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李云飞称「某车企使用黑公关对我司恶意诋毁」,公开悬赏线索,最高奖励 500 万元,透露哪些信息?

比亚迪李云飞称「某车企使用黑公关对我司恶意诋毁」,公开悬赏线索,最高奖励 500 万元,透露哪些信息? 小杰仔的回答 这么20-500万的奖励才是足够的动力,发起全民去监督和挖掘线索,这可比中彩票的几率高且容易 我觉得把,这个措施显著增强了对黑公关的威慑。 一方面,鼓励公众提供信息的同时,也确保了他们在法律的保护下安全举报,不必担心个人隐私泄露。另一方面,它向那些考虑使用不正当手段的公司发出了警告,强调了公平竞争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正确路径。 典型的案例嘛,小伙伴也看到比亚迪对一位在抖音上百万粉丝博主“大秦军陕团”进行了诉讼,原因是该博主发布了一段关于方程豹豹5车型高速油耗的视频,声称油耗为每百公里18升,比亚迪认为这是虚假信息,并要求博主道歉及赔偿500万元。 如何你是发现这个视频且揭发给比亚迪的,作为一名打工人可能现在已经跟老板硬气的说:这个活我不会,你换个人干干,不行我就辞职!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小杰仔)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比亚迪最高悬赏500万人民币打击恶意抹黑

比亚迪最高悬赏500万人民币打击恶意抹黑 为打击恶意抹黑内容,比亚迪公关总经理发文称,将给予主动联系比亚迪的恶意抹黑帖文发布者和知情者最高500万元(人民币,约94万新元)的奖励。 比亚迪公关总经理李云飞在个人微博账号发文称,比亚迪的技术和产品“经常被花样百出的恶心和针对”,其中包括有店直接拿比亚迪的车进行“恶意对比”、有销售顾问给客户看“剪辑后的黑料恶意抹黑”、给产品配置或品牌车型“起黑外号”、甚至有“脑残粉买我们车使劲造搞直播和恶意诋毁传播”。 他扬言:“涉及违法的,我们会一追到底!在此也奉劝:干了坏事,于心不安的参与者或是知情者们,欢迎联系我们,将视情况,在符合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减责或免责,并结合其提供线索及资料的价值,给予5万-500万元的奖励!” 李云飞也在帖文下附上大量上述抹黑方式的例子,并给其它汽车品牌打上马赛克。 比亚迪官网上星期五(12月1日)公告,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30.19万辆,同比增长约31%。今年前11个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268.34万辆,同比增长64.80%。 据搜狐新闻报道,李云飞之前在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称,比亚迪计划2023年全年销量目标为300万辆车。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比亚迪要完成全年销量目标,12月还需要卖出31.66万辆。 2023年12月4日 10:14 AM

封面图片

比亚迪开了个发布会 市值大涨500亿

比亚迪开了个发布会 市值大涨500亿 与以往不同,这次比亚迪将发布会地点从深圳总部改到了西安,并将时间从以往的一个小时延长到超过两个小时,堪称比亚迪“史上最长发布会”。其实,这与比亚迪插电混动车型的历史有关。比亚迪的首款插混车于 2003 年在西安推出,2008 年,比亚迪 F3DM 在西安下线,成为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王传福现场公布了第五代 DM 的关键指标 | 图片来源:比亚迪在发布会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从 2001 年筹备造车以来,比亚迪在研发领域的累计投入已超过 1400 亿元,几乎每年的研发费用都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他还透露,第五代 DM 插混技术于 2021 年启动研发,在 1 万多名工程师经历了 1000 多天的技术攻关后,去年 9 月份通过了多轮测试验证,将亏电油耗做到了 2.9L/100 公里这一历史新低。