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 AI 的汽车、手机、电脑、平板等,将是一堆废铁;

1、没有 AI 的汽车、手机、电脑、平板等,将是一堆废铁; 2、一家公司的核心战略不能同时放在两个大方向上。 综上,停下造车全攻 AI 是非常明智的。 连键盘侠都知道「不难」的造车,没造出来不是造不出来,是制定的目标太远太高。苹果之前想一步到位搞出 L4 的移动座舱,但现阶段的人类还没有办法,这太难了。在他们之前的设想中,自动驾驶的汽车和 Apple Vision Pro 是可以放在同一个场景里的。但很显然,这个步子太大了。用新势力们的方式当然可以,但那不是苹果想做的。 最关键的是,AI 的大爆发是此前大家都没料到的。没有这事儿,车还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但这一波爆发的 AI 不是资本热潮,而是实打实的浪潮了,此时不全力转向,是真的会死的。况且苹果并不是没有在 AI 上投入的,这些年一直都在积累,只是权重还没拉到那么高。现在切方向,即是大势所趋的必须,也是归拢资源的必要。 过去 Jony 可以对供应商说,这里有一桶取不完的钱,你能做到你就能拿走,以此把工业设计拉高到一个令人望尘莫及的程度;今天的苹果比二十年前拥有更多的现金,有自己的芯片和庞大的人才库,有海量的设备和训练数据,可以说: 比起造车,AI 才是更适合苹果干的事; 干好 AI 所需的人才、数据、算力,也是他们的优势。 以苹果的财力,下这样的决心,恐怕要出现一次人才流动的大震荡。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雷军:小米汽车4分钟大定破了1万

雷军:小米汽车4分钟大定破了1万 雷军表示,小米的战略是人车家全生态,车对小米的战略非常重要。对于苹果放弃造车,他直言,“要是我,我绝对不会做这个决策,不会放弃。但对苹果的决策也理解。”他还坦言,苹果放弃造车,自己也轻松了,小米少了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小米汽车的目标是成为中国苹果用户的首选。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AI手机”,真能激发低迷的换机需求吗?

