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愈合糖尿病伤口的新疗法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愈合糖尿病伤口的新疗法 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利用干细胞外泌体治疗糖尿病伤口的突破性疗法。新研究强调利用缺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外泌体miR-4645-5p,有望通过增强角质形成细胞的自噬作用,实现更快、更有效的愈合。在最近发表于《烧伤与创伤》(Burns & Trauma)杂志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创了一种比以往更快、更有效地愈合糖尿病伤口的新方法。他们的研究重点是使用一种名为外泌体的特殊颗粒,这种颗粒来自在低氧条件下生长的干细胞,即所谓的缺氧条件。这些外泌体含有一种强效分子miR-4645-5p,能显著促进伤口愈合。这项研究深入探讨了缺氧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作为糖尿病伤口新疗法的应用。研究聚焦于这些外泌体中发现的微RNA miR-4645-5p,通过靶向MAPKAPK2通路,从而调节AKT-mTORC1信号级联,发现了它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的关键作用。hyBMSC-Exos 对糖尿病伤口的治疗效果示意图。资料来源:《烧伤与创伤》这种抑制作用通过促进细胞健康、增殖和迁移,提高了角质形成细胞伤口修复的主要参与者的自噬能力。这项研究证明,缺氧BMSCs中富含miR-4645-5p的外泌体能显著加快糖尿病伤口的愈合,为操纵细胞环境以增强自噬的新再生医学策略铺平了道路,为改善糖尿病伤口护理的效果提供了一条前景广阔的途径。首席研究员Yan Shi博士说:"我们的发现为糖尿病伤口护理开辟了新天地。通过利用干细胞外泌体的力量,特别是在缺氧条件下,我们看到伤口愈合过程有了显著改善,为可能挽救生命的治疗打开了大门。"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干细胞介导伤口愈合背后的机制,还为开发糖尿病伤口以及其他疾病的治疗方法开辟了新途径。通过干细胞外泌体利用和调节干细胞愈合特性的能力,可带来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疗法,减轻全球糖尿病伤口患者的负担。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9点后吃早饭增加糖尿病风险#】#容易得糖尿病的1个坏习惯#法国巴黎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早餐时间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共纳入103

【#9点后吃早饭增加糖尿病风险#】#容易得糖尿病的1个坏习惯#法国巴黎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早餐时间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共纳入103312位参与者,平均随访时间7.3年,期间963人得了糖尿病。结果发现,与早上8:00前吃早餐的人相比,8:00~9:00点和9:00之后吃早餐的人,2型糖尿病风险分别升高26%和59%。 2021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年会(ENDO 2021)上的一项研究,也给出了类似的答案:在10575名参与者中,那些在8:30之前吃早餐的人,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程度均较低。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封面图片

【#屁股大其实是种健康优势#】美国糖尿病协会学术期刊《糖尿病护理》发文显示。臀部脂肪多是一种健康优势,与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有关。

【#屁股大其实是种健康优势#】美国糖尿病协会学术期刊《糖尿病护理》发文显示。臀部脂肪多是一种健康优势,与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有关。在体重合理的情况下,如果天生臀部脂肪多,且不存在腹型肥胖,这种身材往往更健康。腹型肥胖会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病风险。相比之下,一个人臀围大,表明其下身肌肉发达。很多研究显示,臀部肌肉少的人,也就是平常说的“胳膊腿细、肚子大”的人,心血管发病率是升高的。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封面图片

世界首例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 25年糖尿病病史患者被治愈

世界首例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 25年糖尿病病史患者被治愈 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治愈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糖尿病的病例报道。论文截图。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失明、肾衰竭、心脑血管意外、截肢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造成酮症酸中毒或无意识低血糖而致死。中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患者多达1.4亿,其中约四千万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注射治疗。血糖难以控制的严重患者,只有通过从捐献的胰腺中提取胰岛组织并微创注射的移植疗法方可有效治疗,从而避免并发症的进展。然而,受制于供体严重匮乏、胰岛分离技术复杂等因素,目前临床需求很难满足。因此,如何在体外规模化地再生人胰岛组织,成为一项世界性的学术难题,并得到广泛关注。上海长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殷浩教授表示,相关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研究,利用患者血液PBMC重编程为自体iPSC细胞,并使用国际首创技术使之转变为“种子细胞”即内胚层干细胞(Endoderm stem cell, EnSC),最终实现在体外再造胰岛组织(E-islet)。该项技术已趋于成熟,是再生医学治疗糖尿病领域的重大突破。该项技术的首例受益者为59岁男性,有25年2型糖尿病病史,并发展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尿毒症),2017年6月出现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并接受肾移植。但由于其胰岛功能近乎衰竭,每天需要多次注射胰岛素,未来存在极大的糖尿病严重并发症风险。2021年7月19日,由于对低血糖的担忧以及考虑血糖控制不佳对供体肾脏长期生存的不利影响,该患者在上海长征医院接受了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治疗,术后第11周即开始完全脱离外源胰岛素,其口服降糖药(拜糖平、二甲双胍)术后逐步减量,并在第48周和56周实现彻底撤药,目前该患者已彻底脱离胰岛素长达33个月。殷浩称,此后该患者空腹及餐后C肽等关键指标较术前显著提高,证实胰岛功能得到有效恢复;肾脏功能等随访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也提示该疗法可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总的来说,这是国际上首次使用自体衍生胰岛治疗胰岛功能受损的T2D患者的人体组织替代疗法。长征医院透露,除了首例严重2型糖尿病患者,上述联合团队也成功开展并治愈了多例脆性1型糖尿病患者。殷浩表示,未来团队将聚焦干细胞来源再生胰岛组织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开发无需免疫抑制的“通用型”再生胰岛组织,从而为广大长期依赖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治愈疗法。上海长征医院殷浩教授、石勇铨教授、董伟华教授,中国科学院程新教授及上海仁济医院张明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吴佳颖、付天龙、聂螣騛、魏同坤,长征医院李拓、郭猛、季峻松、孟小茜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记者 李佳蔚)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京都大学医院完成首例iPS细胞糖尿病移植手术