混动起初被认为是从燃油车过渡到纯电动车的一种过渡技术。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混动车的生命周期比预想的要长得多。截至发稿,比亚迪股价上涨了 8.35%,达到 224.7 元,使其最新的总市值增加了 503 亿元,达到 6537 亿元。01油耗进入到“2”时代比亚迪研究插混技术已经接近 20 年,2021 年发布的第四代 DM-i 超级混动技术,不仅帮助比亚迪实现了从谷底和高光时刻的翻身,也加速了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换进程。因此,当今年 3 月,比亚迪公布了第五代 DM 超级混动系统的信息时候,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此次发布会公布的细节来看,比亚迪的第五代 DM 混动技术主打亏电下的低油耗表现,其中有三个指标最受关注:最高的发动机热效率:第五代 DM 技术的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 46.06%,超越了上一代的 43.04%。这种发动机专为混动设计,这也意味着它能够在工况做减法,从 100 减少到 30%,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燃油利用。最低的亏电油耗:在亏电状态下,第五代 DM 每百公里的油耗仅为 2.9 升,低于上一代的 3.8 升。这也创下了百公里油耗的历史新低。最长的综合续航里程:第五代 DM 技术使车辆的综合续航里程达到了 2100 公里,远远超过上一代的 1200 公里。那它是怎么实现的呢?其实,在技术架构方面,第五代 DM 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更多的是提升零部件的效率和功率密度。新一代 DM 技术架构跟之前类似,但提升了零件的效率和功率密度 | 图片来源:比亚迪在动力架构方面,第五代 DM 系统主要依靠电力来驱动。它使用了一种专门为插混设计的高效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全球最高的 46.06%。这意味着它能把燃料转化为能量的效率非常高。电混系统通过优化结构设计,使功率密度提升了 70.28%,大大减少了能量的浪费,综合效率达到了 92%。此外,专用的刀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了 15.9%,确保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有足够的“动力”。在热管理架构方面,第五代 DM 技术引入了一种全温域整车热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前机舱热管理、电池热管理和座舱热管理。它们协同工作,确保车辆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能耗最低。在高温环境下,这个系统可以节省最高 10% 的能耗,而在低温环境下则能节省 8%。这不仅让车更节能,还提高了驾驶的舒适性。在电子电气架构上,第五代 DM 技术的电子电气架构也非常先进,它整合了插混动力域控七合一系统,提升了功率密度 18.3%。通过创新的芯片集成技术,将 VCU(电压控制单元)和双 MCU(电机控制单元)合成一个系统,使芯片的算力提升了 146%。这大大提高了整车的集成度和性能。首搭第五代 DM 技术的秦 L DM-i 和海豹 06 DM-i | 图片来源:比亚迪在具体车型上,第五代 DM 技术在秦 L DM-i 和海豹 06 DM-i 首次搭载,售价在 9.98-13.98 万。从价格和定位来看,海豹 06 DM-i 的定价填补了驱逐舰 05(售价区间为 7.98 至 12.88 万元)和海豹 DM-i(售价区间为 14.98 至 21.98 万元)之间的市场空白。与许多车企不同,比亚迪并未首先将这项技术应用于高端车型,然后逐步下放。