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造车,还要舍弃多少老婆孩子?

为了造车,还要舍弃多少老婆孩子? 图片来源:智己L6发布会直播事后,引起全网尤其是汽车行业人士,激烈讨论。很多人在转发:少买一辆智己,就少一个被寄宿的孩子,甚至还有人把L6叫做”抛妻弃子车“。而据笔者从内部多方信息了解到:其实寄宿孩子的那位家长就是刘涛自己。想必他本人,说不定也有一肚子的委屈和苦水难以言表。如今汽车行业工作强度之大,加班内卷的车企肯定不止智己一家。有些车企甚至明目张胆下发邮件,通知所有员工,周六是正常工作日,且让相关人员规避好法律风险。事后,喜提微博热搜。笔者和3位在车企工作的朋友聊了聊,他们3人分别在各自品牌负责营销、产品规划和销售工作。站在他们的视角,或许能有更深刻的洞察:即便是做出了相当大的个人/家庭生活牺牲后,真的就能造出一款好车?销量暴涨吗?真实的故事,远比智己发布会那几句言论更残酷,也更直达人心。殊途同归的车企人James:某新势力产品公关James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包装一款车型的产品卖点,用短视频或者直播的方式,呈现给外界。听起来好玩,但他做了两年多却非常痛苦:“既没有多少预算,又想同时玩转B站、抖音、微博,还想收获大量曝光和销售线索。既要、又要、还要,经典三段式凑齐了”。领导对于创意永远不满意,所以PPT永远也做不完。长期的加班生活,让James感觉自己身心都被“掏空了”。虽然是90后,但他现在戏称自己是条“老狗”。他开玩笑地和我说:团队里的95后、00后,几乎每半年就走一批,没人受这委屈。只有他自己这条“老狗”,上有老,下有小,被死死拿捏住。但哪怕这么能苟,由于销量惨淡,今年年初James还是被所在车企裁员了,再加上半年前老婆提出离婚。他给自己的人生总结为:“健康没了、工作没了、婚姻也没了”。现在的他,找到了一份新工作,跑去深耕海外市场。“国内跳槽到哪里都一样,当下在车企干营销,50%靠运气,30%靠跪舔领导,剩下20%靠无效内卷,这就是现实。”James最后和我讲:互联网和3C行业的人,大批进入电动车企后,把OKR、周报、月报各种“卷法”全都也带进来了。每个人的工作量成倍暴增,但销量毫无起色。最终造成:公司越来越多的人离职,整条业务线彻底塌方。哦对了,他离婚后,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了。好几个月,父子才能见一面。Youlanda:某自主品牌产品企划Youlanda告诉我:自己也一样天天都被领导卷,做了无数次Benchmark,把细分市场的全部车型都对标了一遍,最后就是给管理层论证:自家车型如何暴打BBA,脚踢保时捷,轻轻松松将以上四家德系豪华品牌彻底赶下神坛。“但其实正常人都知道: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技术储备,这家自主品牌和BBA、保时捷根本没法比。”产品定义毫无亮点、品牌形象一塌糊涂、配置又和竞品高度同质化。“空气悬挂、零重力座椅、AI座舱、800V高压平台,你有的配置,竞品也都有,拿什么来打?”她一直坚持认为:“现在的价格战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配置越堆越多,价格越卷越低。最后,很多车企就被彻底卷死了,车主的售后都不好解决,高合、威马都是例子,且接下来淘汰赛还会继续。”很多车企打的都是这种算盘,承担暂时的亏损把其他车企卷出市场,拿到定价权后,车价说不定就不会这么便宜了。“就和当年的滴滴、快的补贴网约车市场一样,只是把互联网行业的套路在电动车赛道重演一遍罢了。”图片来源:由Youlanda本人提供加班对于Youlanda来说那是必然的,但她准备离职,原因是前不久上班时,看到一辆救护车停在了自己公司楼下,一位同事被推上了120。她还告诉笔者:这家自主品牌,几乎每半年,就会离职一批老同事。随后,马上入职新的一批员工,过半年又重复一遍。这种”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玩法,让人无话可说。Carven:某自主品牌店长,曾就职于特斯拉Carven曾经就职于特斯拉,由于销售业绩出色,三年后被某新造车势力以高薪挖走。但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在销售岗位上换了4家电动车品牌。他认为,对于现在的电动车品牌来说,销售岗位之所以卷,最主要的原因是潜在客户群体变少了,市场也相对缩减了。他所在的品牌,3月份的真实订单也就3000-4000台。但管理层想要实现交付过万,根本做不到。