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金正恩找普京弄的火箭发动机也炸了!

欲速则不达:金正恩找普京弄的火箭发动机也炸了! △当时大伙都以为炸的肯定是“千里马一号”遥四火箭,结果……然而就在大家打算洗洗睡了,等着28日一早是否会有官宣时,朝中社网站突然来了个猝不及防式的特别报道:不仅承认“新型运载火箭第一级飞行异常、空中爆炸”,更是公布了事故原因:“非常设卫星发射筹委会现场指挥部专家组经过初步审议判定,新研制的液氧+石油发动机(朝语原文如此)动作不可靠”。所谓“液氧+石油发动机”,其实就是国际航天发射常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由于火箭上的液氧储箱需要低温环境,这一推进剂组合一般也被称为低温推进剂。相比朝鲜此前在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上使用的常温推进剂(肼类燃料+四氧化二氮),低温推进剂性能优势明显,但它也对朝鲜航天工业从火箭设计制造到发射工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海卫星发射场的主发射工位和新发射工位卫星图,可见与推进剂相关的设施仍在建设中因此,即使2023年金正恩在普京陪同下,视察了俄罗斯东方发射场及使用低温推进剂的俄新一代“安加拉”运载火箭,笔者当时仍然认为,这只能代表朝俄航天合作的长远规划;以朝鲜的技术基础,眼下的当务之急(当时“千里马一号”尚未成功发射),应当是通过对俄合作获得“常温箭之王”“质子M”运载火箭的相关技术,稳步提升发射成功率。△“这个,加上这个,能不能把面子挣了”如果朝鲜选择引进“质子M”的技术,虽然其推进剂技术相对落后,但该箭的性能也足以碾压韩国“世界号”这个先天不足的产品。作为韩国从乌克兰南方设计局购买图纸并放大设计的产物,“世界号”的KRE-075液氧煤油发动机,其海平面比冲只有260秒出头,而“质子M”的RD-275M发动机海平面比冲达288秒。然而朝鲜总能用意料之外的方式,让我们再一次身败名裂。笔者之前在分析“千里马一号”运载火箭时曾评价:朝鲜航天要朝着他希望的方向发展,不止需要西海卫星发射场的大兴土木,更需要设置一系列在“展现共和国的尊严与威仪”的总要求下,让朝鲜航天战线拼尽全力才能达到的目标。朝鲜选择引进与其现有技术水平存在巨大代差的“联盟-2”/“安加拉”等俄制液氧煤油发动机火箭技术,注定是一条“最艰难的路”。我国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引进苏制RD-120液氧煤油发动机样品,1995年完成国内首次试车,但自研的YF-100发展历程非常坎坷:2001年YF-100四次试车试验均告失败,其中前两次更是直接爆炸,直到2014年才通过首飞鉴定。△使用四台YF-100作为助推器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芯一级采用YF-77液氢液氧发动机)从“星沉大海”到“星辰大海”,个中酸甜苦辣,不足为外人道也对于此前已经积累了相当经验、经费投入也(相对)颇为充足的中国航天,攻克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尚且需要20年的历程;朝鲜在其“千里马一号”火箭技术远未成熟、“万里镜一号”侦察卫星尚未实用化的情况下,贸然向更新一代动力发起冲锋的做法……笔者只能理解为,更加时髦的动力选择,与火箭的具体性能指标一样,在他们看来,也是“共和国的尊严和威仪”的一部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早在朝鲜这一波“全面否定三千里江山”之前,朝韩在尖端武器指标上的“非理性较劲”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朝鲜火星-11丙(“世界最强兵器”)与韩国“玄武”弹道导弹在弹头重量上“两吨 两吨五 三吨 三吨五 六吨 八吨……”这种非常赵式喜剧的行为就是一例,韩国极力希望通过宣传“岛山安昌浩”号潜艇的导弹携带能力“乜北”,朝鲜主动放出新型坦克主动防御系统的测试画面,也有压过并未实装主动防御系统的韩国K2坦克的意味……因此,尽管“世界号”的发射频率低到并没有什么实用性可言,但它和韩国上一代运载火箭“罗老号”第一级均采用苏联血统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这一点,对于朝鲜来说很可能仍然构成了一种刺激,促使朝鲜急于摆脱传统常温推进剂动力火箭。另外,使用低温推进剂的运载火箭从原理上已经不适合作为值班的洲际弹道导弹使用,朝鲜此举或许也有对外宣示“使用弹道导弹技术发射卫星?纯属反朝势力一派胡言”的附带目的。△其实如果“世界号”是朝鲜的运载火箭,“国际主流”将其说成“弹道导弹技术”也不奇怪不管朝鲜的真实目的如何,技术不成熟火箭变烟花,什么“共和国的尊严和威仪”都是扯淡。按照我等一般日子人的逻辑,还不如继续抽检发射技术成熟的火星-17液体燃料推进洲际导弹,以及固体燃料推进的火星-16高超声速导弹和火星-18洲际导弹,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冲冲喜”,但金正恩和他的属下们很可能自有其一套逻辑。从朝鲜此次第一时间公布事故情况和初步原因的操作来看,此次失败甚至在他们看来也是意料之中,颇具一种马斯克式航天浪漫主义气质(金正恩“空叉粉”可能性犹存)。笔者猜测,不仅张昌河们不会因为这次失败受到严肃处理,朝鲜在接下来的7个月里还会像去年折腾“千里马一号”那样,继续抓紧完善测试新型液氧煤油火箭。无论在土法上马中还会付出多少代价,祝他们能在丹东草莓下一次上市的时候发射成功吧。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SpaceX猎鹰9号完成第301次发射任务 火箭发动机第19次回收

