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发现一起喝酒的情侣更长寿

新研究发现一起喝酒的情侣更长寿 她说,酒精文献中有一个理论被称为"饮酒伴侣",即饮酒模式相似的夫妻往往会有更好的婚姻结果(如冲突更少、婚姻更长久),这也是这项研究的灵感来源。尽管有大量研究探讨了夫妻饮酒模式对婚姻结果的影响,但对健康的影响却不太清楚。Birditt 说,对婚姻有益的行为不一定对健康有益。她说:"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健康与退休研究中夫妻饮酒情况及其对死亡率的影响。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夫妻双方都表示在过去三个月中饮酒的,比其他夫妻双方都表示不饮酒或一方饮酒而另一方不饮酒的不和谐饮酒模式的寿命更长。"虽然这听起来像是建议你多和配偶一起喝酒,但伯迪特提醒大家不要这么理解。这项研究专门研究了饮酒模式,并对"饮酒"进行了非常宽泛的定义,即研究参与者在过去三个月内是否饮酒。不过,这可能表明,记住配偶如何影响彼此的健康非常重要。夫妻间饮酒的一致性可能反映了伴侣间在生活方式、亲密关系和关系满意度方面的兼容性。伯迪特说:"我们还在其他研究中发现,一起喝酒的夫妻往往关系更融洽,这可能是因为喝酒能增加亲密感。"这种影响可能值得进一步研究。博尔迪特希望进一步探讨与夫妻饮酒以及饮酒如何影响夫妻关系有关的问题。"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伴侣双方都饮酒会提高存活率。"她说:"我认为,利用我们在研究中使用的其他技术,如日常经验和生态瞬间评估问卷,可以真正了解这一点,例如,关注一致饮酒的夫妇。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在一起喝酒吗?他们喝酒时在做什么?关于造成这些联系的日常人际交往过程的信息也很少。未来的研究应评估夫妻饮酒模式对日常婚姻质量和日常身体健康结果的影响"。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酒与养生 喝酒技术》

《酒与养生 喝酒技术》 简介:将传统酒文化与健康理念相结合,探讨如何通过科学方法享受饮酒乐趣,同时减少对身体的影响。强调适量原则,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解析不同酒类的代谢机制及适宜人群,并提供实用技巧,如饮用时间、搭配饮食等,帮助实现身心平衡。提示避免过量危害,倡导理性饮酒的生活方式。 亮点: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交融 具体操作指南涵盖时间、温度、佐餐 平衡身心需求的健康哲学 标签:#健康饮酒 #养生文化 #适量原则 #科学方法 #中医理论 #理性生活 链接:

