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科技进军造车:大规模招聘汽车工程师 最高月薪超5万

追觅科技进军造车:大规模招聘汽车工程师 最高月薪超5万 据悉,追觅科技近年实行快速的品类扩张战略,涉及商用清洁、时尚潮玩、人形机器人等赛道,此前有消息称,追觅计划计划造车,寻找下一个增长点。新浪科技就此事求证追觅科技,官方暂无回应。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苹果造车原因曝光:防止工程师跳槽到特斯拉

苹果造车原因曝光:防止工程师跳槽到特斯拉 知情人士称,苹果当时预计未来几年iPhone的销量将放缓,因此需要寻找新的业务来扩展业绩,而汽车行业对当时规模已接近2000亿美元的苹果公司大有裨益。报道还表示,苹果曾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就收购特斯拉进行过谈判,但最终还是决定自己造车,因为苹果认为自己制造汽车比整合特斯拉更有意义。昨天,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发布了一条重磅猛料:经过十年、数十亿美元的努力和投入,苹果放弃了电动汽车项目。目前参与该项目的2000多名员工将被重新分配,一部分人将加入苹果其他团队从事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另一部分将被裁员。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吉利李书福:中国汽车工业内卷全球第一、是好事也是坏事

吉利李书福:中国汽车工业内卷全球第一、是好事也是坏事 “若市场化水平高、法律健全、执法严格,透明公平竞争,就是好事;反之,则是坏事。”李书福指出,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必须表现在“投入产出比实现较好经济效益”上。“无穷无尽的内卷和简单粗暴的价格战,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对于汽车工业而言,依法健康竞争十分重要,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国已取得的电动汽车成果才能巩固。”李书福最后直言称,当今中国不缺造车企业,而是欠缺有创新力的汽车零部件生态环境、有原创能力的汽车安全软硬件科技公司、有竞争力的工业软件供应商和具备原创能力的汽车公司。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分享时提到:有竞争才卷,卷才能有技术的突破,产业的升级,优秀的产品才可以诞生。卷是一种自然规律,不要焦虑,积极拥抱才能从竞争中走出来。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苹果放弃十年造车计划?分析师:众多车企松口气 特斯拉或成最大赢家

苹果放弃十年造车计划?分析师:众多车企松口气 特斯拉或成最大赢家 但同时,随着这家科技巨头放弃造车,特斯拉等众多汽车制造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这意味着在当前电动汽车市场增长放缓的局面下,这些公司面临的竞争威胁减少,并且更多优秀工程师人才可以从苹果流向市场。惨淡的电动汽车行业少了一大竞争者过去一年,全球电动车市场面临的局面并不乐观:特斯拉一直在下调汽车价格,并警告市场需求下滑;福特预计电动汽车需求下滑,并控制了投资计划;通用汽车推迟了在底特律郊外开设电动皮卡工厂的计划;德国梅赛德斯-奔驰也放弃了到2030年只销售电动汽车的计划。而初创电动车企们一直在惨淡的销售和沉重的现金消耗中苦苦挣扎,面临的局面更加严峻:Rivian预计今年产量持平,并表示将裁员,导致该公司上周股价创下历史最大跌幅;Lucid Group Inc.今年将只生产9000辆汽车,这使其资金储备更加薄弱。在国内,近期高合汽车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的消息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亚当·乔纳斯(Adam Jonas)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电动汽车的发展势头正在减弱,市场供应已经超过了需求。”现在,在这个拥挤而暗淡的舞台上,这些车企们至少迎来一个好消息:他们可以少掉一位强劲竞争对手苹果,而且还是一家拥有高端技术和巨量现金的科技巨头公司。“他们可能松了一口气,”Gartner Inc.