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年轻人买房平均动用 2.6 个钱包,超 80% 受访者会为买房牺牲生活质量,如何看待?

数据显示,年轻人买房平均动用 2.6 个钱包,超 80% 受访者会为买房牺牲生活质量,如何看待? 王克丹的回答 准确来说还少算了最大的一部分,也就是未来的收入,这可能还是大头,毕竟能拿出全款买房的还是少数,更多的还是加杠杆,有时候杠杆都会超乎想象,比如为了买房子背上上千万的负债。 这些所谓的2.6个钱包凑齐的购房资金往往是拿来交首付的,未来自己的收入,可能还有父母辈拿养老金和打零工的钱补贴家用的部分,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凑齐各方的钱包先缴纳首付,之后的收入一方面用于偿付月供,另一方面支撑日常消费,可能还有育儿和教育成本,尤其是房价远超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承担范围之后,生育压力自然增加,这也是必然的结果。消费升级?拿什么升级,父母的棺材本还是未来老龄化以后得医疗需求,亦或者未出生甚至可能永远不会出生的子女? 过去积累的财富用掉买房也就用掉了,关键是未来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加杠杆的时候总是过度乐观未来的收入预期,并且低估了市场的风险,比如薪资和失业风险,降薪失业都还不是最离谱的,还可能反向追薪,只能说现实远远比预期更加无线可能。 这个过程中,偶然中又有必然,当居民都没钱的时候,且负债累累的时候,降低生育意愿则加速人口结构的畸变,加剧未来的老龄化压力,降低消费意愿的时候,带来企业利润的下降和裁员降薪,收入预期就会出现问题,毕竟经济是一个整体,大家普遍的决策就会反馈到各自的收入水平上,且依赖分配改革哪估计不确定性更大,因为阻力更大,让未来高杠杆群体面临的经济风险更加扑朔迷离。 供需关系上,大家越是去抢,则成本越高,对于六个钱包的挖掘越程度越大,而现在大家不抢了,甚至不关注了,议价权就来了,根据这两年的各个城市表现来看,2.6个钱包省下1~2个应该还是很轻松的,为什么会是这样?还是那个问题,2.6个钱包是首付,而较高点降个10~20个百分点,不就是1~2个钱包省下来了么吗,这也是大家的决策自己换来的议价权,也并不需要感谢谁。 最后,牺牲生活质量可能都是其次,消费不足带动的失业螺旋才是更大的问题,资产泡沫之后,资不抵债的问题会越来也多,伴随着收入预期的放缓,尤其是高位高杠杆上车的群体,生活质量下降点就算了,日本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资不抵债而破产的大有人在,最不济还有个人破产制度,而我们是居民无限责任,个人破产推行预计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极限杠杆的群体也只能祝你好运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王克丹)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双月模因: OO: 353 XX: 15

双月模因: OO: 353 XX: 15 fx3: 算一算月供。。。。你会发现。。。。。付的更多了 OO: 245, XX: 1 6fx2002: 就这状态,不想着怎么救,还想让大家继续加杠杆.我就不说脏话了 OO: 177, XX: 4 蛋友8fb0b6ba200ac8: 我知道,这个叫断子绝孙网 OO: 161, XX: 3 窝滋寄: 0首付是直接抽水 (次贷危机油门踩到底 OO: 80, XX: 2 变老的大二: 该买的早买了, 该生的早生了, 该跑的早跑了 OO: 76, XX: 1 嗜奶: 让更多收入更低、更不稳定的人群负债,经济危机不远了 OO: 62, XX: 2 猫可杀不可卤: 现在这个政策说实话我还是不建议没房的朋友买房,就这个比例的月供而言,在成都大部分人都负担不起,不过以现在低利率来看,置换还是可以的,比如换个大点好点的房子,我现在就为孩子读书问题有点焦虑,想换到一个好点的学区,算了一下首付多给点,月供还是能接受的。最后,如果你没结婚,没孩子,我建议你不要买房,多存点钱,我相信躺到最后总会有惊喜的。 OO: 29, XX: 3