封面图片

新研究揭示:暂时的孤独感也可能带来令人担忧的后果

新研究揭示:暂时的孤独感也可能带来令人担忧的后果 继外科医生发出关于孤独流行病的警告之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社交联系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幸福。宾夕法尼亚州立健康与人类发展学院和健康老龄化中心的研究人员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孤独感会对我们的日常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项研究旨在探索孤独感的细微差别,研究日常孤独感的波动如何影响短期和长期的健康。研究人员说,这项工作为美国卫生总监维韦克-穆尔西(Vivek Murthy)2023 年发表的声明提供了更多证据,声明指出孤独和隔离对美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破坏性影响,称其为一场公共卫生危机。这项发表在《健康心理学 》杂志上的研究成果也让人们更加关注不同的孤独体验,这也是6月10日至16日"孤独意识周"期间的一个焦点。外科医生表示,孤独和社会联系不足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包括:老年人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 29%,患中风的风险增加 32%,患痴呆症的风险增加 50%。与很少或从不感到孤独的人相比,经常感到孤独的人也更容易患抑郁症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即使人们一般不认为自己孤独或通常没有孤独感,孤独感也会导致负面的健康症状。暂时性孤独感较强或孤独感变化较大的人很可能会出现与孤独有关的日常健康问题,包括全身疲劳、头痛和恶心。这些数据代表了全国日常经历研究(NSDE)的 1538 名参与者,该研究是麦克阿瑟基金会美国中年调查的研究项目之一。NSDE 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教授 David Almeida 领导,他也是该论文的资深作者。目前的研究侧重于中年孤独感,使用的数据来自 35 岁至 65 岁的受访者。研究人员说,此前有关孤独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老年人身上。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计划的参与者接受了电话访谈,连续八天对他们的日常压力和情绪进行评估。受访者被要求描述他们每天遇到的任何压力和/或积极的情况以及他们的感受,包括他们是否感到孤独以及孤独的频率。他们还被问及当天是否有身体症状,包括全身疲劳或头痛。这些评估两次进行,每次相隔 10 年。研究人员从这些数据中发现,当参与者的平均孤独感较低时,以及在孤独感低于个人平均水平的日子里,他们的身体健康症状较少且较轻。此外,在八天中孤独感较为稳定的参与者,其身体健康症状也较轻。阿尔梅达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孤独感的日常动态可能对理解和解决孤独感对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增加社交联系感,哪怕只有一天,也能减少当天的健康症状。这样的日常关注为生活在孤独中的人提供了一种可控的、充满希望的微干预措施。"健康老龄化中心博士后研究员、论文第一作者达科塔-维泽尔(Dakota Witzel)说,研究结果表明,应该更密切地关注日常的、更短暂的孤独感。虽然持续的孤独感会导致外科医生建议中指出的长期健康影响,但这些更短暂、更多变的孤独感也会产生短期的负面健康症状。"很多研究都认为孤独是一种二元特征要么孤独,要么不孤独。但根据我们自己的生活轶事,我们知道情况并非如此。有些日子比其他日子更糟糕,甚至有些小时也是如此,"Witzel 说。"如果我们能了解每天孤独感的变化,我们就能开始了解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和长期健康的。"编译来源:ScitechDailyDOI: 10.1037/hea0001377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难适应晚年离婚

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难适应晚年离婚 《流行病学与社区健康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大型长期研究表明,如果抗抑郁药的使用模式能够说明问题,那么女性可能比男性更难以从情感上应对离婚或晚年关系的结束。虽然在离婚、分手或丧亲之前和之后,男女都会增加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但女性的用药量要高于男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男女双方重新结为伴侣后,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量都会略有减少,但对女性来说,这种减少尤其短暂。研究人员指出,由于人口老龄化,在高收入国家,50 岁以上的"灰色离婚"呈上升趋势,因此,重新结为伴侣的情况也在增加。晚年关系变化趋势他们补充说,晚年抑郁症也比较常见,据估计有 10-15% 的 55 岁以上老人会出现明显的临床抑郁症状。但很少有研究关注晚年离婚/感情破裂、丧亲之痛或新恋情对抗抑郁药使用的心理影响。因此,研究人员决定跟踪 228644 名年龄在 50 岁至 70 岁之间、经历过离婚、感情破裂或丧亲之痛的老年芬斯在 1996 年至 2018 年期间使用抗抑郁药的模式,以及这些人后来重新结为伴侣的影响。共有 85031 人(37%)失去了亲人;75009 人(33%)离婚;68604 人(30%)因分手而不再与伴侣同居。随后,平均有 53 460 人在 2 至 3 年内开始了新的关系:分手后 31238 人;离婚后 15958 人;伴侣去世后 6264 人。与女性相比,更多的男性在丧亲或感情破裂后重新结为伴侣。离婚后重新伴侣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抗抑郁剂的使用模式伴侣死亡的男性和女性在事件发生前 4 至 1 年间都增加了抗抑郁药的使用量,在事件发生前 3 个月和事件发生后 3 个月的使用量急剧增加:男性增加了略低于 5.5%,女性增加了近 7%。随后使用量有所回落,但仍高于之前的水平。同样,在离婚前 6 个月,男女抗抑郁药的使用量都有所增加:男性增加了 5%,女性增加了 7%。离婚后,男性和女性的抗抑郁药使用量立即回落,1 年后趋于稳定。但仍高于离婚前。经历过失恋的女性在失恋前的 4 年中会大幅增加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量。男性也增加了这类药物的使用,但幅度要小得多:仅增加了3%多一点,而女性则增加了6%。在一年之内,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量回落到了分手前 12 个月的水平,随后男性的使用量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但女性的情况则不同,她们的用药量在分手后立即略有下降,而且持续时间很短,从第一年起又开始增加。研究人员解释说:"部分康复和[抗抑郁药]使用量的持续增加似乎支持婚姻资源模型,该模型......表明失去伴侣可能会带来生活环境的压力变化(如家庭收入减少、失去社会支持),而这种变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或累积。资源模式似乎仍然更适用于从同居关系中分离出来的女性,而不适用于男性"。重新建立伙伴关系的作用研究人员注意到,与重新结为伴侣相关的[抗抑郁药]使用量略有下降,但这种下降是短暂的,因为这些药物的使用量又回到了重新结为伴侣前的水平,或者在重新结为伴侣两年后仍保持较高水平,"这支持了先前研究中记录的蜜月效应,尤其是在失去亲人的人中"。研究人员认为,虽然性别角色差异可能有助于解释女性心理健康受到的一些严重影响,但她们通常比男性拥有更好的社交网络,有助于减轻其中的一些影响。他们写道:"在我们的研究中,女性使用[抗抑郁药]的增加与解除婚姻关系有关,这可能确实与解除婚姻关系给女性带来的心理健康代价比男性更大这一事实有关。与男性相比,女性在重新结为伴侣后使用[抗抑郁药]的减少幅度较小,这可能与以下解释有关:婚姻比女性更有利于男性的心理健康,而且老年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从重新结为伴侣中寻求情感支持。此外,妇女可能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来处理混合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比如与伴侣子女的关系,这可能会损害她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因此无法确定原因。研究人员承认,他们的研究结果存在各种局限性,包括无法说明伴侣关系的数量和时间长度。家庭支持网络和生活安排也可能对这些药物的使用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并没有得到充分研究。但他们得出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在晚年生活中适应婚姻解体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关的支持需求"。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新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或加剧焦虑