分析师迈克·拉姆齐(Mike Ramsey)说,“早在苹果一开始打算进入这个市场时,就把大家吓得够呛。”造车远比造手机更难?咨询公司GlobalData负责汽车研究的全球副总裁杰夫•舒斯特(Jeff Schuster)表示,苹果放弃造车,是科技行业低估颠覆汽车行业难度的又一个例子。“来自那个世界(科技行业)的每个人都看着它(汽车行业),然后想,‘哦,这些过时落后的东西,我们可以进来,这很容易,有什么这么难的?我们生产手机,我们拥有所有这些技术,我们可以接管它,”舒斯特尔表示,“然后十有八九,大多数人会发现这比他们想象的更有挑战性、更动态、更复杂。”而汽车行业分析师索耶·梅瑞特评论称:“ 苹果花了 10 年时间尝试制造电动汽车,拥有162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但最终得出的结论仍然是,这太难了,而且利润太小即使(汽车售价)定价在10万美元。最初,苹果希望它成为一辆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但他们现在没有车队、没有现实世界的数据,也没有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经验。美国只有两家大型汽车制造商从未破产:特斯拉和福特。”特斯拉CEO也在X回复了这一评论,并表示,车企经营艰辛,以至于破产已成常态:“一家车企的自然状态是死亡。”特斯拉或成最大赢家?在苹果宣布放弃造车之后,特斯拉可能是这一事件的最大受益者。Gartner分析师拉姆齐表示,在已经持续降价超过一年后,马斯克现在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硅谷出现一个同样具有高科技吸引力的竞争对手。他表示:“它们(特斯拉)原本无疑处于最不利位置…特斯拉此前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彰显身份的汽车,特斯拉从这种定位中获益良多。而苹果电动汽车绝对也可以被看作一种彰显身份的工具。”为了庆祝苹果放弃造车,马斯克在X上转发了苹果放弃造车的消息,并附上一个致敬的表情符号和一支香烟。此外,还有消息人士透露,在苹果放弃造车后,其电动汽车开发团队里的几百名硬件和汽车工程师有机会申请其他项目组的工作,当然,也可能面临裁员。高管猎头公司霍顿·理查森(Holden Richardson)创始人布拉德·霍尔顿(Brad Holden)表示,苹果放弃造车之后,其电动车部门的很多优秀人才可能会转而流向其他汽车制造商,这对其他车企来说将是个好消息。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实探小米汽车工厂:现日产能不足300辆 供应商称已收到要求提升配件产能的邮件

实探小米汽车工厂:现日产能不足300辆 供应商称已收到要求提升配件产能的邮件 “这只是一部分待交付的新车,工厂内还停放了不少。”4月2日,一位小米汽车工厂工作人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每天都有轿运车把SU7新车运往全国各地,为4月3日的正式交付做准备。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星 摄4月3日上午,小米SU7首批交付仪式在小米汽车工厂总装车间举行,同时在全国28城交付中心同步开启首批交付。“从今天开始,小米正式成为一家车厂。大家是不是应该叫我雷厂长了?”当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其个人微博上发文称。官方数据显示,小米SU7开售5天时间,下大定(5000元)用户达到10万人,锁单量已经超4万单。“现在下单,小米SU7标配版和Pro版车型交付周期在20周左右,但Max高配版车型交付周期预计比其他两个版本车型多两周。”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店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称。一位当日拜访小米汽车工厂的供应商告诉记者,其所在公司近期收到了小米汽车要求提升配件产能的邮件。“小米汽车将原计划月产7000辆左右的目标,提升到了月产1.2万辆左右。”不过,上述小米汽车供应商坦言,尽管供应商都能供应小米汽车所需配件,但小米汽车自身产能短时间内还难以达到(这一目标)。新车交付最长需8个月,全年产能需求已提升至12万辆?“我特别担心,一上来不火,大家都不买。更担心的是,如果大家都来买,这一等要一两年,肯定会被骂惨。”小米SU7上市前,雷军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曾表达过对新车交付节奏的担忧。