醒过苹果,造车可能是一场利润率很低,而且颇为艰难的游戏。但是,苹果没有听进去。2015年,苹果汽车项目的曝光引发了一阵骚动。不过,通用汽车已退休的CEO丹·艾克森(Dan Akerson)当时就表示,苹果投资者应该对该公司跨界造车的计划感到担忧,因为很多人低估了制造和销售汽车的挑战性。通用前CEO艾克森曾警告苹果苹果的退出最终证明艾克森是对的,汽车确实很难造。苹果的经历让艾克森想起了通用自己的历史:该汽车公司也曾试图将业务扩大到自己一无所知的行业,但多年后却被这些决定所困扰。“这个教训已被多次证明,那就是:做好你的老本行。”艾克森周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世界格局的变化日媒称,苹果造车的十年,也是中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十年。在苹果开始涉足电动汽车时,中国把它作为了国家重点项目。在这期间,中国企业不断积累先进技术,建立竞争优势。同时,中国还有自然资源优势,拥有大量钴和锂。行业的整体进步也推动了领军企业的诞生。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策略异军突起,一手操办了从电池材料到整车组装在内的生产基础设施。2023年,比亚迪卖出了300多万辆电动汽车(包含混合动力车),领先特斯拉排名全球第一。另外,比亚迪、蔚来汽车等制造商还在积极出口电动汽车。等待出口的比亚迪汽车美国在电动汽车领域慢了半拍,但也在追赶,拜登政府为此推出了慷慨的补贴政策。去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突破了100万辆,但势头正在迅速放缓。在美国,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讨论,和纯电动汽车相比,混合合动力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是否是更现实的选择。在日本,丰田汽车等本土制造商因为电动汽车转型缓慢而受到批评。苹果的教训表明,后来居上并非易事。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变化正在施压日本政府,要求其在国家层面采取电动汽车战略。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马斯克回应苹果取消造车计划 感叹造车之难:破产是汽车公司的常态

马斯克回应苹果取消造车计划 感叹造车之难:破产是汽车公司的常态 电动汽车分析师索耶·梅瑞特随后发帖评论称:“苹果花了10年时间尝试制造电动汽车,拥有162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太难了,而且利润太小即使定价10万美元。最初,苹果希望它是一辆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但他们没有车队,没有真实世界的数据,也没有经验来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只有两家大型汽车制造商没有破产过:特斯拉和福特。”马斯克回应称:“一家汽车公司的自然状态是死亡。”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小米3年造车 雷军:累积14年功力

小米3年造车 雷军:累积14年功力 小米只花3年就推出第一款电动车SU7,完成竞争对手苹果10年都做不到的事,小米董事长雷军透露,智能电动车是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的高度融合,小米做了14年的消费电子,做电动车有一定的技术累积,这就是小米在3年内造出车的原因。

封面图片

马斯克谈特斯拉造手机:可以有 但没必要

马斯克谈特斯拉造手机:可以有 但没必要 在周三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亚当·乔纳斯表示:“汽车和手机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他写道:“从我们与汽车管理团队和行业专家的持续讨论来看,汽车是手机的延伸。”乔纳斯补充道:“在苹果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之后,马斯克再次点燃了这个话题,称制造这样的设备‘不是不可能’。随着马斯克继续进一步投资自己的(生成式AI项目),比如Grok,潜在的战略和用户体验重叠变得更加明显。”乔纳斯认为,基于与电动汽车销售相关的一系列其他业务动态,特斯拉的估值应该高于目前的市场价格。其中包括其驾驶辅助系统的许可,以及电池、能源和保险业务。这位分析师还表示,特斯拉的DoJo超级计算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通过在移动(机器人出租车)和网络服务(软件即服务)方面更快的采用率”,可能会为特斯拉增加超过5亿美元的市值。乔纳斯认为,特斯拉可以创造出一款引人注目的手机,它可以利用其电池和存储能力,运行强大的AI应用程序,实际上等于创造了一把“沉重的车钥匙”。乔纳斯表示:“任何一位特斯拉车主都会告诉你,他们是如何使用智能手机作为主要钥匙来解锁汽车,以及在与汽车互动时运行其他远程应用程序的。”他对特斯拉股票的评级为增持,目标价为310美元。电动汽车分析师索耶·梅瑞特在X上分享了摩根士丹利报告的截图,马斯克回应称:“我们可以,但希望这不是必需的。特斯拉是少数几家拥有自己的技术栈(不是iOS、Android或Android分支)的公司之一。”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