京都大学医院完成首例iPS细胞糖尿病移植手术 4月14日,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京都市)宣布,在将用iPS细胞制备的胰腺细胞移植到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临床试验中,首例移植已完成。预后良好,目前看来安全性没有问题。近期将进行第二例移植。 糖尿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为生活习惯病等引起胰腺功能下降的2型糖尿病,另一种是由于免疫功能异常等引起的1型糖尿病。此次临床试验的对象是1型糖尿病的重症患者,该类型患者的胰岛细胞遭到破坏,无法分泌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胰岛素”。 具体而言,研究团队利用健康的来自第三者的iPS细胞制备胰岛细胞,并将其加工成薄片状,再移植到患者体内。2025年2月,团队对一位在2001年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40多岁女性进行了移植手术。 术后观察了一个月,未发生重大问题。安全性评估最多将持续5年,但根据此次结果,研究人员判断移植初期的安全性已得到确认,接下来将进行第二例手术。 京都大学的矢部大介教授在4月14日的记者会上表示:“在中国等地也报告了利用iPS细胞进行糖尿病的相关治疗研究,并取得了有希望的结果。相比之下,我们的方法在移植所需时间短、成本低等方面具有优势”。

封面图片

《向红丁糖尿病饮食宜忌 》

《向红丁糖尿病饮食宜忌 》 简介:向红丁糖尿病饮食宜忌是一本深入探讨其核心主题的著作,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与深入研究,提供了对相关问题的独特见解。书中详细介绍了该领域中的关键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适合各类读者阅读。更多详情请访问相关链接。 标签: #向红丁#向红丁糖尿病饮食宜忌#书籍 文件大小:NG 链接:https://pan.quark.cn/s/7a1964875e10

封面图片

司美格鲁肽还可防癌?研究称糖尿病患者使用该疗法患10种癌症风险更低

司美格鲁肽还可防癌?研究称糖尿病患者使用该疗法患10种癌症风险更低 GLP-1疗法的著名代表是诺和诺德公司研发的司美格鲁肽,这种药物近年来适应证已拓展至减重及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等,市场需求旺盛。尽管新一代GLP-1疗法司美格鲁肽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仅在2017年年底才获得美国FDA批准,但GLP-1疗法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已长达近20年。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2005年3月至2018年11月期间160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记录,这些患者在用药前没有检测出与13种肥胖相关癌症病史。研究人员发现,接受GLP-1疗法而非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患上其中10种癌症的风险显著降低,包括食道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胆囊癌、肾癌、肝癌、卵巢癌、胰腺癌以及脑膜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他们称,这一发现可能是“GLP-1药物对高危人群预防癌症具有潜在益处的初步证据”,但这项研究是观察性的,因此只能确定两者之间有关系,而无法确立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肥胖相关癌症风险的降低可能来自于这些药物带来的减肥和糖尿病控制,肥胖和糖尿病都与更高的癌症风险有关。值得强调的是,与胰岛素治疗相比,使用GLP-1药物的患者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并未显著降低。这一发现为现有研究提供了依据,这些研究强调了GLP-1药物与患甲状腺癌风险增加有关的问题,并支持在药品包装上标注警告,建议内分泌或甲状腺问题患者谨慎使用这种药物。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没有特别研究新一代的GLP-1药物,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抗糖尿病和减重药物进入市场,有必要对新一代药物预防癌症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研究。目前,美国 FDA已经批准新型GLP-1减重药司美格鲁肽用于降低非糖尿病超重或肥胖成年人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但与此同时,有关司美格鲁肽副作用的研究也从未停止。根据最新发表在JAMA子刊《JAMA眼科》杂志的一项研究数据,使用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药物的患者可能会面临眼部疾病风险增加,进而威胁视力。研究显示,在使用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眼部疾病发生率为8.9%,而服用非GLP-1糖尿病药物的患者中,这种眼部疾病的发生率仅为1.8%;此外,在因超重或肥胖而使用司美格鲁肽的患者中,眼部疾病的发生率为6.7%,服用其他类型药物的患者中,眼部疾病的发生率仅为0.8%。不过这项研究也仅为观察性研究,并非随机对照试验,具有局限性。诺和诺德对此回应称,眼部疾病并非目前上市的司美格鲁肽药物的不良反应;这项研究的数据也不足以确定GLP-1受体激动剂的使用与NAION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NAION 是由视神经血流不足引起的,会导致一只眼睛突然无痛视力丧失,这也是继青光眼之后因视神经损伤而导致失明的第二大常见原因。这种疾病通常对老年人的影响更大。不过,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使用司美格鲁肽治疗肥胖的患者平均年龄仅为46岁,糖尿病的患者平均年龄也仅为57岁。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