“公司执意要加大销售力度,加了10个外呼中心,明明根本没有那么多意向用户,但还是有很多销售天天假装打电话,只是为了讨好上级。”Carven告诉我:为了销量数字好看,总部最后竟然开始偷偷地批售给二网经销商、还在做平行出口。而他在特斯拉的老同事,一样没摆脱卷,每天的KPI是80个外呼跟进、2个用户试驾,每周还要背8台车的销量指标。一周工作6天,带12个试驾,其中要成交8台。Carven说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有人都在搏命。图片来源:笔者拍摄于小米上海万象城门店谈到加班和内卷话题时,他认为现在的电动车门店销售根本就不是内卷,而是无效内耗。总部端的领导多为70后,完整地吃到了时代高速发展的红利,误以为一切问题靠“努力”二字就都能解决。但这种方法论和解题思路,早就不适用于90后、95后还有00后了。每次开会,总部领导都在劝告Carven和团队要顾全大局。但其实他知道,自己和团队的年轻力量们,从来都不在这个“局”里,拿什么来顾全?“多数人都只是耗材而已”,Carven补充道。Carven最后说:中国市场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做到电动车渗透率这么高。确实要得益于我们的快节奏。但跑得快,就能跑得远吗?没有生活,造不出好车自从汽车前面加了“智能”、“电动”两个词后,似乎车企就开始不断向互联网行业还有特斯拉借鉴各种经营管理方式。研发要缩短周期、营销要提升节奏、销售要尽快成交。周星驰导演的《功夫》里,火云邪神有句台词:“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而这句台词,似乎逐渐变成了汽车这个古老行业的座右铭。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汽车同3C还有互联网产品不一样:无论你在车上放多少个大屏、配备多强大的辅助驾驶功能,都改变不了它首先是一辆车的本质。汽车的客单价还有成交周期,必然做不到像手机或者订阅App一样,价格便宜、成交快。这也就注定了,夺命狂奔式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未必适用于工业明珠:汽车行业。当年,亨利福特二世,为了留住工人,把薪资从2.5美金/天提高到5美金/天,把工作时长从12小时缩减到了8小时。又在1926年进一步改革,雇员工作5天,可以领6天的薪水。“8小时*5天”的工作制,就是这么来的。这并不是做慈善,而是他明白在造车的同时,福特也要创造无数个中产阶级家庭。让他们有时间去享受生活,也有时间去消费,既制造产品,也贡献销量,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没有时间去体验生活的人,注定搞不懂真实用户需求,也更造不出好车。有时候,家里的事情比玩命造车更重要。无论是智己的刘涛总,还是其他汽车人,我们都一样。给岁月以文明,给生命以尊严。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欧盟即将公布对中国电动车关税税率

欧盟即将公布对中国电动车关税税率 报道称,如果欧盟决定征收关税,大概率会比美国设定的关税低得多,有分析师透露,欧盟加征的关税可能将在10%至25%之间。欧盟委员会预计中国品牌在欧盟销售的电动汽车份额,将从2019年的不到1%上升至2025年的15%。并且当前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售价,通常比欧盟本土制造的车型低20%左右,欧盟企图以加征关税的方式,来提升欧盟本土车企,对中国进口电动车的抵抗能力。不过,对于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一事,欧盟内部的态度也不是铁桶一块。宝马、梅赛德斯和大众的高管此前对欧盟提出警告,称不要对来自中国的汽车征收进口关税,关税并不停削减中国电动车的竞争力。并且,对于德国多家车企来说,中国是其最大的销售市场,如果欧盟决意加征关税,德国车企的业务,可能会最先遭受冲击。而像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在中国没有太大规模的汽车业务,反而欧盟是其主要市场,他们一致赞同加征关税,保护自己本土的汽车企业。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小鹏汽车总裁:中国电动车崛起令德国同行产生危机感

