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芯片奠基人退休: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华为芯片奠基人退休: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1963年9月,徐文伟出生于江苏常州。1980年,徐文伟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一个书包,两个碗,教室宿舍图书馆”,这是他日后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东南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工程类学科衣钵的正宗传人,在集成电路领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它是曾经的建筑老八校、四大工学院之一,是非常有名的工科强校,在1962到2022年这60年时间里面,除了培养出刘盛纲院士、韦钰院士、黄如院士等一批科学家,还有华为、中兴、微软等全球知名企业有超过30名高管也出自其中。除了徐文伟,艾为电子创始人孙洪军,芯朋微创始人张立新,中兴通讯的陆平(副总裁、南京研究院院长)、力芯微联合创始人袁敏民,中微半导创始人杨勇等也都出自这所学校。1990年徐文伟硕士毕业,他的职场第一站,选择了深圳,公司是港资企业亿利达,这是当时在内地非常有名的科技公司,徐文伟在公司从事高速激光打印机的开发,徐文伟在电路设计和汇编语言方面表现非常出色,入职半年就成为了骨干。在这里我想说一段当时的历史和产业背景,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林文震(开始的身份是马来归侨,于1956年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分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16年后的1972年,因马来归侨的身份,他一家人不得已移居到了香港),于1976年创立香港赛霸创力有限公司,生产电话机,通过对产品的创新和竞争力在国际站稳脚跟,甚至超越日美同行,香港的电话机产业开始崛起。改革开放后,在邓公的指示下,深圳开始逐步对外开放,首先就承接香港的产业转移,八十年代开始,时达和亿利达等有电话机业务的公司纷纷来到刚开放的深圳设立研发和生产。可以不夸张的说,电话机产业孵化了深圳的科技产业。1985年,中兴半导体成立,这是中兴通讯的前身,其最早的业务是电话机的来料加工,另外TCL、德赛、侨兴、步步高等企业也是在此后从电话机产业开始做起来的。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条细细的电话线,一头连着电话机,一头连着电信局的程控交换机,技术上是有类似之处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电话机产业的成功,使得延伸配套的电话程控交换机有了技术和物质基础。在这个关键节点,另外一个关键的企业出现了:香港鸿年电子。当时的总经理是196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的前身)无线电系的王美岳,他于1984年从北京加入这个巨亏了3000万港币的公司,并于1986-1993年担任鸿年电子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美岳提出了“科技兴业,敢为人先”的口号,力推技术含量高的程控交换机的开发,并且借助于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产业政策,开始在惠州等地设厂制造,并大力发展代理商,至1993年,“鸿年”以及合资公司的营业额已达10亿港元,盈利超过7800万港元,已经足以是一个大集团。鸿年开放代理商的政策也影响了日后的通讯巨头:华为。1987年,任正非创办华为,他认识了辽宁农话处的一个处长,经过转介绍,结识了香港鸿年,并成为代理商之一。创业初期的华为一穷二白,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市场没市场。这时候,王美岳执掌的香港鸿年却给予华为很大额度的授信(据说在当时都是超亿元人民币)。华为可以在鸿年电子先提货,卖出去拿到货款之后再付款。在1988-1990的两年时间里,华为通过代理鸿年电子业务,获得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华为因此构筑了全国的销售平台。经典的华为语录便是诞生在哪个年代:“到农村去,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凡购买华为产品,可以无条件退货,退货的客人和购货的客人一样受欢迎。”九十年代初正是全球电子行业的黄金时期,正如1990年黄沾写的那首传唱至今的《沧海一声笑》所言: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在这个黄金时期,清北复交这些一流学校毕业生无论是出国还是到体制内捧金饭碗都占绝对优势。而来深圳闯荡的更多的是“胸有大志而身无分文”的二流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尤以东大、华科、西电、成电、西工大为多。比如首家“909”工程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国微电子的创始人祝昌华和黄学良分别是东大和西电的,做指纹识别的汇顶科技创始人张帆是成电的。而当时留美大军中,也有一些选择回国创业,比如格科微的创始人赵立新和高端交换机芯片盛科网络创始人孙剑勇。国内通信江湖中不得不提的,除了任正非,还有侯为贵。侯为贵是南京人,1988年到1989年,为了弥补中兴自身研发力量的不足,他利用乡情和国企背景找到了南京邮电学院的陈锡生教授和糜正琨教授,两位教授是中国程控交换技术的领军人物,侯为贵希望他们可以帮助中兴开发数字程控交换机。陈锡生教授和糜正琨教授对此给与了大力支持,派出教研室里三位年轻老师来到大梅沙,为中兴半导体开发出了500门程控交换机,后来两位老师因为家眷都在南京因此回去了,单身汉殷一民留了下来,后来他成了中兴通讯的董事长。回到华为,1991年,任正非决定华为接下来需要从代理转向开发,首款就是研发用户交换机HJD48,而郑宝用负责整个系统的开发。华为铁了心要正向开发PCB和芯片,最核心的原因就是要确保价格的竞争力。90年代的交换机上数量最大的器件是用户板,一块板接8或16对用户线,接口控制和音频编解码(CODEC)芯片用量很大,如果外采通用芯片,产品就会陷入价格战的汪洋大海中,想挑战大厂几乎不可能,要甩开竞争对手,只能开发自己的芯片,把整体价格压低。自研交换机仍急需 “大牛”解决芯片等问题,他经人介绍,发现大牛就在华为当时办公楼深意工业大厦的隔壁,亿利达,徐文伟就在那里。任正非亲自去与徐文伟沟通,那时候的任正非连一条品牌皮带都买不起,就拿大街上三块两块一条地凑合着用,但是几轮“玫瑰般梦想的画饼”下来,直接把徐文伟从一个科技巨头挖到了当时连工资都有可能要打白条的“华为”,气得亿利达直接起诉华为。其实任正非同时还跟亿利达的另一位硬件大牛也进行了沟通,但对方认为任正非是大忽悠,直接谢绝了。徐文伟入职华为后,建立了器件室,从事印刷电路板(PCB)设计和芯片设计,一段时间内,器件室由2台示波器,4只万用表和6个开发人员组成。徐文伟的策略是求稳,循序渐进。他先在PAL16可编程器件上设计自己的电路,在芯片开发阶段或者芯片用量小的时候使用进行验证,期间遇到问题还有空间可以修改,等到这类的产品验证成熟之后,再将可编程器件上的方案,委托一家拥有EDA能力的香港公司设计成ASIC芯片,最后让德州仪器(TI)进行流片和生产。每一次工程试验费用需要花费数万美金,90年代当时外汇管制非常严格,并且华为丢失代理权之后资金链非常紧张,任正非不得不考虑借高利贷来支持研发。他曾站在六楼办公室的窗边,说过这样一段话:“新产品研发不成功,你们可以换个工作,我只能从这里跳下去了!”就这几万美金,当时搞EDA的李征说,如果失败,可能连华为公司都没了,创业真的是九死一生的旅程。徐文伟也不负众望,1992年,华为首颗具备自有知识产权的ASIC SD502诞生了,这个是华为芯片设计的起点。1993年,徐文伟给华为挖来了另外一个大牛,无锡华晶电子从事芯片设计的李征。华晶是国家集成电路908工程中最重要的项目,培养了不少人才,20世纪80年代末,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西方对我国进行了科技禁...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原海思总裁、华为芯片奠基人退休 为华为赚得第一桶金