封面图片

苏州宣布「买房可申请户口迁入」,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苏州宣布「买房可申请户口迁入」,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王克丹的回答 说句难听话,以前收未来几十年的税收作为短期的公共福利返还给地方居民,效率和公平都差异很大,以后没有太多的土地税支撑,本就不多的福利只会越来越少。很多所谓的免费资源实际上就是进城税支撑的,这也就是所谓官方关于地方财税5成左右依赖房地产的原因。 世界上哪有免费的东西,比如特殊时期的检测和防疫支出,最后没钱了不都是社保资金池和本地的税收支撑么,本质还是大家的钱,如何高效使用才是关键,而低效投入比如各种大型设施,很多地方还不对外开放,慢慢反而变成少数人的特权,而过去透支税收可以在极低的效率下支撑住地方的诸多公共开支。 随着土地财政的无以为继,未来这部分收入欠缺都是可以预期的,光维护费用预计都是巨大的缺口,而土地财税本身就是向居民端转移负债的过程,现在都不买房,再结合无法确定的效率,你能保证减半的土地财税后有钱维持城市的公共福利? 这和该问题有什么关系,户籍制度本身就是旧时代的产物,现在世界上延续的本身不多,而把这个作为门槛,但前提是你要先交够进城税,而这些进城税和养老金一样也是现收现花的,且往往还有巨大的亏空,比如地方隐性债,原来的人交的最少,越往后交的越多,来维系城市的运转,即便如此还要设置各种门槛,尤其是房价上涨的时候,分的清自己人和外人。 现在好了,房地产下行了,居民也没有接盘能力了,也不想玩了,连后代都未必成为必须了,户口和公共福利这东西就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且这个事情还是自我强化的,愿意接盘交土地税的人越少,地方能提供的公共福利能力越差,还要考虑分配公平问题,吸引力就越差,愿意接盘的人则更少。 当然好处在于,当时很多人看不上的经济规律,现在反而是让刚需的议价权增加,跌20%,同样的居住面积下土地税(进城税)大幅下降,政策不体面市场还是会让他们体面,以前高高在上,当没人陪着玩的时候看谁更着急一些,连就业都是问题的年轻一辈,还有什么软肋呢,未来所谓稀缺的教育资源,在人口结构畸变下也没那么稀缺,反而未来的农村户口可能更具有竞争力。 现在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在过去透支型土地财税税收体系下,未来的城市户口还能提供多少公共福利,有哪些优势,亦或者地方能提供什么样的就业岗位和晋升渠道,愿意放低姿态的城市还能抢点需求,苏州这类城市也还算务实,总好过得了税收还一副高高在上的地方,得了便宜还卖乖。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王克丹)

封面图片

超 20 城明确「买房送户口」,专家称如再有新政或涉一线城市落户,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会带来哪些影响?