小鹏汽车总裁:中国电动车崛起令德国同行产生危机感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总裁顾宏地说,随着中国电动车制造商与欧洲制造商的竞争日益激烈,德国汽车制造商已下定决心解决问题、生产更有竞争力的电动车。 据路透社报道,顾宏地星期三(9月6日)在德国慕尼黑出席国际车展期间受访时说,德国汽车制造商已表现出“有史以来最坚定的变革决心”,尝试在电动车领域追赶竞争对手并应对挑战。 顾宏地的上述论述与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穆勒(Hildegard Mueller)本周一(9月4日)发表的看法相呼应。穆勒认为,德国的汽车产业正失去竞争力,正面临必须进行投资的严峻局势。 顾宏地认为,穆勒所传递的信息是:德国车企已产生出一种非常强烈的危机感。“我认为,通过反思那段痛苦经历,他们已表现出迎头赶上的最大决心。”他还称,中国电动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入海外市场,也进一步加剧德国车企的危机感。 不过,顾宏地也坦言,像小鹏汽车这样的初创企业仍需要利用德国车企的规模、品牌和投资来降低成本,在日益拥挤的市场中生存下来。 根据汽车咨询公司Inovev数据,2023年在欧洲销售的电动汽车中,中国品牌占8%,高于去年的6%和2021年的4%。德国汽车管理中心负责人史笛梵(Stefan Bratzel)也在一份汽车行业创新研究报告中说,去年中国在电池、自动驾驶汽车软件和其他功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数量首次超越德国和美国。 面对中国竞争对手的崛起,欧洲车企正争先恐后地通过合作和投资来提高电动汽车的产量。

封面图片

苹果放弃十年造车计划?分析师:众多车企松口气 特斯拉或成最大赢家

苹果放弃十年造车计划?分析师:众多车企松口气 特斯拉或成最大赢家 但同时,随着这家科技巨头放弃造车,特斯拉等众多汽车制造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这意味着在当前电动汽车市场增长放缓的局面下,这些公司面临的竞争威胁减少,并且更多优秀工程师人才可以从苹果流向市场。惨淡的电动汽车行业少了一大竞争者过去一年,全球电动车市场面临的局面并不乐观:特斯拉一直在下调汽车价格,并警告市场需求下滑;福特预计电动汽车需求下滑,并控制了投资计划;通用汽车推迟了在底特律郊外开设电动皮卡工厂的计划;德国梅赛德斯-奔驰也放弃了到2030年只销售电动汽车的计划。而初创电动车企们一直在惨淡的销售和沉重的现金消耗中苦苦挣扎,面临的局面更加严峻:Rivian预计今年产量持平,并表示将裁员,导致该公司上周股价创下历史最大跌幅;Lucid Group Inc.今年将只生产9000辆汽车,这使其资金储备更加薄弱。在国内,近期高合汽车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的消息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亚当·乔纳斯(Adam Jonas)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电动汽车的发展势头正在减弱,市场供应已经超过了需求。”现在,在这个拥挤而暗淡的舞台上,这些车企们至少迎来一个好消息:他们可以少掉一位强劲竞争对手苹果,而且还是一家拥有高端技术和巨量现金的科技巨头公司。“他们可能松了一口气,”Gartner Inc.分析师迈克·拉姆齐(Mike Ramsey)说,“早在苹果一开始打算进入这个市场时,就把大家吓得够呛。”造车远比造手机更难?咨询公司GlobalData负责汽车研究的全球副总裁杰夫•舒斯特(Jeff Schuster)表示,苹果放弃造车,是科技行业低估颠覆汽车行业难度的又一个例子。“来自那个世界(科技行业)的每个人都看着它(汽车行业),然后想,‘哦,这些过时落后的东西,我们可以进来,这很容易,有什么这么难的?我们生产手机,我们拥有所有这些技术,我们可以接管它,”舒斯特尔表示,“然后十有八九,大多数人会发现这比他们想象的更有挑战性、更动态、更复杂。”而汽车行业分析师索耶·梅瑞特评论称:“ 苹果花了 10 年时间尝试制造电动汽车,拥有162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但最终得出的结论仍然是,这太难了,而且利润太小即使(汽车售价)定价在10万美元。最初,苹果希望它成为一辆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但他们现在没有车队、没有现实世界的数据,也没有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经验。