记者实探北京一家小米汽车线下门店时发现,目前该店线下看车“人挤人”,店内销售应接不暇。与之相对应的是,小米汽车订单量的不断攀升。根据小米方面公布的信息,小米SU7上市后订单量4分钟破万辆,7分钟破两万辆,上市27分钟突破5万辆,24小时大定88898辆。4月3日,记者查阅小米汽车APP发现,小米SU7标配版锁定订单后交付周期预计在21周~24周(5~6个月);Pro版锁单后交付周期预计为20~23周;Max高配版锁单后交付周期为29~32周(7.5~8个月)。图片来源:小米汽车微信小程序截图按照规划,小米SU7标准版和Max版预计从4月底开始陆续启动交付,Pro版预计从5月底开始陆续启动交付。“(我们)正全力提升产能,加快交付。”小米汽车方面称。记者走访时发现,目前小米汽车工厂仍按单班生产制推进,并未加班生产。“我跟小米汽车工厂负责人交流后了解到,小米汽车工厂现有日产能不足300辆。”上述小米汽车供应商向记者透露。一位小米汽车工厂的工人告诉记者,目前小米汽车工厂每天预计生产240辆左右汽车。“工厂还是在正常排产中,没有特别要求,我们一般不加班。”上述小米汽车工厂工人称。上述小米汽车供应商也表示,日前,小米汽车向供应商发出了提升产能的需求,他此次到小米汽车工厂就是为了做产能评估。“了解后发现,即使我们这些供应商能把配件提供上,小米汽车工厂也很难在短时间实现产能的快速提升。”上述小米汽车供应商称。据多位小米汽车供应商透露,小米汽车已将2024年的全年产能需求提升至12万辆。对此,记者向小米集团方面进行核实,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借资质+自建厂?按照规划,小米汽车在北京经开区分两期规划建设了整车制造工厂,其中一期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年产能为15万辆,2023年6月竣工;二期计划于2024年动工,2025年完工。“工厂建设了六大核心车间冲压车间、车身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压铸车间、电池车间。满产情况下,小米汽车工厂每76秒就有一台小米SU7下线。”雷军称。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李星 摄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位于北京亦庄新城的房辛店村和小张湾村二期建设还未正式展开。目前,有部分地段完成拆除,但房辛店村腾退工作还未正式启动。“现在村里的房子还可以对外出租,就是不知道能住到什么时候,可能是一个月,也可能是两个月,目前还没有腾退的具体时间。”多位进出村子的住户告诉记者。值得注意的是,外界有消息称,小米汽车生产资质和工厂都不属于小米汽车。对此,记者向小米集团方面进行核实,对方仅回复称:“目前这些问题还不方便透露,后续以官方披露信息为准。”公开资料显示,如果想要造车,车企既要拿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项目资质,又要拿到工业和信息化部核准的新增车辆生产企业资质,即“双资质”。去年11月,路透社曾报道称,2023年8月,小米汽车已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生产电动汽车的资质。但消息未获小米集团官方确认。去年11月15日,在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77批中,出现了小米牌纯电动轿车的身影。工信部信息显示,小米汽车本次的申报企业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越野),产品车尾标也有“北京小米”的字样。不过,申报资料显示生产地址为“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21号院”,正是目前小米汽车生产基地地址。图片来源:工信部官网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专家杨伟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工信部公布的信息来看,小米汽车或是采取了江淮与蔚来的合作方式,先借用资质,到一定量(指规模)后再申请独立资质。”不过,小米方面未对此消息进行确认。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CEO否认法拉利将进军电动汽车业务