超 20 城明确「买房送户口」,专家称如再有新政或涉一线城市落户,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会带来哪些影响? 王克丹的回答 户口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公共福利的与户籍的捆绑,比如限制刚需的教育资源,而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免费的东西,尤其是政府部门本身不直接创造财富,主要靠狭义和广义的税收来支撑: 税收,比如之前我们讨论个税改革的时候,就大致给出了大家感官最直接的税收,也就是个税占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极低,连10%都不到,其他的虽然不从收入环节征税,但总归还是整个经济循环中的税收,尤其是增值税这个第一大税种,妙就妙在只有1亿不到的劳动者专项附加扣除等之后还需要交税的,甚至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交了税。 非税收入,国有资产变卖和罚款等,人总是好糊弄的,比如城投以国有资产,比如地方的管道和公共区域的使用权,打包作为抵押来借钱花,虽然没有明面上变卖国有资产,但未来偿债周期集中到来,换不了钱怎么办?中央拿纳税人的钱填坑是一方面,变卖资产也是一方面,也就是在国有资产私有化之前就被掏空了,但大部人还是好糊弄的,他们只会去骂后来者因为违约压力把抵押物卖出的人,而不会想到在卖出之前早就被抵押和分配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5月税收收入同比下降5.1%,当然和去年的增值税高基数有关系,但另外一项数据则非常离谱,那就是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0.3%,所以也不要惊讶于国有资产出让,地方不能节流增效,只能是开源上面,国有资产处置和罚款都是很正常的。 负债,去年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中央财政赤字,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107416.7亿元、支出总量149016.7亿元,赤字41600亿元,地方也放开了举债的一些限制,只是数据相对不好预测,且从城投拿地的规模来看,预计也不会少于万亿的规模。 这种结构的转化其实也很好理解,市场收缩周期明面税收不上来,往往还得减税降费,强行的非标准化追溯过去几十年的税收,只会加速市场的收缩压力,法这东西重要在于执行,经济过热的时候不去健全税收体系,多少明星的问题来源于内斗,没钱了总想着杀猪而非长期统一标准,注定是走不远的,毕竟企业只是一个虚拟的法人,钱早就分了,就好比你现在就是罚恒大10万亿,它要能拿出来才行啊,钱早就分了,甚至都在外边了。明面税收开源很难做,那么必然是在非税收入和负债上做文章,包括罚款力度和地方国有资产的处置,亦或者拿集体财富抵押去贷款,把未来几十年的承包权打包融资或者卖出等等,其中成本最小的反而是国债,毕竟成本更低也更透明。 说这么,读者可能会疑问和城市放开户口有什么关系? 土地财税并不是统一标准的,过去的基本特征就是越往后,土地成本越贵,包括到现在房子早就卖不出了,你会发现地方只取消土地价格上限,而设置下限,兜底往往还是上面提到的城投拿集体财富抵押贷款来玩。对于后来的人来说,其实享受相同,甚至还不如老城镇化群体的公共福利,但要多交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土地税收,支撑则是六个钱包的积累+未来几十年的负债,地方拿到这些钱,再过去常常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来支付当年的公共支出,当然本身用在普通人身上的就很少,稍微好点的地方还能扶持点企业提供就业,有的地方几乎就被各个环节分食殆尽了,就业机会没有,公共福利也没有,这类地方过热之后的出清甚至能到几百块钱一平都未必有人要。 那么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地方明面+隐性债高企,对应央行和中央这几年三令五申的协助地方化债,尤其是隐性债,这利息可不低,都是地方财政的压力。 土地财政大幅缩水,今年这投资增速来看,即便城投左手倒右手兜底,预计也就是4万亿左右的土地出让金,而这个数字在2021年是8.7万亿。 市场收缩与加杠杆收缩,在流转环节收税,大家都不借钱,也不扩大生产,主要来源于居民部门不借钱和收缩开支了,只要税收不下降太快在去杠杆周期都是乐观的。 怎么办?本身公平向普通人的公共福利就少,另外一个新问题是关于克扣学生奶补贴钱的事情,就这点钱也要扣,节流做不到,效率无法保证,收入还显著下降,户口相关的公共福利,尤其是教育资源,马上前几年生育率大幅下降就会传导到小学,现在感受最深的大概就是幼儿园了,你这户口是人家交了房价一半的税收换来的,且这些税收更是用在降低市场金融风险上,搞的和施舍一样,放下地方的公共支出靠当下土地财税,而未来靠谁,那就要看年轻人接不接得住了。说句难听话,有些事情确实应该丢入历史的垃圾桶了,尤其是不能成为劫贫济富的工具。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王克丹)