美国只有两家大型汽车制造商从未破产:特斯拉和福特。”特斯拉CEO也在X回复了这一评论,并表示,车企经营艰辛,以至于破产已成常态:“一家车企的自然状态是死亡。”特斯拉或成最大赢家?在苹果宣布放弃造车之后,特斯拉可能是这一事件的最大受益者。Gartner分析师拉姆齐表示,在已经持续降价超过一年后,马斯克现在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硅谷出现一个同样具有高科技吸引力的竞争对手。他表示:“它们(特斯拉)原本无疑处于最不利位置…特斯拉此前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彰显身份的汽车,特斯拉从这种定位中获益良多。而苹果电动汽车绝对也可以被看作一种彰显身份的工具。”为了庆祝苹果放弃造车,马斯克在X上转发了苹果放弃造车的消息,并附上一个致敬的表情符号和一支香烟。此外,还有消息人士透露,在苹果放弃造车后,其电动汽车开发团队里的几百名硬件和汽车工程师有机会申请其他项目组的工作,当然,也可能面临裁员。高管猎头公司霍顿·理查森(Holden Richardson)创始人布拉德·霍尔顿(Brad Holden)表示,苹果放弃造车之后,其电动车部门的很多优秀人才可能会转而流向其他汽车制造商,这对其他车企来说将是个好消息。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欧盟加征关税后 中国车企据报还有方法保持增长

欧盟加征关税后 中国车企据报还有方法保持增长 欧盟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征收高达38.1%的临时反补贴税后,有分析相信中国电动车企还有多种方法来保持增长,包括将生产转移到欧洲大陆,并借助更高的利润率来缓冲部分税务冲击。 据彭博社星期四(6月13日)报道,中国车企可以将注意力转向中东、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新市场,虽然电动车占这些市场的乘用车市场一小部分,但仍在不断增长。 中国乘用车协会秘书长崔东树说,随着中国车企变得越来越强大,自然会面临关税上调等贸易行为。但他认为,即使中国汽车出口受到抑制,车企也不会被关税所击败。相反,这只会让它们变得更强大。 海关数据显示,中国电动车,如比亚迪小型车款海豚和上汽MG名爵MG4等在欧洲的平均售价约为中国的一倍,这为车企应对新关税带来缓冲。 彭博行业研究分析师指出,比亚迪料有能力应付欧盟大部分进口关税,毕竟它的汽车盈利能力优于同行,且欧盟对它加征税率为17.4%,低于吉利汽车的20%和上汽集团的38.1%。 摩根大通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即使加征关税后,比亚迪在欧洲销售每辆汽车利润仍可能比在中国销售的同款车型高出约50%。 另外,比亚迪也在积极扩展其他出口市场,包括墨西哥、巴西、泰国和澳大利亚。公司选择在匈牙利设置第一家欧洲汽车工厂,这使公司能够在当地生产而避税。 其他中国车企也寻求将生产扩展至中国以外的地区。上汽集团去年告诉经销商,它已开始在欧洲寻找潜在的生产基地,奇瑞汽车已与西班牙电动汽车公司签署了在巴塞罗那生产汽车的协议。 另外,中东也已成为中国电动车企的新市场,其中包括奇瑞汽车、小鹏汽车和吉利旗下高端汽车品牌极氪(Zeekr)。 蔚来汽车首席执行官李斌本月早些时候表示,欧盟推动关税“基本上是错误的方向”。蔚来汽车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向中东扩张。 ... 2024年6月13日 4:30 PM

封面图片

不保值的电动车 成为了商家们的“烫手山芋”

不保值的电动车 成为了商家们的“烫手山芋” 而美国租车龙头企业Hertz在今年1月中旬的财报当中表示,将2万辆车队中的电动车进行出售,所得收入用来购买燃油车。他们表示,把汽车采购的重点放回燃油车,有利于公司的利润表现。节能减排无人在意,生意人在意的,还是财报上的数字好不好看。“等等党”永远在等特斯拉汽车更便宜的时刻,二手车商则在等特斯拉更贵的时刻。商家和消费者是两个极端。美国二手车价格网站CarGurus统计,特斯拉Model Y在2022年夏天平均成交价是7万美元有余。到现在,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不到4万。在小通的印象当中,2022年的夏天,正值特斯拉新车交付最困难之时,新车交付周期一度被延长到半年甚至一年。求新车不得的消费者只能转向二手市场,二手特斯拉不仅一车难求,平均交易价格更是超过了新车。