SpaceX猎鹰9号完成第301次发射任务 火箭发动机第19次回收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最新一次发射将 22 颗"星链"(Starlink)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一次例行发射,火箭在东部时间昨天接近午夜时从加利福尼亚升空。这标志着西海岸的发射活动日益频繁,同时也是 SpaceX 今年的第 17 次发射任务。这次发射也是 SpaceX 公司迄今为止的第 311 次发射,巩固了猎鹰 9 号作为这家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的火箭公司主力运载火箭的地位。SpaceX 的上一次猎鹰 9 号任务是为印度尼西亚的一家国有电信公司执行的,与将有效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LEO)的星链发射不同,它将卫星送入了地球同步轨道。由于 SpaceX 为合作伙伴公司提供媒体报道,因此在印尼卫星任务中,该公司还在发射后分享说,这标志着猎鹰 9 号迄今为止的第 300 次成功任务。猎鹰 9 号不仅负责将卫星送入太空,还是唯一能够满足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载人发射要求的美国火箭。SpaceX 公司定期用猎鹰 9 号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ISS),还用这种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向空间站运送货物。SpaceX 公司对猎鹰 9 号的翻新过程采用了在助推器寿命期间设立的检查点来进行维护。猎鹰 9 号在可重复使用性方面的最大弱点之一源于其燃料选择。火箭使用火箭推进剂 1(RP-1)或煤油,推进剂在燃烧室内燃烧时会产生粘性烟尘。在翻新过程中,SpaceX 必须对发动机进行清洁以获得飞行认证。猎鹰9号最新一次"星链"发射是该火箭迄今为止第301次成功发射,也是SpaceX公司第22次在火箭上使用"梅林"发动机。与 SpaceX 的"星际飞船"火箭使用的"猛禽"发动机相比,"梅林"发动机在测试和运行过程中都被证明是非常可靠的。它也是业内推重比最高的发动机之一,这一成就得益于 SpaceX 选择在火箭上使用超低温高密度推进剂。推重比越高,意味着发动机的效率越高,在飞行过程中能够发挥出超出自身重量数倍的威力。在完成第 301 次成功发射任务后,SpaceX 的助推器第 19 次着陆,成为又一个创造新纪录的助推器。考虑到 SpaceX 2024 年的火箭发射计划,"猎鹰"号下几个值得关注的里程碑应该是第 20 次火箭再利用(如果 SpaceX 觉得没问题的话)和第 300 次轨道级火箭助推器着陆。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14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成功,中国航天六院一年内成功研制两型新火箭发动机

中国14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成功,中国航天六院一年内成功研制两型新火箭发动机 2025年4月2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14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成功完成首次整机试车,从立项到试车仅用7个月,实现了“从 0 到 1”的快速研制突破,刷新国内百吨级发动机研发纪录。标志着我国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 该型发动机为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开式液氧甲烷发动机,具备可重复使用、高推重比、大变推范围等特点,将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及大运力火箭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前,2024年12月8日,9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也实现整机点火,研制周期不足半年。 |