回顾比亚迪的第四代 DM 系列,也是首先在更注重购车成本的家用轿车和 SUV 上搭载 DM-i,然后在中高端车型上搭载 DM-p 与 DMO 技术。此次比亚迪采取了类似的节奏,接下来比亚迪将根据市场需求,对 DM-p 与 DMO 技术进行升级。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推出第五代 DM,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第四代混动,两代产品还将同堂销售。比亚迪花了三年时间打通整个供应链,推出了超级混动系列产品,对整个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在 10 万元以下的市场。所以,比亚迪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技术、成本优势。02混动依旧是增长主力军在发布会上,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回顾了比亚迪 DM 技术的发展历程。2008 年,比亚迪推出了全球首款插电混合动力汽车F3DM,标志着中国汽车厂商打破日系车企技术垄断,开创了插混技术的新纪元。尽管初期销量不高,但这一举措为比亚迪奠定了技术领先的基础。2013 年,比亚迪推出了第二代 DM 技术,首次在秦 DM 和唐 DM 车型上应用。这使得比亚迪插混车型的销量迅速增长,2015 年超过 5 万辆,成为市场的亮点。2018 年,第三代 DM 技术解决了亏电状态下油耗和动力不足的问题,带来了新一波销量高峰,全年插混车型销量超过 12 万辆,尤其是新一代唐 DM 的表现亮眼。然而,随着国家补贴政策逐步退坡,比亚迪插混车型销量急剧下降,迫使公司进行深刻反思和技术革新。2021 年,比亚迪推出了第四代 DM 超级混动技术,将百公里亏电油耗降至 3.8L,刷新了当时的全球汽车油耗纪录。这一技术突破使得比亚迪插混销量爆发式增长,从 2020 年的 4.8 万台增长到 2023 年的 143 万台。目前,比亚迪在插混领域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形成了 DM-i、DM-p 与 DMO 三大混动平台,针对不同市场定位。这也让比亚迪混动车型销量持续攀升,目前在国内混动市场占比超过 50%。9.98 万起,秦 L DM-i 和海豹 06 DM-i 上市 | 图片来源:比亚迪随着插混技术越来越受用户欢迎,多家车企如长安、上汽、广汽、奇瑞、吉利和长城纷纷推出插混车型,并宣布续航里程超过 2000 公里的技术储备。东风风神最新发布的风神 L7 插混车型,在测试中实测综合续航最高达 2054 公里,油耗为 3.8L/100 公里,发动机热效率达到 45.18%;吉利汽车也计划在 2025 年量产新一代电混系统,预计最高续航超过 2000 公里,百公里油耗将低至 2L。中泰证券最新研报表明,比亚迪插混轿车产品主要面对合资燃油轿车竞争,优势在于性价比和更低油耗戳中消费者痛点;插混 SUV 产品主要面对自主品牌插混 SUV 竞争,优势在于消费者认知层面的先发优势和成本优势。随着 DM5.0 插混系统进一步提升性能,比亚迪插混车型优势还将继续保持。插混带动的新一轮产品周期促进下,公司新车放量有望带来新一轮估值中枢上移。目前,国内插电混动车增速已远超纯电动车。据乘联会数据,2023 年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约 514.9 万辆,同比增长仅 21%,而插电混动车销量约 259.35 万辆,同比增长达 82.5%。随着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在插混技术上的发力,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下去,纯电动汽车的时代还要再等一等。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被比亚迪起诉并索赔500万博主回应:污蔑我危险驾驶 将提起反诉