新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或加剧焦虑 美国一项新研究表明,人们在压力过大时选择食用高脂肪垃圾食品寻求安慰的作法或适得其反,反而会进一步加剧焦虑。 新华社报道,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生物学研究》杂志上报告,动物实验显示,高脂肪饮食可能破坏体内的肠道菌群,并通过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复杂通路,影响大脑中的化学物质,从而加剧焦虑。 研究团队将处于“青少年”年龄段的实验大鼠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大鼠连续九周被投喂大约含11%脂肪的标准饮食,另一组则吃含45%脂肪的高脂肪饮食,这些脂肪主要是动物产品中的饱和脂肪。 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收集实验鼠粪便样本,评估它们的肠道细菌状况。九周的饮食实验后,这些实验鼠接受行为测试。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组的实验鼠不仅体重增加,其肠道细菌多样性也明显较低。此外,高脂饮食组实验鼠基本上大脑中都有高焦虑状态的分子特征。具体来看,它们体内与神经递质血清素的产生和信号传递有关的三个基因表达水平较高,且在脑干中缝背核的某一区域尤其明显,该区域与压力和焦虑有关。 研究人员解释说,血清素神经元的某些子集被激活时,会在动物中诱发类似焦虑的反应。他们猜测,可能是不健康的肠道菌群破坏肠道内壁,使细菌进入循环系统,并通过迷走神经影响大脑。 研究人员说,人们都知道垃圾食品不健康,但通常会觉得这类食品只是会有增重风险。“如果你知道它们还会以一种可以加剧焦虑的方式影响你的大脑,它们的风险更高了。” 不过研究人员也提示,并非所有的脂肪都是“坏脂肪”,像鱼、橄榄油、坚果等含有的健康脂肪可以抗炎,对大脑有好处。 2024年6月18日 6:44 PM