直到新超级工厂投产后,特斯拉新车交付恢复正常,这一价格倒挂的怪事才逐渐平息。但“阴晴不定”的定价始终让市场无法稳定,你永远都不知道,电动车下一刻究竟是更便宜还是更贵。久而久之,人们又拾起了对燃油车的热情。毕竟燃油车的价值不像电动车一般大起大落,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是一种“稳稳的幸福”。电动车在保值这块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二手“电子产品”不再保值步入电气化时代,电动汽车应该进入了“电子工业产品”的范畴。电动汽车从此有了另一重身份,被认为是新时代的“移动电脑”,四个轮子撑起的移动平台不仅能代步,还装载了先进的信息娱乐系统,可以说“要啥有啥”。问题在于,电动汽车的发展时间还远远比不上燃油车,前者仍然在探索阶段。电动汽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产品迭代节奏很快,新产品改款换代的速度已经超越燃油车。每隔几个月,我们都能看到一大批先进的新技术投放到市场。可以发现,就算为了便宜,也没有多少人会推荐买老款的二手电动车,手机市场“买新不买旧”的规律,放在新能源汽车上也通用。今天推出的电动汽车,没过多久就会变成“过时产品”,市场竞争力变弱,保值空间只会愈发狭窄。而站在车主的角度,日新月异的新能源技术,都是对他们的“背刺”。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更好的永远在明天,自身价值永远会随着时间而降低。电动汽车作为走量的工业产品,价值只会越来越低。今天刚买新车,明天又有更新的车型和技术,配置更好可能还更便宜,加速老车型贬值,老车主被狠狠“割韭菜”,加重人们持币观望的情绪,他们意识到明天肯定还有更好的。都说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上的一块“黄金”,是一辆电车最值钱的零部件之一。但动力电池的寿命会随着时间和充放电次数不断衰减,就连特斯拉也无法幸免,这是车主和二手车商最不愿意看到的。相比之下,燃油车的油箱不那么值钱,也没有电池那么“娇气”。再加上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市场认可度普遍不高,注定了其产品在二手市场当中的保值能力不会太突出。当然,我们也不能把电动车的保值贬得一无是处,那些上百万的知名二手跑车,“自掏腰包”卖出去的二手车商也不在少数。与之相反,需求大、保有量少的新能源车,保值能力就很强,比如理想ONE,现在仍有20万元上下的残值。近期加入价格战,以价换量的燃油车们,优惠幅度都挺大,新车优惠必然影响二手车的保值率。不过海外市场的燃油车还不像国内那么“憋屈”,在外国租车公司和二手车商看来,燃油车确实是当下比电动车更能保值的产物。赚钱比节能减排更重要在赚钱面前,节能减排的口号变得如此苍白。由于Hertz在2021年宣布“购置10万辆特斯拉电动车”,目前占据该公司车队11%的电动车中,有80%都是特斯拉品牌。特斯拉电动车的定价飘忽,手上的特斯拉电车,反倒成了“烫手山芋”。Hertz还在财报当中吐槽,电动汽车除了维修预算高于预期之外,需求、残值都很低。长期养着这些电动车,Hertz认为划不来。小通在前面提到,电动车的动力电池成本很高,更换费用高昂,一体压铸工艺的车身,也意味着特斯拉车型在遭遇剧烈碰撞后,维修成本普遍比燃油车高。无论如何,租车公司和二手车商的财务,似乎都因为电动车而变得“不幸”。电动车需求放缓,海外的经销商也苦不堪言:电动车销售表现连年亏损,逼得他们纷纷表示放弃电动汽车销售业务,把重心放到燃油车上。美国近4000家汽车销售商甚至联起手来,呼吁当地政府暂停电动车发展的决定。因为他们手上的电动车库存严重积压,恐怕今年都无法清完。说到底,还是因为赚钱。不同于国内,电动车在海外的“生存能力”并不强,充电网络布局缺乏,充电成本甚至超出加油。结果就是,电动车只是少数有充电条件的人的专属,多数人更愿意租用/购买实在的燃油车。很显然,电动车的用车成本、补能难度更甚于燃油车,使得电动车变成了单纯的推动碳中和的工具。消费者没有节能减排的义务,重新拾起对燃油车的热情也是情理之中。加速电力设施建设,补齐充电网络,还是推动电动车发展最“真诚”的做法。生存环境恶劣,直接导致了电动车的普及速度放缓,也影响了它们在市场当中的价值,保值自然无从谈起,招来嫌弃再正常不过。保值不是新能源车的所有话虽日此,并不是所有的新能源准车主都那么在乎保值率。小通身边就有朋友强调,保值率在他看来其实不是那么重要。确实,新能源汽车应该是工具属性,而非货币属性。