被比亚迪起诉并索赔500万博主回应:污蔑我危险驾驶 将提起反诉 其称:“比亚迪法务部又发了一条声明,再次污蔑我危险驾驶,说我高速上异常加速、急减速,之前比亚迪就这个问题就这个问题已经诬告过我了,我作为守法公民,积极配合公安部门调查,现在没有任何部门说我存在危险驾驶的行为。”随后其郑重声明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车友,完完全全按照实际情况去跑,事实怎样,就把它展现出来。后续一些则是他个人情绪的抒发,这里不再详细赘述,感兴趣的可以戳视频了解。比亚迪法务部发布的内容里提到,应警方调查证据需要,比亚迪方程豹调取了相关车辆运行数据发现:该车在测试当日存在大量异常驾驶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在高速行驶过程中有3个时段车速超过180km/h, 有6个时段车速超过170km/h。在整段高速行驶过程中,车速120-140km/h区间占比超过37%,车速140-160km/h区间占比超过46%,车速超160km/h占比超过4%;且该车多次出现急加速急减速等异常驾驶现象。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比亚迪第五代DM背后:纯电造势,插混挣钱

比亚迪第五代DM背后:纯电造势,插混挣钱 转折点是2021年1月,比亚迪发布DM-i超级混动。仅在DM-i上市当年,比亚迪就卖出了27.2万辆插混车型,而前一年,这个数字只有4.8万,插电混动车型贡献了整个集团2/3的销量增长。过去三年,比亚迪从一家中国边缘车企,成长为全球销量第一的新能源品牌,以DM-i为代表的插电混动系统是最重要的功臣,可能没有之一。5月28日,在距离上一代混动系统发布三年后,比亚迪正式推出第五代DM技术。和三年前临危受命,拯救不断下滑的销量不同,如今混动车型已成为比亚迪的销量支柱,它所要承担的使命已截然不同。2023年比亚迪纯电动乘用车总销量为157.48万辆,占比52.27%,同比增长73.86%;混动乘用车销量为143.81万辆,占比47.73%,同比增长41.54%。从销量格局来看,纯电动略高于混动,似乎纯电车型地位更重要。但如果深度分析就会发现,混动车型对比亚迪的真实意义远远高于销量数字。智行驾道统计发现,目前比亚迪在售车型中,纯电车有15款,而混动车有8款。也就是说,后者只用了一半的车型数量,就几乎达到了纯电车的销量水平。细化到具体车型来看,今年4月,比亚迪销量破万的纯电车只有4款,而混动车型则有6款,后者的爆款率远高于前者。另一方面,目前同级别纯电车成本和售价普遍高于混动车型,例如比亚迪秦PLUS EV的售价就比秦PLUS DM-i高了3万元。但如果以官方售价计算(不考虑销量),4月比亚迪销量破万的4款纯电车平均起售价为11.23万元,而6款混动车平均起售价则是12.48万元。此外,4月比亚迪销量破万的纯电车型没有一款起售价超过15万元,销量前三的车型起售价都低于12万元。而混动车型中汉DM-i和唐DM-i起售价均超过16万元,且销量双双破万。因此综合来看,混动车型在成本更低的情况下,售价和销量都更高了。这意味着,在同级别车型里,混动车型反而给比亚迪挣到了更多的钱。从整体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插混车型增速也远高于纯电车型。今年4月,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为40.5万辆,同比增长12.26%;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为27.2万辆,同比大增65.97%。因此,对比亚迪来说,尽管纯电车型数量多于混动车型,但无论是从比亚迪内部销量,还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混动车型可能才是真正的“财富密码”。插混市场技术为先的特征非常明显,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市场上的最优方案,正如2021年比亚迪凭借DM-i快速崛起,并占据插混市场近一半的份额,比亚迪能否继续保持在插混市场的领先优势,第五代DM将是关键一步。发布会上,比亚迪公布了第五代DM的多项技术细节,例如发动机热效率、电气架构、热管理等等。