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室友带我涨见识系列 室友公司接待了一位50+的深圳富婆,在北京买了1.5亿的房子后,来上海参加某奢侈品的活动,兴致上来想在上海买套房子,预算也在1-1.5亿。 从抖音上找到室友老板后,就带着四处看房。没有找到合心意的房子,就在上海某市中心高端小区租了一套20w/月的房子,空置了3个月,等新买的家具搬进去。忘了说,她为了在这套租的房子花100W+买了新家具,平时住在半岛酒店。 听说室友老板很想要一台某款法拉利,就提出想去看看车。看上了某款需要拥有2台法拉利才能有购买资格的车,于是当场下单了2台法拉利,差不多花了1000W。 晚上又去恒隆LV买买买,一天不到也就花了1500万吧。 室友公司老板+2位员工全程陪伴式服务,回来后大呼: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 如果不是室友成天在朋友发需要验资1亿才能看房的豪宅广告,我大概也以为这些都是存在于玛丽苏小说里的段子。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标签:三亚租车陷阱 出处:【在三亚花1350租了一天法拉利 还车时发现轮毂磕掉点漆 要赔多少钱-哔哩哔哩】 内行人跟你讲,有些为了搞你更多,晚上用gps定位找到车,远处用弹弓弹石子,此刻你清醒没....还车时必须有划痕,然后就和你视频一样,几乎这些豪车的轮毂都是被换下来了,用的高仿一比一轮毂,随便搞一个人就转回来了。 车上有定位器,等你停好了,等你离开车的时候 上去弄的 也不弄大 弄轮毂上 弄毕竟轮毂本身就是消耗品 这么一点无伤大雅,弄车身上成本太大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有朋友专门做这事​。 别说豪车,所有的车都是,飞猪大平台的租车,叫程锋破浪租车,老婆租了个粉色甲壳虫拍照,轮壳擦了一点点,而且已经非常小心了,赔500,还2天停运费,租车4天才400,最后拦人要好评,顶我上去避坑,最后耽误飞机谁来负责,还有这就是飞猪的服务​。 踩过坑的人来说一声,在三亚租的R8,店名《融启云腾》在交车时验车的人也是跟博主说的一样验车人拿着视频在找不同,验到最后车身都没问题,但在前挡风玻璃上有个小炸点,通过视频对比根本发现不了前挡风玻璃上的炸点(因为拍摄光线太亮,玻璃上原有的所有炸点都看不出来),通过理论最后无可奈何赔了一千。这里说一下在租车前签合同时我拿着手机自己录制视频想着给自己留个证据时,车行人就提示说我们不用录视频我就没录了,如果他们有没录到的地方出了问题算他们的,然后这个玻璃炸点就成了他们敲诈的点。也是东北人。租车是个坑。 我和我太太是很喜欢旅游的,到了三亚,大理这些地方也都会选择租车,但是我们的理念就是租车仅为代步,把钱用在好酒店上更能享受度假的乐趣,道理很简单假设我今天租了个法拉利,ok,很帅,完事儿了开上路后,给谁看呢,给路人?路人都不知道你是谁,顶多看到你的脑袋露在外面,并且基本上知道你是租的;那给朋友圈看?给微博看?更没必要了,你买不买得起法拉利大家心里还没数吗,何况是在三亚 我在三亚开着从神舟租来的一两百一天的雪弗兰晃晃悠悠地开进4000一晚的​悦榕​庄,也并不影响我享受酒店的服务,相比之下看着up 主开着他自己都觉得破的18手法拉利进到那黑不溜秋的民宿小巷子里实在觉得不值。在此也奉劝各位,如果出来旅游经费比较充足,宁愿住好酒店,身心都放松,也不要去租豪车还开得战战兢兢的(尤其是你哪怕再小心也难免被套路),差不多的价格,自己斟酌吧​。 长住三亚的外地人告诉你,短期别来三亚玩。一个月以上的租房子住,村子800~1000左右,小区2500-3000。吃的话自己买菜,去新老鸿港市场。游玩的话用大众点评,租车只租200以下的。实话,三亚非常不好玩。除了海就是山,吃也没啥吃的。每年九十月份游玩我们都去重庆,吃的好,玩的好,机票还便宜。​三亚旅游就是这么被搞臭的,如果能出国,能去东南亚,还有多少人会去三亚。

封面图片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再说一个更加离谱的吧 我小伯 让好几个女人为他掏心掏肺的做事 将公司做到月运营额1800w…… 九几年的时候在深圳办厂 结果和我伯母经常因为一个客户吵架 一气之下所有东西都不要了 独自一个人拉着我大伯去上海重新起家 (当时深圳公司营业额一个月500w) 上海公司06年的一个月可以做到1800w (很唏嘘为什么不上市...) 后面自己买了几十亩地盖了一个新的工业园 一几年的时候被政府收掉了 赔偿了近三个亿 这些都不算啥..... 他能同时让好几个女人为他掏心掏肺的做事... 而且她们之间很和谐…… 并且最后都是和平结束的? 私底下我大伯说 “你小伯成功的一半原因是因为有这些女人为他掏心掏肺”