消费者买新能源汽车无非是为了更低的用车成本、更好的使用体验而出发的,买回来就是为了用的,而且一用就是好几年,保值与否根本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情。重视汽车保值的,小通认为也是少数人,他们要么是做二手车销售的,要么就是经常换新车的尝鲜群体。只有他们才更关心新能源汽车作为货币属性的一面。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新能源汽车的配置、体验、品牌、服务才是关键,这些都将影响接下来好几年的用车感受,残值只是相当次要的部分。再说了,一辆车开十年,再保值的车都经不住岁月的“摧残”。抛开这些,正常的普通消费者应该也不会考虑空有保值但不好用的新能源汽车吧。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美国电动车增长乏力 拜登政府挠头无力

美国电动车增长乏力 拜登政府挠头无力 尾气排放削减一半按照美国环保署的预计,新排放标准将在2055年之前减少超过70亿吨的二氧化碳,带来每年近1000亿美元的收益,包括130亿美元与减少污染带来的医疗收益,每年减少至多2500人因为污染死亡。具体而言,美国环保署规定轻型车的新排放标准为平均每英里85克二氧化碳,比起目前的2026排放标准减少了将近一半,而中型车辆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将减少44%。美国环保署预计,在新的排放标准作用下,到了2030-2032车型年,电动车将占据美国乘用车新车至多56%,从而实现拜登在2021年设定的电车普及目标。众所周知,推动美国转向新能源,普及电动车出行是拜登最主要的竞选主张。2021年8月,刚刚上台半年的拜登颁布行政命令,计划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投资和新能源车激励措施,推动美国加速转向电动车。根据拜登政府的规划,2030年美国零排放车辆至少要占据新车销售的一半,包括电动车、插电混动以及氢燃料车。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环保署此次并没有对具体车型排放作出硬性规定,只是对车企设定了整体的减排要求,意味着只要车企能够提供足够多的电动车等零排放车辆,就可以继续生产目前的大排放量车辆。而且,环保署此次明显降低了对电动车的要求,不仅没有对车企制定具体的电车占比要求(此前规划是制定60%的硬性比例),更没有像加州或者欧盟那样制定明确的燃油车禁售时间标准。按照新的排放规定,美国市场的车企可以继续发布销售各种燃油车型。这或许会让不少激进环保组织感到失望。相比之下,加州政府在2020年就通过法案,计划在2030年实现零排放车辆保有量达到750万部,并在2035年禁售燃油车新车销售(已有燃油车可以继续上路,二手车销售也不受影响)。欧盟也在2022年出台法规,计划在2035年禁售非零碳排放的燃油车。但在汽车产业大国德国的强烈反对下,欧盟也开了一个口子:只要使用可以实现碳中和的合成燃料,就可以继续销售内燃机车。向工会与车企妥协显然,这个折衷的新排放规定,背后有着多方利益的共同影响。实际上,围绕这一排放规定,美国政府、汽车行业、工会组织、环保机构等诸多利益相关方已经展开了一年多的游说和争夺。今年正值美国大选之年,拜登政府更不愿意冒险推出激进政策,去得罪汽车行业。毫不夸张的说,汽车是美国政治影响力最大的行业之一。因为美国汽车工业的组装地主要集中在五大湖地区,而这里则是美国大选最为关键的摇摆州。美国汽车工会(UAW)拥有超过百万名工会成员,是两党都极力争取的对象。工会也对拜登的电动车雄心不太感冒。去年4月,美国环保署曾经在新排放标准的初步意见中提到,2032年美国电动车销售占比应该达到67%。但随后UAW主席肖恩范(Shawn Fain)就明确表示,由于对拜登政府的电动车转型规划存在担忧,他们需要慎重考虑是否支持拜登的连任选举。为什么UAW不太感冒电动车?因为UAW的势力主要在底特律三强等传统车企,集中在五大湖区的传统汽车工厂。而出于对UAW势力的担忧,很多电动车企都倾向于在工会势力较弱的南方州建厂。在这一方面,UAW和底特律三强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UAW一直想在特斯拉组建工会的计划也没有成功。对致力于连任的拜登来说,失去UAW的背书是不可想象的,这上百万张工人选票以及他们的家人亲友,直接关系到大选成败。在得到拜登政府的妥协让步之后,今年1月,UAW再次表示他们会支持拜登连任。拜登也在本月的国情咨文演讲中邀请了UAW主席肖恩范来到现场,进一步笼络了与工会组织的关系。