原海思总裁、华为芯片奠基人退休 为华为赚得第一桶金 据悉,他的团队开发的华为首款芯片,C&C08程控交换机曾打败众多国外交换机厂商,为华为赚得第一桶金。1991年加入华为的徐文伟,先后主导完成了多个重要产品的研发,包括华为第一代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第一颗ASIC芯片、第一套GSM系统以及第一台云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等。2004年,海思半导体正式成立,徐文伟兼任海思总裁一职。两年后,他决定让海思着手开发3G数据卡芯片。C&C08程控交换机一度相当长时间成为华为的“印钞机”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华为引领中国与英伟达 AI 芯片竞争

华为引领中国与英伟达 AI 芯片竞争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正在领导一批中国半导体公司寻求存储芯片方面的突破,这可能有助于中国开发出替代英伟达尖端人工智能芯片的国产芯片,因为英伟达的芯片无法在中国销售。据两位接近华为的人士透露,由华为牵头的联盟在中国政府的资助下,计划到2026年生产高带宽内存 (HBM),这是先进图形处理单元的关键组件。该项目于去年开始,其中包括与华为一起受到美国制裁的内存芯片制造商福建晋华集成电路。该联盟还依赖其他中国芯片生产商和封装技术开发商,并将努力根据华为设计的人工智能处理器芯片和支持主板组件定制其内存芯片。 、