但对用户而言,所有的技术、创新最终都落在几个关键指标上:馈电油耗、系统稳定性和耐用性,以及装车成本。馈电油耗是上一代DM-i之所以甩开其他竞争对手的核心优势,也是大部分用户最为关心的参数,毕竟它直接决定了用车成本。发布会上,比亚迪说,第五代DM技术的馈电油耗低至2.9L,相比上一代的3.9L降低了1/3,是目前业内馈电油耗最低的插混系统。如果这个数字能在后续实测中得到验证,第五代DM显然将巩固比亚迪在插混领域的优势。系统稳定性很难在发布会上看出成色,只能在大规模上市后检验其水平了。装车成本则是决定第五代DM是否能以足够低的成本与其他同类插混系统竞争的重要因素,毕竟上一代DM-i就是凭借“电比油低”的低价优势,让比亚迪有底气年年降价,掌握价格战的主动权。虽然比亚迪并未公布第五代DM的装车成本,但根据其首发车型秦L DM-i和海豹06 DM-i的售价9.98万元-13.98万元来看,比2021年首批上市的DM-i车型还便宜了一万多元,第五代DM大概率也有着不俗的成本控制。当然,技术归技术,能否转化为市场优势才是衡量价值的最终依据。在这方面,比亚迪DM 5.0的最大对手既有其他车企的同类插混系统,也包括正在快速增长的增程式插电混动。从市场格局来看,甚至后者对比亚迪的威胁更大。2021年比亚迪发布DM-i时,市场上成熟的插电混动系统还不多,插混系统技术复杂,难以快速跟进。因此比亚迪销量爆发式增长,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竞争对手的后知后觉。但自2023年以来,吉利雷神混动、长城Hi4-T、长安智电iDD、奇瑞C-DM等插电混动系统纷纷上市,销量最高的吉利银河L7过去12个月销量9万辆,已经相当于同价位比亚迪宋PLUS DM-i的1/3。2022年,比亚迪在中国插电混动市场的份额为63.08%,2023年降至51%。可见,其他车企正在插混领域快速追上。另一边,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增程式车型也在过去一年异军突起,正在从产品和市场两方面与插混车型展开全面竞争。首先是市场方面,2023年,中国插电混动(包括增程式)乘用车销量达275.4万辆,同比增长85.5%;其中增程式车型增长率高达170%,远高于插混市场整体增长率。去年一年,增程式车型涌现出多个月销量破万的爆款,包括问界M7、问界M9、理想L7、理想L8等。对比亚迪来说,好消息是这三款车型的售价都在30万元左右,在这个价位段比亚迪暂时还未有足够多的插混车型,腾势N8、方程豹豹5都是去年下半年才上市。因此,去年增程车型的爆火事实上并未对比亚迪造成太大威胁。但另一方面,增程车型的售价正在快速下探,与比亚迪插混车型主销的10-25万元越来越重合。例如零跑C11和深蓝S7都主销增程式车型,两者售价与比亚迪宋PLUS DM-i相近,零跑C11和深蓝S7最近12个月销量分布为8.6万辆和7.5万辆,两者合计销量超过宋PLUS DM-i的一半。而宋PLUS DM-i是比亚迪销量第二的车型。而在产品方面,增程车型相比插电混动车型最大的优势在于电池包更大,例如增程版的零跑C11和深蓝S7的最大电池包分别为43.74度和31.73度,而宋PLUS DM-i的电池包最大只有18.3度,在纯电续航上这一指标上增程车型明显高于插混车型。虽然插混车型在馈电油耗上也显著优于增程,但只有在频繁长途出行时,馈电油耗才能体现出成本优势。如果用户主要使用场景是城市通勤及周边出行,大电池的增程车型得益于更高的纯电续航,使用成本也更低。正如比亚迪自己在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在比亚迪插混车型使用中,充电里程占了80%-90%,馈电里程只占10%-20%。对比亚迪来说,如果为了在纯电续航上赶超增程车型,单纯增加电池包容量则会直接提升整套插混系统的成本,进而可能导致丧失价格优势。无论如何,在前有追兵,后有猛虎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亚迪没有停歇的时刻,第五代DM没有退路。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首款百万级超跑 比亚迪仰望U9上市:168万元