CEO否认法拉利将进军电动汽车业务 法拉利在“电动工厂”项目上的投资高达2亿欧元,该工厂上个月投入运营,面积几乎是罗马斗兽场的两倍。这家拥有77年历史、以其汽油发动机的轰鸣声闻名的跑车制造商,通过这家新工厂正式进入电气化时代。但这一努力恰逢汽车行业的不稳定时期。电动车的转型原本应迅速开启气候友好型交通的新纪元,却因高昂的投资和全球需求放缓而步履维艰。其他豪华汽车制造商在电动化转型中也遭遇困难,梅赛德斯-奔驰和兰博基尼已经降低了他们的目标。特斯拉报告称第二季度销量下降,而福特在四月份宣布,因为电动车业务亏损累积,将转向生产更多的混合动力车。尽管挑战重重,法拉利在行业不可避免的电动化浪潮中看到了机会,计划吸引一类新的消费者富裕的环保主义者。法拉利计划在明年第四季度推出其首款纯电动车型。作为其战略的一部分,法拉利已经聘请了由苹果前设计总监乔尼·艾维(Jony Ive)和工业设计师马克·纽森(Marc Newson)共同创办的设计公司LoveFrom,来完善新车的外观设计。这款尚未命名的新车围绕着许多未知数,包括它的电池寿命和声音。法拉利还未透露这款车的外观、生产数量或价格。但据分析师预测,这可能是市场上最昂贵的电动汽车之一,价格将超过保时捷286,000美元的Taycan Turbo GT。法拉利进军电动汽车领域还有其他值得人们关注的原因。各个监管机构虽然可能正在不遗余力推电动汽车,但市场上仍存在挥之不去的疑虑;即便对于法拉利来说,赢得燃油车粉丝的支持并不件容易的事;此外,整个行业也迫切需要一家汽车制造商来证明电动汽车可以带来巨额利润。米兰投资银行Equita汽车分析师马蒂诺·德·安布罗吉(Martino de Ambroggi)说,“值得关注的是,一辆法拉利电动跑车能否维持与品牌相关的那种溢价。”“通常来说,购买法拉利也是一种投资。几年后,我们才能看到投资纯电动法拉利能否站得住脚。”法拉利首席执行官贝内代托·维尼亚(Benedetto Vigna)正在尽力维持市场的期待。他上月在新工厂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将于2026年初开始全面生产电动汽车。到2030年,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将占法拉利年产量的80%,以符合欧盟严格的排放标准。在此期间,该“电动工厂”将首先推出两款车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车SF90 Stradale和燃油车Purosangue。法拉利并不需要电动车来保障其盈利。维尼亚曾是半导体制造商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担任高管,近三年前开始领导法拉利;在他的带领下,法拉利表现出色。公司股票是今年欧洲市场表现最佳的股票之一,市值高达750亿美元,超过福特和通用汽车。法拉利生产的不少车是全球价格最高的,其利润和车辆价格都在飙升,部分车型甚至需要等待三年才能交付。多年来,法拉利在F1赛车场上的成功也带来了丰厚的企业赞助和商品营收,使得法拉利不仅是一个跑车品牌,更是一个带有运动风格的奢侈品牌。法拉利的跃马标志甚至会出现在诸如售价790欧元的高档羊绒衫等高端服装上。尽管汽车行业普遍放缓,但维尼亚仍将电动车视为公司未来增长的一个方向。他说,有些潜在客户如果没有电动车型,他们就不会加入法拉利的大家庭。然而,挑战依存。上个月聚集在工厂外的法拉利粉丝们在询问:这款电动车是否能保持法拉利经典车型的外观、操控和声音,或者它会像大多数电动车那样,只发出一种低调的嗡嗡声?“当你想到法拉利的时候,总会有那种肌肉车的感觉,你肯定会想到它的轰鸣声,”德·安布罗吉说。“我不知道法拉利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维尼亚经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尤其是法拉利的老客户和忠实车迷们。他们似乎在传达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的理念。这位已故创始人曾经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了自己是如何制造出世界上最快汽车的:“我造的是发动机,然后给它们装上轮子。”维格纳推销纯电动汽车的方式则有着不同韵味。他说:“电动发动机不会完全没声音。”“有很多方法可以确保驾驶纯电动法拉利时的感觉与驾驶混合动力或燃油动力法拉利时是一样的。”电池寿命是另一个考虑因素。由于法拉利车辆在二手市场上的价格往往较高,电池性能退化对车辆长期价值的影响可能是法拉利车主更加关注的问题。投行伯恩斯坦(Bernstein)汽车分析师斯蒂芬·雷特曼(Stephen Reitman)说,“转型电动汽车给他们带来了各种新问题,比如说如何保养汽车。”法拉利的长期合作伙伴、韩国电池制造商SK On将提供电动车电池组件,法拉利将在“电动工厂”组装电池,并制造电动机和车轴。