封面图片

中国底层生活质量水平如何,看下兼职时薪就能知道本地底层平均数是多少了。贴个我在B站发的评论。

中国底层生活质量水平如何,看下兼职时薪就能知道本地底层平均数是多少了。贴个我在B站发的评论。 坐标普宁村镇,我们这是十五起步,算五八工作制,每月一百六十小时,这样算平均工资两千四,没有险金,最多包顿饭。当然,小厂小店不可能给你五八工作制,所以每个月差不多要干三百个小时,再扣掉偶尔请假,每个月工资是四千,正职多几百块钱,再多一天假期,也没别的福利了。 吃穿用度向城中村更齐,不会更便宜只会更贵,特别是粮食还更贵,因为次的没人买导致也没人卖。但多了厨房,所以总体来算只会更便宜。 房租基本为零,老家。要租的话一个月四五百块钱,一房一厅是最低配,开小电驴离工作地点最多十几分钟。想奋斗套房子,小产权(自建大平层小洋楼,不是平屋)三千出头一平,地段好点四五千,只能住不能卖,一百平起步包装修,五十万搞定,再村点三十多万都搞得定。双职工家庭,一人的工资当生活费,一人攒钱买套房子,只需要十年。 2022年,普宁人均GDP3.11万元,人均可支配2.62万元,算五八小时工作制,扣掉房租刚好是每月两千。 普宁市属揭阳市管,揭阳市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都是广东省倒数第一,我都不清楚为什么有那么多外省人在揭阳打工,可能是在深广佛打工遇到爱情后娶或嫁过来了,当然现在肉眼可见稀少了。 2023年,甘肃省人均GDP4.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揭阳市2.58万),全国倒数第一。 揭阳市常住人口五百六十万,就算二十个省份的倒数都是这人口,共一亿一多,加云贵甘三最穷省份一亿一多人口,大概两亿二,中国大概十四亿一人口。 所以根据估算,中国最穷两亿多的底层生活,平均时薪十五起步,五八工作制每月两千五。坏消息是,仅赶上城里白领实习生的水平;好消息是,赶上城里白领实习生水平了。 2023年欧洲,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名卢森堡3.23欧元,第二名荷兰2.54,第三名奥地利2.51,第五名德国2.43,第十名爱尔兰2.33欧元,所以留学生和欧盟本地居民吐槽一个月税后两千是真实的,这还是最富的十个国家的数据。而按购买力计算,基建社保各有优劣,肉蛋奶欧盟占优,工业品中国占优。 因此,我们可能将不得不接受一个难过又悲伤的事实,也许今年,也许再增速和通胀个几年后,全体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可能已经跟欧洲发达国家持平了。

封面图片

北京首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 20%,公积金最高可贷 160 万,会带来哪些影响?

北京首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 20%,公积金最高可贷 160 万,会带来哪些影响? 王家CFA的回答 目前对于一线城市的房子来说,维护价格主要靠两件事情。 一个是绝对价格,如果平均价格没有下降到一定程度,潜在买家就不会增长。 这个好理解,房子好歹是个消费品,过去这么多年最大的问题是金融属性太强、价格太高,一线城市的金融属性就更高,如果价格不降下来那么很大一部分就会被排除在市场之外。 如果仅仅是调低首付比例,像是这次从30%下降到20%,我想唯一利好的只有上车盘,总价低的。 这部分房子的目标对象是希望落户的年轻人,有个起码的家。 调低首付确实能让他们尽快出手。 对于更多房子来说,用处不大,因为现在购房者的思考逻辑已经不是“早上车、早锁定低价格”了。跌了3年的地产市场让所有购房者都认识到,原来房子还可以下跌。 那么这时候算账的逻辑就变成我的职业生涯收入,和我买的房子是什么关系。 看到了吧,利率、首付,确实重要,但多数人更希望算一笔大账。 考虑到最近大家收入都不怎么样,对职业生涯收入的预期在下调,那么这个时候让利25个bp,首付少交10%,吸引力是不够的。 维护价格还有另外一个手段,就是放开限购。 其实一线城市的潜在买家,并不只是在这个城市里工作的人。作为各类资源集中的地方,其实一线城市天然也是省会、各个地方有实力的人群,希望储备点资产的地方。 就好比说当下的这个地产市场,你是在二三线城市囤2~3套房子,还是愿意在一线城市囤一套房子? 以前有些人可能觉得二三线也许潜力大,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都是房子的话,一线城市还是保值的。 他们也没说错,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核心城市,虽然房价也是有涨有跌,但保值能力和抗通胀能力肯定比低级别城市好。 我之前说,如果一线城市真的觉得需要托房价,那更有效的措施恐怕还是放开限购措施,这样能够快速吸引增量买家。 只不过......这就把其他城市给“卖”了。 所以目前一线城市房地产处于一个比较微妙的阶段,靠潜在买家购买力回升,这谁也说不好宏观经济的事情;而顾及到其他城市的市场,也不敢轻易做出敞开市场大家随便买的决策。 只好是挤牙膏。 而对于购房者来说,当面对这种市场局面的时候,越是挤牙膏式出政策,就约会促进购房者的观望情绪。 “政策出成这个样子,还是疲软,要不我们再等等?”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王家CFA)