中国首款百万级超跑 比亚迪仰望U9上市:168万元 内饰中控整体为T字形布局,中间是一个纵置的大屏幕,采用双座布局,桶形座椅使用了缝线装饰。同时,该车所配备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实现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遥控泊车等多种智驾功能。仰望U9配备的超级车身融合了超级碳舱、全新一代CTB、超混结构三大创新技术,车身轻量化系数达到 0.95,且整车扭转刚度达到 54425N·m/°。其长宽高分别为4966/2029/1295(1338)mm,轴距为2900mm,标配碳纤维组件,车尾还可以选装大型碳纤维固定式扰流板。更为重磅的是,仰望U9还搭载了比亚迪云辇-X智能全主动车身控制系统。得益于800V高压平台和高集成主动力源,云辇-X系统功率最大可达36kW,主动力超大,峰值单轴举升速率高达500mm/s,可瞬时输出超过1吨举升力。其以横、纵、垂三向融合控制为核心,实现横向急弯不飘,侧倾“消失”;纵向起步不抬头、刹车不点头;垂向颠簸无感,如履平地。同时借助全车38个高精度感知传感器,实现四轮独立控制,从而带来原地掉头、应急浮水、大角度沙漠冲坡、反向制动、单车爆胎仍保持高速行驶等功能。其“跳舞模式”内置 4 首歌曲,可随拍舞动;“热身模式”可一键启动,展示原地掉头等功能;还有“随心展示”功能,三个模式都将在首批量产车交付时搭载上车。动力系统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其搭载比亚迪易四方平台,四电机独立驱动,综合功率高达960kW(1306马力),峰值扭矩1680N·m,峰值转速21000rpm。仰望U9的0-100km/h加速达到2秒级,极速可达309.19km/h,0-400 米冲刺 9.78 秒,且拥有不限次数的弹射能力。在比亚迪仰望U9的发布会上,该车的动力信息正式曝光。作为一款纯电超跑,仰望U9采用了仰望U8同款的易四方平台打造,该车采用了四电机布局并配备云辇-X技术。据悉,仰望U9搭载了“全球独创”易四方 U 型电机,四电机峰值扭矩 1680N·m,峰值转速 21000rpm,整车最大马力超1300ps,极速309.19km/h,0-100km/h加速2.36秒,0-400 米冲刺 9.78 秒,且拥有不限次数的弹射能力。此外,新车配备了 12 组多功能主被动空气动力学套件。仰望U9除了出众的性能数据外,主动悬挂系统还可以让车完成原地跳舞以及让激烈驾驶情况下的过弯更加丝滑。高性能电车另外一项限制性能发挥的因素在于温度和散热,U9应用了碳化硅(SiC)电控+高效热管理系统。双电子油泵的应用让每一个油泵单独控制一个电机的油冷系统,配合空气动力学通道全面提升了电池电机散热性能。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百度公关全员做短视频内幕:与年终绩效挂钩、鼓励为自家产品带货

百度公关全员做短视频内幕:与年终绩效挂钩、鼓励为自家产品带货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是百度对于流量焦虑的表现,百度在PC时代曾拥有一家独大的流量掌控力,但如今随着短视频等内容平台的兴起,公司视频业务长期不温不火,因此只能转战其他流量平台,寻找新的流量阵地。多位百度内部人士告诉新浪科技,早在今年3月,璩静便要求百度公关部全员转型做视频自媒体,除了高层外,要求每个员工都开设自己的视频号,如果运营好,粉丝量足够高的话,可以为百度产品带货,员工的视频号表现影响当年年终绩效。而这件事的初衷在于,公众沟通部门在集团内部话语权较弱,多数信息都是为了响应业务部门要求,“他们(公关部门)会非常被动,内外部沟通比较困难,因此希望有自己可控的发声渠道。”不过对于这一做法,内部多数员工表示不满。有员工直言:“我们也不爽,但又无可奈何。”公关一号位被骂上热搜事情的起因是,就在刚结束的五一假期,百度副总裁璩静更新了多条抖音内容,主要聊起了职场话题。视频标题包括:“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谁挣钱多谁买单”“公关人春节周末没有假期”“职业女性对于家庭的最大遗憾”。不过,这些视频内容并没有给百度带来公司形象的正面提升,反而让其个人陷入了“冷血无情”的舆论争议,同时引发了外界对百度内部职场文化的讨论。