此外,还有价格问题。尽管有报道称新车的价格至少为50万欧元(合54万美元),维尼亚反驳这一猜测,称现在讨论价格还为时过早。法拉利仍然坚持其创始人生产数量有限但极其昂贵的汽车的原则。去年法拉利的产量不到14,000辆;即使有了“电动工厂”,预计初期产量也不会有太大增长。这种限量生产的策略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法拉利粉丝会前往马拉内罗朝圣,希望在公司的F1测试赛道或其标志性的红砖工厂附近一睹法拉利的风采。知道市场需求旺盛,维尼亚已将大多数车型的起始价格提高了超过25%。“法拉利的销售策略一直是供不应求,这导致了长时间的订单积压。”伯恩斯坦的分析师雷特曼说。法拉利近30%的利润率使其更像是与爱马仕或劳力士等奢侈品牌相提并论。维尼亚已经在考虑如何推广这款新电动车。他表示,目标客户可能不仅仅是出于实用或环保考虑购买这款车,而是被其情感价值所吸引。“购买法拉利的决定往往是情感驱动的。”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苹果造车失败引发大讨论:马斯克、雷军、李想下场 外国网友狂吐槽

苹果造车失败引发大讨论:马斯克、雷军、李想下场 外国网友狂吐槽 一时间,互联网炸开了锅,送别这辆素未谋面的Apple Car。有关于苹果的话题,讨论度一向很高,苹果汽车“倒闭”更是占据了今天的多个热搜,引来了众多网友和车企高管的讨论。苹果汽车告终,车企高管“敲响警钟”以往的苹果汽车内容都是“过眼云烟”,食之无味。但苹果汽车项目的终结,却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还吸引了汽车行业高管加入讨论。互联网企业有网络流量,但流量也有双面性。无论是苹果取消汽车项目,还是车企上新/降价,雷军和小米汽车总是第一个面对互联网的质疑。毕竟手机厂商造车,目前就剩下小米一家了。雷军深知整车制造的难度,对苹果汽车长跑十年无疾而终感到震惊。三年前,小米无比坚定地选择了汽车制造,坚持“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并贯彻至今,才有了今天的小米SU7。显然,小米和苹果不同,前者对自身有充分的认知,并且清楚自己要打造什么样的定位和产品,有明确的战略和思路,坚持投入才能“开花结果”。但汽车行业就像“绞肉机”,在智能化决赛来临前,价格战就是对车企体系的巨大考验,估计又有汽车品牌会折戟。新能源汽车发展这几年,中国就诞生了近500个新品牌,又倒下了四百多个,竞争肉眼可见的激烈。理想汽车CEO李想认为苹果放弃汽车制造,选择聚焦AI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凭借现在这股AI热潮,聚焦的时间点也合适。李想认为,人工智能是未来行业竞争的最顶层入口,就算苹果汽车业务能够成功,仍旧会回到AI这个“决赛圈”当中。汽车的电动化是上半场,人工智能才是决赛。但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功同样不易,人才、数据、算力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面对网友们的提问,李想表示这一切必须要有足够的现金储备支撑。作为销量最高的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的姿态并没有放得很高,公开向做得好的友商学习,并分析自身和别人做的不足的地方。小通相信,苹果汽车项目的失败,对于理想汽车以及其它汽车品牌,是一种警醒,苹果的战略调整,也是一种潜在的挑战和机遇。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没有想到,2024年还未彻底打响车企“淘汰赛”,苹果就打出了“缴械投降”的牌。怒喵创始人李楠还描述了马斯克“点烟敬礼”背后的心理活动......其他车企高管普遍低调,没有对苹果取消汽车项目发表看法,有些可能还在沉浸新车上市的欢腾当中,不太关注潜在竞争对手的动向吧。小通发现,有的汽车博主认为,苹果下马汽车项目,掉头聚焦AI,原因在于近期发布的Sora大模型。AI的出现改变了现有的产业模式,苹果看到了比汽车更好的增长点,于是放弃汽车业务。事实上,包括Rivian、Lucid等在内的美国造车新势力,过得都不怎么样,后者计划降价销售,前者已经打起了裁员的算盘。马斯克曾公开唱衰,这些车企“将在6个季度内破产”。可以说,除了特斯拉,几乎没有几家海外造车新势力活得滋润,苹果可能也不想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造车对苹果而言有太多不确定性,自己都没搞清楚想造什么车,市场更不会给太多时间。