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秒!中国“人造太阳”获重大突破

403秒!中国“人造太阳”获重大突破 第122254次实验!4月12日21时,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突破的主要意义在于‘高约束模式’。”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高约束模式下粒子的温度、密度都大幅度提升,“这为提升未来聚变电站的发电效率,降低成本奠定了坚实物理基础。”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人造太阳”今年将挑战千秒量级高约束模式

中国“人造太阳”今年将挑战千秒量级高约束模式 据悉,中国开发的核聚变装置东方超环(EAST)被称为“人造太阳”,2007年通过验收,是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该设备在2023年4月实现了高功率稳定的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EAST拥有类似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用来探索核聚变能源应用。核聚变是将两个质量轻的原子核“聚合”成为一个重原子核,我们知道能量是守恒的,“消失”的质量会转变为巨大的能量,而且能量比核裂变更高。聚变能源具有无限、经济、可计划、清洁、安全等诸多优点,是目前科学发展水平下人类能够掌握的终极能源形式,甚至会推动人类文明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核集团:中国掌握可控核聚变高约束先进控制技术

中核集团:中国掌握可控核聚变高约束先进控制技术 8月25日下午,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科研进展,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突破了等离子体大电流高约束模式运行控制、高功率加热系统注入耦合、先进偏滤器位形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是我国核聚变能开发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重要一步。  为实现聚变能源,需要提升等离子体综合参数至聚变点火条件。磁约束核聚变中的高约束模式(H模)是一种典型的先进运行模式,被选为正在建造的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的标准运行模式,能够有效提升等离子体整体约束性能,提升未来聚变堆的经济性,相较于普通的运行模式,其等离子体综合参数可提升数倍。

封面图片

中国掌握可控核聚变高约束先进控制技术

中国掌握可控核聚变高约束先进控制技术 中核集团宣布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科研进展,首次实现 100 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突破了等离子体大电流高约束模式运行控制、高功率加热系统注入耦合、先进偏滤器位形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是我国核聚变能开发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重要一步。 可控核聚变是目前认识到的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原料充足、经济性能优异、安全可靠、无环境污染等优势,主要的方式有 3 种:引力约束、惯性约束和磁约束。 2022 年 12 月 5 日,美国劳伦斯利佛摩国家实验室(LLNL)首次实现能量净收益的可控核聚变。该实验通过 192 道激光聚焦目标提供 2.05 兆焦耳的能量,从而超过聚变阈值,产生 3.15 兆焦耳的聚变能量输出。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中核集团称掌握可控核聚变高约束先进控制技术

中核集团称掌握可控核聚变高约束先进控制技术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称,已掌握可控核聚变高约束先进控制技术。 据澎湃新闻报道,星期五(8月25日)下午,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科研进展,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中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 中核集团称,这是中国核聚变能开发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重要一步。 中核集团称,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固有安全等突出优势,是目前认识到的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工业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封面图片

日本古代艺术Kintsugi(金继)为下一代聚变反应堆的技术突破带来灵感

日本古代艺术Kintsugi(金继)为下一代聚变反应堆的技术突破带来灵感 "这就是这项工作的特别之处,这种方法可以保持高性能等离子体,同时控制等离子体核心和边缘的不稳定性。这种同时控制尤为重要,也很难做到。"美国能源部(DOE)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PPL)的约瑟夫-斯奈普斯(Joseph Snipes)说,他是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托卡马克实验科学部副主任,也是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PPPL物理学家Seong-Moo Yang领导的研究团队横跨美国和韩国的多个机构。杨说,这是首次有研究团队验证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调整磁场缺陷,使等离子体适合用作电源。这些磁场缺陷被称为误差场。"我们的新方法能确定最佳误差场校正,从而提高等离子体的稳定性,"Yang说。"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能在不同的等离子体条件下增强等离子体的稳定性,例如,当等离子体处于高磁约束和低磁约束条件下时。Yang 在 DOE 的国家研究 SLAM 上介绍研究成果。难以纠正的错误误差场通常是由容纳等离子体的装置(称为托卡马克)的磁线圈中的微小缺陷造成的。到目前为止,误差场只被视为一种麻烦,因为即使是非常小的误差场也会导致等离子体中断,从而停止聚变反应,并可能损坏聚变容器的内壁。因此,核聚变研究人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寻找纠正误差场的方法。Yang说:"要消除现有的误差场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核聚变容器周围施加额外的磁场,而不是修复这些线圈的不规则性,这一过程被称为误差场校正。"过去,这种方法也会伤害等离子体的核心,使等离子体不适合用于聚变发电。这次,研究人员能够消除等离子体边缘的不稳定性,并保持核心的稳定性。这项研究是 PPPL 研究人员如何缩小当今核聚变技术与将核聚变发电引入电网所需技术之间差距的最好例证。"这实际上是打破系统对称性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人类可以有意降低封闭性。这就好比在气球上开一个很小的洞,这样气球就不会爆炸了,"PPPL 的研究人员兼论文合著者 SangKyeun Kim 说。正如空气会从气球上的小孔漏出一样,误差场也会漏出极少量的等离子体,这有助于保持其整体稳定性。同时管理等离子体的核心和边缘管理核聚变反应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是让等离子体的核心和边缘同时表现良好。这两个区域的等离子体温度和密度都有理想的区域,要达到这些目标,同时消除不稳定性是非常困难的。这项研究证明,调整误差场可以同时稳定等离子体的核心和边缘。通过仔细控制托卡马克线圈产生的磁场,研究人员可以抑制边缘不稳定性(也称为边缘局部模态(ELM)),而不会造成混乱或严重的约束损失。论文作者、PPPL 职员研究物理学家胡启明说:"我们正在努力保护该设备。"将研究扩展到 KSTAR 之外这项研究是利用韩国的 KSTAR 托卡马克进行的,该托卡马克能够非常灵活地调整其磁场误差配置。这种能力对于试验不同的误差场配置以找到稳定等离子体的最有效配置至关重要。研究人员说,他们的方法对未来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的设计具有重大意义,有可能使其更加高效和可靠。他们目前正在开发人工智能(AI)版本的控制系统,以使其更加高效。"这些模型相当复杂,计算起来需要一些时间。但当你想在实时控制系统中做一些事情时,你只能承受几毫秒的计算时间,"Snipes 说。"利用人工智能,你基本上可以教会系统该期待什么,并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提前预测控制等离子体所需的条件以及如何实时实现这些条件。"虽然他们的新论文重点介绍了利用 KSTAR 内部磁线圈所做的工作,但 Hu 建议未来对聚变容器外的磁线圈进行研究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聚变界正在摒弃将此类线圈安置在真空密封容器内的想法,因为等离子体的极度高温可能会破坏此类组件。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领先国际完成“人造太阳”ITER核心部件首件制造

中国领先国际完成“人造太阳”ITER核心部件首件制造 中国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周二(22日)宣布,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据人民网报道,中国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宣布,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著中国全面突破“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 探索开发聚变能源的ITER,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方共同参与建造,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阳”,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 中国承担了其中约9%的任务。增强热负荷第一壁直接面对芯部1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是ITER最关键的堆芯部件,涉及聚变堆建设的核心技术。此前,中国掌握的该项技术率先通过国际认证。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