最大的争议主要来自“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这条视频。她在视频中表示,公司和员工只是雇佣关系,没有义务去了解其个人情况。对于其争议言论,网友们纷纷开启批判模式:“百度的文化不就是这样?看看搜索就知道了,眼里只有钱”,“百度果然是一家不知人间冷暖的公司”,“冷冰冰,演都不想演了吗”,“大公司没有社会担当”。与此同时,璩静用于发布视频内容的抖音账号主题和粉丝数据也引发业内人士的质疑。目前,其抖音粉丝超过95万,12.3万获赞,关注419人,网友认为,其账号没有任何一条是爆款涨粉的视频,单条最高点赞也仅在2000多,与账号粉丝量和获赞量不匹配。熟悉抖音规则的人士认为,其账号和粉丝是买来的。据新抖数据显示,璩静当前抖音账号原名字为“馨霞原创服饰”,早在2022年3月,该账号粉丝量就超过了90万。且粉丝画像显示,该账号女性粉丝居多,占比达到了93.65%。目前,璩静已经删除了个人抖音号上所有视频内容。不过对于这一做法,百度内部多数员工表示不满,有员工透露:“内部人都不爽,但又无可奈何。”遭人民网原舆情中心主任质疑:“这事儿非常恐怖”实际上,璩静在百度公关部内推行的一些管理手段,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同时也引发了大量行业人士的顾虑。在璩静“秒批员工离职申请”舆情发酵期间,其抖音视频中一条视频题为“300封举报信撒满工位”的内容,也透露出她空降百度担任副总裁时,曾遭到下属妻子的300封举报信攻击。据微博博主@卢旭宁晒出的举报信内容显示,璩静工作期间曾涉及几个问题:1、收集主管部门和媒体、门户网站相关领导的爱好和家庭隐私,制作“隐私档案”。2、每天半夜在群里布置工作,骂人,还转发“比亚迪员工加班12小时猝死”的新闻。3、践踏百度用工标准,要求能把领导哄开心。对于璩静这一举报内容,原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现担任人民数据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郑光魁便公开表示,“如果是真的,我觉得这事儿是非常恐怖的。”随后,璩静个人微信回应表示,“情况完全不属实,也请您不要散播。”不过对于回应内容的真实性,百度方面并未作出任何回应。璩静个人在与新浪科技沟通中也仅回复了四个“哭唧唧”表情包。此外,据传在百度内部,要求员工对被调查人做“隐私档案”一事被命名为“一指禅”。对此多位媒体人公开表示,“看来,以后跟百度的PR(公共关系媒介)交朋友真要小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把你卖了!”要求公关做自媒体,百度在焦虑什么?在多位接近百度公关关系部门的人员看来,“璩静亲自下场做视频内容,是要求全体PR人员做视频号之后的最终定调。”但没那么乐观的是,璩静刚带头发布的几期内容,便让自己卷入了舆论旋涡中。据百度内部人士透露,璩静此前要求全部下属转型做视频自媒体,目的在于,“做好了可以为公司带货”。该人士表示,“目前公众沟通部门在集团内部话语权较弱,多数信息都是为了响应业务部门要求,他们(公关部门)会非常被动,内外部沟通比较困难,因此希望有自己可控的发声渠道。”目前,百度集团业务覆盖移动生态、智能云、自动驾驶以及大健康等领域,典型产品包括百度搜索、百度文库、文心一言、百度地图、好看视频、百度贴吧、百度翻译以及Apollo自动驾驶等。“如此广泛的业务领域,如果员工视频化转型成功,确实也能够带来不少流量。”对于此番操作,有业内人士评价表示,“此举是百度对于流量焦虑的表现,百度在PC时代曾拥有一家独大的流量掌控权,但如今随着短视频等内容平台的兴起,公司视频业务长期不温不火,因此也只能转战其他流量平台,寻找新的流量阵地。”“毕竟,现在很多人已经开始弃用百度,转向抖音、小红书、知乎等其他内容平台,百度已经从原来的流量中心,成为部分人群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不再是线上经济注意力的焦点。”上述人士表示。要求全体PR(公众沟通)部门人员转型做视频自媒体的背后,百度也有着自己的流量焦虑。文 丨 新浪科技 张俊 周文猛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