封面图片

如何看待货币基金收益降低但规模反涨?股市波动、银行利率下调,老百姓钱放哪靠谱?

如何看待货币基金收益降低但规模反涨?股市波动、银行利率下调,老百姓钱放哪靠谱? 王克丹的回答 首先就看该问题中描述的“普通老百姓”如何定义,如果指的是手里的资金储备主要用于家庭开销和保障,且没有系统的投资学习经验,或者说理解不了书本知识与现实存在巨大的差异,比如我国的股市就非常难以理解。那么这个问题就相对好回答一些,否则再烂的市场总是有统计分布的基区之外的个别案例,就像2亿灵活就业也总是有极高收入的占比,如果读者认为自己和基区水平差不多,那么看各种投资品的平均预期收益就可以了。 先看大金融机构,这两年以来甚至敢和央行对着干,具体表现在大量的资源配置到债市,尤其是大量增持国债,这是典型的避险情绪,到现在还有人认为经济是可以唱空的,这些大的金融机构基本都是国资,都在押宝降息和经济低增长,用真金白银的避险做空经济增速,你觉得现在让谁去做风险投资,上文中提到的“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可能么,就出现了最近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大型金融机构押宝降息和低增长,看空经济复苏,而央行则反过来亲自进场做空国债,期待把钱逼向权益类投资,但金融机构依旧选择风险较低的高股息资产,这也是央行发声要干预国债收益率后,当天股市中热的只是高股息的投资品,其它的该跌还是跌。 所以读者会发现,就是大型金融机构都是尽可能的避险,普通人你还想火中取栗?当然按照投资逆向思维的方式,市场普遍恐慌的时候是投资的较好周期,也就是资产价格被低估,然而我们金融市场似乎也并不遵循这个规律,问题可能还是在分配环节,有好资产轮不到普通人,也就是开头的定义,要对自己的定位有清晰的认知。 我们把视角转回普通人,理解起来就更简单了,就是现在投啥风险类资产都不赚钱,那么自然倾向于低风险和稳健类投资,货币基金虽然不是刚兑,但也还算风险极低的投资品,且往往退出灵活,手续费几乎没有,你可以想象一种憋屈的画面,一些风险投资亏成狗还要给管理方付管理费,自然避险就成了主要选择。 避险之外,有两个因素可能还有影响: 1)居民在收入预期放缓下,存量财富很多的都是家庭未来的基本保障支出,高杠杆下又经不起风险波动,避险情绪日益加剧。 2)实际收益反而更高,不要小看1.5~3%的收益,过去通胀3%的时候确实是负收益,但现在通胀低位运行,实际上的收益并没有下降,甚至还上升了。 金融周期的风险频发下,谁爱填坑谁去填空,普用老百姓看好钱袋子,还是过去三年前的观点,让喜好冒险投资者先顶上,只要你不抬头去看哪些炒作的高收益,即便最后也要承担出清的风险,也是最后一批,还是开头的问题,确定好自己在金融中的定位。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王克丹)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