封面图片

美国首次成功试飞旋转爆震火箭发动机

美国首次成功试飞旋转爆震火箭发动机 美国推进技术公司Venus Aerospace于2025年5月15日在新墨西哥州太空港成功完成旋转爆震火箭发动机(RDRE)的短程飞行测试。这是美国首次实现这一研究数十年的概念实际飞行,该发动机具有2,000磅推力。测试火箭从轨道发射,飞行约30秒,按计划未突破音障。 与传统火箭发动机不同,旋转爆震发动机通过环形通道中持续传播的爆震波工作,产生超音速冲击波,可显著提高燃料效率。Venus Aerospace成立近五年,长期目标是开发强大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并建造能载十余名乘客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实现全球两小时内互通。目前公司正寻求在商业和国防领域的近期应用机会。

封面图片

中国14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成功,中国航天六院一年内成功研制两型新火箭发动机

中国14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成功,中国航天六院一年内成功研制两型新火箭发动机 2025年4月2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14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成功完成首次整机试车,从立项到试车仅用7个月,实现了“从 0 到 1”的快速研制突破,刷新国内百吨级发动机研发纪录。标志着我国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 该型发动机为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开式液氧甲烷发动机,具备可重复使用、高推重比、大变推范围等特点,将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及大运力火箭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前,2024年12月8日,9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也实现整机点火,研制周期不足半年。 #科技 #航空航天 #新闻 #吃瓜群众

封面图片

NASA登月计划再推迟!这次火箭发动机和主燃料箱都拉胯了

NASA登月计划再推迟!这次火箭发动机和主燃料箱都拉胯了 NASA的重启登月计划原定于北京时间昨晚8点开始。不过这项推迟过多次的任务,又失败了。原因是一个引擎被检查出问题,火箭发射不得不再度推迟。在全球观众(在现场或通过社交媒体)的注视下,到了原定的发射时间,火箭却没有动静。一分钟后,阿尔忒弥斯(Artemis)计划被宣布暂时取消。 据《华盛顿邮报》消息,由于发射当地(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附近有雷暴,加油工作已经晚了近一个小时。好不容易等到胜利在望之际,本次任务的主角之一,SLS(Space Launch System)火箭这边又出了问题: 火箭底部的4个核心级RS-25发动机之一,准确来说是3号发动机,未能达到升空所需的合适温度范围。 3号发动机的一根液态氢管没有充分冷却,而这是点火前的必须步骤之一。否则温度非常低的推进剂将会使发动机突然收缩,进而导致其金属部件龟裂。 这个问题若不及时解决的话,极可能造成严重后果。1986年,挑战者号就由于一个火箭橡胶密封圈失效而最终发生爆炸,7名宇航员因此牺牲。 值得庆幸的是,据NASA官方报告,SLS火箭整体仍处于稳定、安全的状态。事实上,SLS火箭的这次发射,也算是其发动机冷却性能真正的第一次测试。虽然在今年早些时候,NASA团队也通过程序模拟测试了发动机性能,但当时其冷却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测试。因为发动机冷却一般在火箭发射前4分40秒开始进行,而测试过程由于技术问题被缩短了。对于SLS火箭发动机被查出故障一事,NASA的Artemis任务经理麦克·萨拉芬(Mike Sarafin)指出: 更棘手的是,当工程师们在发射台上试图解决冷却问题时,又发现了一处氢气泄漏,这个泄漏涉及火箭上更高的一个通风阀。 此外,工程师在进一步排查工作中还发现了装载火箭的4个主引擎的橙色大箱子上的出现了裂缝,使得艰难的火箭检修工作雪上加霜。 近期只剩两次机会,错过将再推迟。之所以这样紧赶慢赶,是因为适合SLS这种复杂火箭的发射时机非常有限,受到很多因素制约。NASA指出,即使没有技术上的障碍,雷暴等天气也会阻止火箭升空。 据悉,此前SLS发射就已推迟了至少16次,昨天又给这个数字加了个1。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我国载人登月火箭取得新突破#】近日,我国用于载人登月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三级液氢液氧发动机,圆满完成高空模拟环境长程试验。试

【#我国载人登月火箭取得新突破#】近日,我国用于载人登月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三级液氢液氧发动机,圆满完成高空模拟环境长程试验。试验验证了该发动机在太空中长时间工作的可行性,标志着我国液氢液氧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能力具备了千秒量级水平,将有力支撑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的顺利开展。央视军事的微博视频 via 人民日报的微博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