封面图片

华为高调宣布取代美国所主导的芯片设计软件取得进展

华为高调宣布取代美国所主导的芯片设计软件取得进展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了能够设计最先进 14 纳米芯片的软件工具,推动了帮助中国公司规避美国制裁并取代美国技术的努力。 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这家电信领导者的内部团队与国内合作伙伴合作,构建被认为落后几代的芯片所需的工具。 徐补充说,它计划在今年验证产品称为电子设计自动化或 EDA 软件。 华为是中国硬件技术供应商小圈子的成员之一,这些供应商正努力将受制裁的美国组件和软件从 AI 芯片替换为 EDA 工具这个领域由美国公司 Cadence Design Systems Inc. 和 Synopsys Inc. 主导。中国芯片软件开发商 Empyrean Technology Co. 在表示已与当地主要芯片设计商和制造商建立稳固的商业关系后,周一在上海的涨幅高达 7%。 根据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并经华为代表证实的演讲记录,徐在2月28日的一次公司活动中说:“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构建用于设计 14 纳米级芯片的本土工具的目标” . 他说,在过去三年中,华为已经构建了78种工具来替代国外产品。

封面图片

路透:百度向华为订购人工智能芯片

路透:百度向华为订购人工智能芯片 路透社报道,中国科技巨头百度今年已向另一家科技巨头华为订购人工智能芯片。 路透社星期二(11月7日)引述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报道,在美国10月宣布收紧对华芯片和芯片工具出口限制令前,百度已在8月向华为下订单。 百度为200台服务器订购了1600个华为910B升腾人工智能芯片,总值约4亿5000万元人民币(8511万新元),华为将在今年年底前交付。截至10月,超过60%的订单或1000个芯片已经交付给百度。 尽管与中国顶级科技公司过去从芯片巨头英伟达订购的芯片量相比,这一订单规模很小,但消息人士称,百度此举意义重大,因为这表明一些企业可能逐渐不再从英伟达订购。 路透社称,据悉百度过去并不是华为的人工智能芯片客户。 消息人士称,华为升腾芯片在性能方面被认为远不如英伟达的芯片,但却是中国最先进的国产芯片。 消息人士说:“他们订购910B芯片,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无法再从英伟达订购的情况。” 百度和华为没有回应路透社的置评请求,英伟达则拒绝置评。 2023年11月7日 6:21 PM

封面图片

华为 Mate 60 Pro 拆解显示芯片突破美国制裁

华为 Mate 60 Pro 拆解显示芯片突破美国制裁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已经开发出了一款先进的7纳米处理器,为其最新的智能手机提供动力,这表明北京方面在全国范围内规避美国遏制其崛起的努力中取得了初步进展。 根据TechInsights 为彭博新闻社进行的手机拆解,华为 Mate 60 Pro 搭载了由中芯国际在中国制造的新型麒麟 9000s 芯片。该研究公司表示,该处理器是首款采用中芯国际最先进的 7 纳米技术的处理器,表明中国政府在构建国内芯片生态系统方面正在取得一些进展。 中芯国际和华为的进展仍有很多未知数,包括他们是否能够批量生产芯片或以合理的成本生产芯片。 但 Mate 60 芯片引发了人们对美国主导的阻止中国获取尖端技术的全球行动的有效性的质疑,担心这些技术可能被用来增强中国的军事能力。 美国政府去年实施出口管制,试图划定界限,阻止中国获得 14 纳米芯片,即落后最先进技术约八年的芯片。美国还将华为和中芯国际列入黑名单。现在,中国已经证明,它至少可以生产有限数量的芯片,比尖端技术落后五年,正在一步步接近其在半导体关键领域自给自足的目标。

封面图片

台媒:华为芯片突破为阿斯麦暗中助攻

台媒:华为芯片突破为阿斯麦暗中助攻 据台湾《联合报》星期一(10月16日)报道,华为9月发布Mate 60 Pro,搭载了中芯国际制造的七纳米制程芯片。据该报掌握的可靠消息,帮助华为和中芯达成此举的应是阿斯麦。 报道称,在美国的科技封锁下,中国持续突破美国管制漏洞,近两年大量购入用于浸没式深紫外光刻机(DUV),其中八成以上的是可进行重复曝光的浸润式光刻机。 虽然阿斯麦未透露实际买主,如果这些机台最终全流到华为手中,估计数量高达120台,机台数量已经超越全球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展现华为掌控自制芯片的决心。 报道推算,以专业机构预估中芯大约50%的良率计算,估计华为每月可产出5万至6万片7纳米芯片,对华为重返手机市场,自行掌控自制芯片来源,将重新扮演关键影响。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