或许在他们眼中,苹果放弃造车的决定是理智的,也是可惜的,投了那么多人力、财力和时间,最后两手空空。及时止损回到AI“大本营”,苹果可能也不想经历这些大风大浪吧。群众“吃瓜”,特斯拉“躺赢”,只有苹果悲伤我们不妨先看看“外服”对苹果汽车项目取消的看法。海外网友更多是带着“吃瓜”的态度看待苹果取消汽车项目一事,不像国内有许多人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车企高管可能也从中吸取经验。开局便是马斯克本人“点烟敬礼”,或许他早就从中得知了一些信息。要知道的是,苹果成立泰坦项目时,从特斯拉以及其它知名车企中挖走了不少人才,并且被外界认为“苹果汽车”是特斯拉的“终极死敌”。或许,马斯克自知造车不易,对苹果泰坦项目长跑十年的努力感到钦佩,又或者是对苹果汽车无疾而终的一种嘲笑。也有可能,马斯克一开始就没把苹果放在眼里。海外网友对苹果汽车项目的看法,颇有“库克白忙活”的意思。海外知名评测大咖@Marques Brownlee发表了他对苹果汽车的观点,他认为苹果已经意识到不需要通过制造汽车来控制整车软件体验。传统车企打造信息娱乐系统的能力不足,大部分人对“苹果汽车”的需求只停留在CarPlay当中。@Marques Brownlee的说法不无道理,大部分iPhone用户对车载信息娱乐的需求,如今的CarPlay已经足够,“苹果汽车”已无必要。智能汽车当道,CarPlay、CarLife等三方“投屏”系统也会成为辅助的角色存在。评论区下方唱衰苹果汽车的人不在少数,有的认为特斯拉才是汽车界的“苹果”,也有人认为,汽车制造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苹果还不具备通过软件控制整车的能力,只能做到CarPlay这样“表皮”的产物。话里行间,他们选择用特斯拉的成功,衬托苹果“Project Titan”汽车项目的失败。当然,也有人对苹果汽车项目的失败告终,感到沮丧。苹果汽车的失败并非偶然,小通认为大多数人感到惋惜的地方在于,我们从始至终都没有看到苹果对汽车的真实想法,甚至没有一台像样的实物。的确,苹果的汽车项目,除了自动驾驶测试平台外,基本没有现过真身。如果说苹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汽车项目,恐怕也是有人相信的。一位“低仿马斯克”的网友还发出了一张“库克对苹果汽车项目失败的反应”图,未免有点太损。相比于正经的评论,网友们还是更喜欢P图整活。@Varun Dubey认为,苹果取消汽车项目,并将研发团队以及重心向AI倾斜,对于未来所有的电动汽车以及与AI相关的行业都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一部分的声音认为苹果的决策是正确的,对于汽车项目没有明确的目标,整车业务难以推进,造车前期投入太大,还会影响其它业务的利润空间,下场节点太晚,行业早就没有苹果的机会。正如李想所说,未来的汽车是由AI定义的,“All in AI”的苹果说不定打算做解决方案供应商一类的角色,包括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两个领域。问题来了,重心转移到AI,苹果真的能获得优势吗?创新乏力,苹果何去何从?国内网友对苹果取消造车的评价普遍是创新乏力。苹果近十年都没有再造当年iPhone的传奇,Vision Pro并不像人们预测的那样颠覆行业,号称彻底改变汽车的泰坦计划最终凉凉。就连iPhone这几年都在挤牙膏式迭代。CarPlay当前也遇到了一定的阻力,投屏车机对整车控制力不足,新版CarPlay又遭到部分车企的“抵制”,汽车行业“闻果色变”,苹果自己也很难做。造车计划上更是摇摆不定,一会说要造一辆没有方向盘、踏板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一会说降低预期,造一款支持高阶辅助驾驶的“半自动车型”,结果啥也没造出来。这么说来,曝光好几年的苹果折叠屏设备,也像Apple Car一般“云里雾里”。汽车项目的流产,支撑苹果的硬件业务仍然是iPhone、AirPods等,Vision Pro只带来了三分钟热度,挑起大梁显然不现实,iPad、Mac业务不温不火,站在全球顶端的科技公司,面对未来10年不得不犯难。苹果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总是慢人一拍,尽管掉转方向聚焦AI,但能否在Open AI等领先企业的压力之下夺得优势,又是另一个问题。这么庞大的一家科技公司,没有自己的AI大模型,说明在人工智能这条赛道上,也是处于落后的位置。数次与发展风口失之交臂的苹果,何时才能回到巅峰呢?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