封面图片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疫情后不会有报复性消费。 我不幸经历过武汉(湖北)、上海(江浙沪)两波特大疫情,前者在疫情之后,商业步行街肉眼可见的凋零。 两个因素:居民和中小微企业的负债崩溃。 以上海为例,/为外地户籍 居民封了-天, 单人房租区间在-/月, 菜价是平常两倍,-元/天,含肉翻倍 工资是平常的%-%,公务员%-全薪奖金打折 假设上海居民平均.个月解封 .月*元=元房租 天*元=元菜钱(顿顿有肉翻倍) .月水电+杂项开销元 人均支出.万元以上 (其实支出-万很常见,仅计算最节省水平) 许多年轻人收入在-元,折元/月 元*%*.月=元总收入 这些年轻人净亏损元左右,往往还有消费贷。收入高的壮年人更惨,可能还背负着房贷。刚到上海找工作的人特惨,平白无故损失.万元,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讲是需要一年回血的。 这种情况,大家如何报复性消费? 被年轻人称为资本家的老板们是最最最惨的。 中小微企业一般账上只有两个月的钱,能趴更多钱的都是富二代和暴利行业,关键此时她们可节流,却无法开源。 商业合作是人情世故,也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 谈大单合作都是要面聊的,方便确信这个人是不是长袖善舞,有没有商业逻辑,诚信、财力、人资的表象又如何。 总之想看供应方口述的实力是否值得青睐。 当前这个防疫策略,所有人都躺在家里了,上海当地的老板们也没有钱,企业主只能想办法去外地洽谈合作,当年武汉人就是这么四处奔波的,解封第一时刻疯狂出差,寻找新的稳定的商单。 没钱的和有钱的,同样痛苦。 %的中小微企业能发两个月工资,%的中小微企业能发三个月工资,包括借钱发薪和折价发薪,所以封城策略一般以三个月为限。 我前女友在上海有六套房子,这次卖掉了一套来解决生意亏损问题,这届承担境外输入职能的省城市民哪一个不难? 深圳损失+%,上海损失+% 所以报复性消费根本不会出现,甚至消费意识还会出现降级或者改观,国潮顶替国外奢侈品服饰,就是疫情引发改变的表象之一。 还有一件微妙的事情很值得研究。 当年武汉疫情发生后,没有发生报复性消费,大批人离开了武汉,随后年净流入武汉万人,让人啧啧称奇。 实际上是湖北省受武汉影响,中小微企业崩溃了一波,很多人跑到了省城工作/重整山河,紧接着各地接连发生疫情,很多外地人选择到有防疫经验的武汉工作,形成了庞大的净流入人口,抬升了武汉的GDP总值。 但这些人也没能刺激武汉各大步行街的回暖。 原因是很多青年居民/中小微企业主存在负债,花了一年多时间消解封城影响。再就是行为习惯悄然改变,两个月的断离舍与经济紧张,迫使很多人反省了自己的交友逻辑,给无关紧要者降低了评级,社交活动更加追逐自我需求。 疫情重构了市场信心,与消费惯性。 然而上海与武汉有一点巨大不同,上海一直是境外输入的承责省份,假如防疫等级严峻化,常态化,上海等承责省城的防疫数据不可能像武汉那样,在疫情熄灭之后显得极其平静。 各大品牌、制造商很可能会有外移的想法,这太耽误工作效益了,至少要多点建分仓。除非上海、深圳等国际航线省城,把航空港的防疫配套设施再度升级,扩大规模,确立细节,或者专门为疫情建立隔离用的卫星城市/专用航站楼/隔离酒店生活群落。 建设/加固境外输入与沿海省城之间的“跳板”,显得极其重要。 总之,报复性消费不会来临。 吃上一顿好饭,只不过是缅怀曾经富裕过的生活。

封面图片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社交媒体的热门榜单是个神奇的东西,两个天差地别的话题,可以并列在一起,比如 “某明星涉案百亿金额”和 “流调里的快递员1天工作17小时只吃1顿饭” 乍一看很突兀,不像一个世界,但这两拨人在物理空间可能挨得很近, 下面的人甚至给上面的人送过餐, 上面的人在直播间带货智商税时,甚至割过下面人的韭菜, 上面的人在营销作秀时,甚至能把自己包装的比下面的人更辛苦。 上面的人,可以利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算法、营销手段、直播工具,无限放大自身的名气和影响力,赚得盆满钵满,数字动不动就上亿、上百亿, 下面的人,却被禁锢在算法里面,成为喂养平台大数据的草料,为了每单多赚几毛几块而奔波。

封面图片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今天才知道:你要是让小朋友学钢琴,找到老师,老师肯定让你买个机械钢琴。 说机械钢琴有力度,不然电钢琴就把人练废了。 一台机械钢琴怎么也得卖上万。 但是实际上, 3000元的电钢琴早就有了配重,可以实现同样的效果。 可老师们还是在说同样的话,传递同样的错误理念。 因为卖机械钢琴,提成一台几千块。 有多少我们以为的常识,其实是谬误? 是被一个行业的所有从业者,为了利益,塑造出来的呢?

封面图片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大公司负面或内幕消息 我现在对方言的精准把控在于: 查房的时候我们白压压一群人刚从某个河南病人前走过,他就在背后悄咪咪指着我同事骂:“他个信球货…吧啦吧啦”,我立刻用每秒3次的心跳速度绕房间蹦跳5圈期间伴随扭来扭去25次翻跟头5个,扭头就用河南话回:“你骂谁呢,你个信球货。” 上海方言也分地域的,南汇的、青浦的、崇明的都不一样,我基本上见谁说谁那边的话,导致某次一个房间的四个病人开始打赌我到底是哪个区的,四个人全说我是他们自己区的本地人,结果全猜错了。 还有一次我同事和成都病人搞起来了,对方说了好几遍“我凯西特尔疼啊”,我同事领悟了半天也没搞懂,“大哥,他说膝盖疼…”,于是我假装四川老乡还上去唠嗑了一会… 东北话最好学,就是要注意那个调调,屡试不爽,常常被老乡“老妹儿老妹儿”追着叫。 湖北话就更不用说了,我可以6到飞起… 但是呢,现在有一点十分困扰我,前阵子很流行xx话上分的时候我录了一个上海话上分,结果评论里每一条都在说我“洋泾浜”和“新上海人”… 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