传统车企也对美国环保署此次妥协的正式排放标准表示欢迎。行业组织汽车汽车创新联盟(AAI)包括了福特汽车、通用汽车、Stellantis以及丰田汽车等诸多传统车企。AAI发表声明表示,环保署调整了未来几年的电动车普及步伐,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调整之后的电动车目标,虽然依然是个延伸性目标,但至少给了汽车市场和供应链追赶的机会。电车普及前景取决于大选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一直致力推动美国传统车企转向电动车,多次亲自去福特汽车、通用汽车等传统车企参观和驾驶电动车型,甚至为福特的F-150电动皮卡做宣传推广,并且将联邦政府的电动车补助政策与汽车工会直接挂钩。拜登恢复了电动车购置退税政策(特朗普时期曾经废除),向传统车企展示了一个空间巨大的电动车市场规划。但推动电动车销量增长更为直接的因素是,全球汽油价格在2022年因为俄乌战火大幅飙升,直接迫使诸多消费者转向电动车。相比对传统车企的各种热情笼络,拜登对特斯拉和马斯克则显得异常冷淡。尽管特斯拉是电动车巨头,但并不在五大湖区,也没有太大的选票影响力,拜登政府甚至拒绝邀请马斯克去白宫参加电动车行业会议。拜登政府对特斯拉和自己的无视,是促使马斯克过去几年全面倒向共和党的重要原因。当然,美国能否完成电动车普及目标,完全取决于今年大选的结果。如果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当选,别说继续完成电动车普及目标,美国是否还会持续转型新能源都是巨大的问号。美国的气候危机进程又要暂停,甚至是倒退四年。众所周知,特朗普一直否认气候变化,甚至认为这是拖累美国经济发展的骗局。特朗普与传统化石能源巨头关系密切,他在执政期间带领美国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大力发展美国石油开采,带来了美国过去十多年最为便宜的汽油价格。特朗普已经公开嘲讽拜登的电动车发展规划,宣布自己当选就要废除环保署的排放规定。他公开表示对电动车并不感冒,强调电动车的充电续航问题并不适合普及。由于UAW主席肖恩范支持拜登连任,他也同样遭到了特朗普的猛烈抨击,甚至直接骂肖恩范是个蠢货(Dope)。电车销量增长明显放缓在环保署新排放标准颁布之后,拜登政府表示,对完成2030年电动车普及率超过一半的目标充满信心。然而,现实情况却远没有他们想象的乐观。2023年美国电动车销量达到120万辆,创下了历史新高,但电动车普及率依然只有7.6%。行业分析机构Cox预计,随着更多的电动车型上市,2024年美国电动车销量可能会达到160万辆,渗透率可能会首次达到10%。不过,拜登政府在2021年制定的2030年电动车渗透率达到50%的目标,现在看起来依然是遥不可及,因为这意味着美国电动车年销量要在未来六年增长五倍,达到800多万辆。但对比大洋彼岸的中国市场,就知道美国民众对电动车兴趣寡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中国乘联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乘用车零售销量增长5.6%,达到217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销量增长36.2%,达到774万辆。市场预计中国今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就会达到40%的新高。而且,或许令拜登政府和传统车企都感到失望的是,美国电动车销量已经呈现出增长减速的颓势。美国汽车行业研究机构KBB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美国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40%,连续三个季度销售放缓,增幅明显低于前两个季度的52%和49%。KBB分析报告认为,美国电动车市场尽管还在增长,但增幅已经放缓。传统车企调整电车规划由于市场对电动车需求放缓,一些传统车企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电动车产能和未来产品规划。福特电动皮卡F-150 Lighting是拜登推广电动车的形象车型,年过八旬的他甚至亲自去福特工厂驾驶这款皮卡。然而,由于市场需求疲软,福特汽车今年年初已经将这款电动皮卡的产能减半,从每周3200辆减少到1600辆...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