封面图片

新的脂质研究揭示长寿和慢性疾病的秘密

新的脂质研究揭示长寿和慢性疾病的秘密 新研究发现,小鼠不同器官和性别的脂质代谢发生了与年龄有关的重大变化,突出显示了肠道细菌产生的特定脂质的积累。这些发现还包括确定了一种导致肾脏性别差异的基因,可以提高我们对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与年龄有关的疾病的认识。这项研究为今后研究人类脂质体和微生物组奠定了基础,有可能为这些疾病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资料来源:理化学研究所这些发现发表在《自然-衰老》杂志上,可以加深我们对阿尔茨海默氏症、动脉粥样硬化、肾病和癌症等与年龄有关的慢性疾病的了解。脂质通常以脂肪或油的形式存在,是我们体内储存能量的重要分子。此外,脂质还是信号分子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新陈代谢将脂类和糖类等生物大分子分解成其组成部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慢,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会越来越容易增加,而减肥却越来越困难。虽然人们知道这一点已有 50 多年,但脂质代谢的变化如何影响寿命和健康仍不清楚。在最近的研究中,理化学研究所 IMS 的津川浩和他的团队认为,在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详细了解实际的变化情况。只有这样,科学家们才能开始寻找衰老的脂质代谢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为此,他们利用小鼠绘制了与年龄有关的脂质代谢物变化图谱。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尖端技术对小鼠脂质体生物样本中存在的所有脂质代谢物进行了多次快照,发现小鼠肾脏、肝脏、肺、肌肉、脾脏和小肠中的BMP型脂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些脂质在胆固醇运输和细胞回收中心(溶酶体)内生物大分子的分解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年龄有关的溶酶体损伤可能会导致细胞制造更多的BMPs,从而引发进一步的新陈代谢变化,如增加肾脏中的胆固醇衍生物。研究人员还调查了肠道细菌对脂质体的影响,发现虽然肠道细菌会产生许多结构独特的脂质,但只有磺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肝脏、肾脏和脾脏中增加。事实上,在这些外周组织中甚至没有检测到来自肠道细菌的其他类脂代谢物。津川浩说:"众所周知,这类脂质参与调节免疫反应,因此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将涉及检测肠道细菌衍生的磺脂类,以确定它们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研究人员还发现,小鼠脂质体的性别差异与年龄有关,尤其是在肾脏中,老年雄性小鼠的脂质代谢物半乳糖基甘油酰胺水平高于老年雌性小鼠。这种差异归因于雄性小鼠体内UGT8基因表达的增加。了解这样的性别特异性代谢差异,可以揭示人类对与年龄有关的疾病的易感性。"我们的研究全面描述了小鼠脂质体随着衰老而发生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我们创建了一个图谱,它将成为重要的全球资源,"津川浩说。"接下来,我们必须将这类研究扩展到人类脂质体和微生物组。这些发现强调了了解脂质代谢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重要性,以及在设计与年龄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时以脂质组为目标的潜力。"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这类食物促进炎症 中风风险增加87%

研究发现:这类食物促进炎症 中风风险增加87%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导致中风(脑卒中)的原因主要是动脉硬化、血管狭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导致中风居然和饮食有关,有些食物会促进炎症的发生,增加中风风险。这类食物促进炎症中风风险增加87%2024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江南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在《英国医学会公共卫生》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显示,与饮食导致相关炎症会增加中风风险!与饮食炎症指数最低的人相比,饮食炎症指数最高的人,与中风风险增加87%相关。[2]研究人员分析了4.4万人的健康数据,他们平均年龄为46岁,收集了他们的饮食信息,计算出饮食炎症指数,分析饮食炎症指数和中风之间的关系。最终研究发现,饮食炎症指数与中风之间存在正相关。即饮食炎症指数越高,中风风险越高。其中与中风最密切相关的6类饮食因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铁、酒精。这些饮食因素构成了预测中风风险的关键因素。研究人员表示,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如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热量的西方饮食,会加剧慢性炎症,从而通过促进异常免疫激活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而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选择低胆固醇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的酒精,选择富含水果、蔬菜、坚果、全谷物的地中海饮食,则有利于降低全身血管炎症、保护内皮功能和维持心血管健康。这些常见“促炎食物”要少吃1. 少吃红肉及加工肉:如猪牛羊肉、香肠、腊肉、熏肉、火腿等。2. 少吃高油高糖食品:如含糖饮料、甜点、沙拉酱、炸鸡、薯片、肥肉等。3. 少吃过度加工食物:如果脯、膨化食品、肉干、蛋糕等。4. 控制精致主食比例:白米、白面等精制碳水化合物具有促炎潜力。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应该注意合理搭配粗细粮食的摄入。5. 能不喝酒就不喝酒:酒精,也具有一定的促炎潜力。建议大家能不喝酒就不喝酒。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