“AI手机”,真能激发低迷的换机需求吗? 而OPPO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则针锋相对,他在内部会中反驳称,AI手机不是噱头,而是行业大势所趋,3个月内友商必定都会跟进。如何才算AI手机,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在低迷的手机市场,AI手机真的能激发换机需求吗?不追赶AI,后院就要起火?日前,据外媒报道,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将取消长达十年的电动汽车制造努力,汽车团队许多员工将被转移到人工智能部门。这些员工将专注于生成式AI项目。一方面,苹果放弃造车让人唏嘘;而另一方面,苹果将生成式AI作为接下来重点投入的项目,也让外界看到了手机行业的新方向。“苹果放弃造车,选择聚焦人工智能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时间点也合适。”理想汽车CEO李想认为,人工智能会成为所有设备、服务、应用、交易的最顶层入口,是苹果的必争之地。李想此言不虚,自2023年ChatGPT诞生以来,AI已经成为手机圈最热门的词汇。与一众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AI大模型相比,手机厂商们的积极性毫不逊色。2023年8月,华为发布鸿蒙OS 4,内置AI大模型能力,其手机助手小艺具备摘要功能和文案辅助创作功能,还支持“图片趣玩”功能,对已有图像进行个性化和风格化等二次创作处理。2023年10月,小米发布了澎湃OS,同样将融入AI大模型能力作为看点。小爱同学支持AI文本创作、拍摄文档读懂文意、随手涂鸦转换为画作、语音输入直接找图等生成式AI能力。而在2023年11月的vivo开发者大会上,vivo更是将AI大模型卷到了高度,一口气发布了1750亿、1300亿、700亿、70亿、10亿五款不同参数规模的自研AI大模型。vivo副总裁周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vivo大模型现在每年20亿-30亿的投入成本,人才和设备各占一半,人才成本平均税后100万元。“公司对大模型投入定义为高规格投入,目前没有设置上限。”随后,OPPO也宣布推出自主训练的安第斯大模型,并在OPPO Find X7系列上首次实际端侧应用70亿参数的大模型。至此,华米Ov这四家主流的国产手机厂商,均已入局和落地大模型。周鸿祎认为,苹果放弃造车背后,就是为了All in AI,“再不追赶AI,就要后院起火了。”他说。最近,还传出了百度将为苹果今年即将发布的iPhone16、Mac系统和ios18的国行版提供AI功能的消息。不过接近苹果公司的知情人士予以否认,表示双方尚未达成合作。AI+手机,就是AI手机?AI对智能手机体验的提升,已是行业共识,但喊出AI手机的口号,OPPO还是第一家。春节后开工首日,OPPO创始人兼CEO陈永明就在一封内部信中表示,2024年是AI手机元年。未来五年,AI对手机行业的影响,完全可以比肩当年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他还断言,AI手机也将成为继功能机、智能手机之后,手机行业的第三阶段。在随后的AI战略发布会上,OPPO专门提出了AI手机的四大特征:算力高效利用能力,真实世界感知能力,自学习能力,创作能力。“未来只有具备这四种能力的手机,才叫AI手机。”OPPO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刘作虎说。在刘作虎的描述中,未来的AI手机会像一个超级助理,真正变成以人为中心。“以前用户想订机票,要打开携程;想订餐,要打开美团,每一个App都是独立的孤岛。而AI手机会把手机中的孤岛App连在一起,通过自学习,越来越聪明,进而提供一站式服务。”魅族也不甘示弱。就在OPPO发布内部信宣布进入AI手机元年后,魅族宣布决定All in AI,称将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星纪魅族集团董事长兼CEO沈子瑜更是直言,要“给魅族的智能手机时代一个完美的句号。”不过,AI手机的叫法,小米集团总裁、小米品牌总经理卢伟冰显然并不同意。他日前在MWC 202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表示,个人反对将AI概念化,只是在原有手机名称后面加一个AI并无实际意义。AI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能力,当人们感觉不到AI的存在时,才是AI最大的价值所在。此外,他还表示,如果一个人天天谈论AI,那就说明他没有真正的AI能力。最近他又在微博上进一步强调:“AI是未来,是无处不在的能力,但AI手机是噱头!”前魅族高级副总裁李楠近日也直言,给手机的名字上加个AI,没有意义。AI手机究竟是不是噱头?也引发了广泛讨论。有行业人士认为,不管是AI+手机,还是AI手机,归根结底还是手机。跟早年手机加了摄像头就叫拍照手机,加了MP3就叫音乐手机一样,只不过AI的加持会让手机的体验越来越好。并不是说一个消除、一个生成就是AI手机,它应该是无处不在的。OPPO中国区总裁刘波则认为,事物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AI手机潮流不可阻挡,有一些争议乃至杂音十分正常。现在一切手机体验都可以由AI重构,手机行业卷AI体验,最终受益的是全体用户,这是一件大好事。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也表示,AI就是生产力,将给手机行业带来一次变革。利用AI能力来解决某些场景下的用户需求,手机将创造全新的体验,旦用难回。普及?至少要跨三道坎实际上,手机厂商们喊出AI手机背后,还是希望能够借助AI手机的概念推动新一轮换机潮。2023年可谓是全球以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惨淡的一年。IDC发布的《全球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3.2%,降至11.7亿部,这是十年来最低的全年出货量。在排名前五的厂商中,三星、小米、OPPO均出现了出货量同比下滑。更为严重的局面是,消费者们越来越不愿意换机了。TechInsight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的换机率降至23.5%的最低点,也即换机周期拉长至51个月。这种态势下,手机厂商们亟需找到新的技术点,以吸引消费者将手中的手机升级换代。而火热的AI无疑提供了一个契机。不过,当前来看,要推动AI手机的普及,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便是AI手机的定义。究竟如何才算真正的AI手机?行业还没有形成共识,没有明确的软硬件标准;其次是AI应用的落地。与互联网厂商们推出的AI大模型相比,AI手机还没有拿出足够差异化的杀手级应用。要建设AI手机的应用生态,也需要众多App厂商的配合,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复杂工程;还有便是商业模式。在AI大模型上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这个成本终归会体现到手机售价上,有多大比例的用户愿意为之买单,能否形成良好的商业闭环,仍是未知数。最近,OPPO联合IDC发布的首个AI手机白皮书中预测,自2024年起,新一代AI手机将大幅增长,带动新一轮换机潮。IDC预计2024年中国市场新一代AI手机出货量为3700万台,2027年将达到1.5亿台且新一代AI手机所占市场份额超过50%。不过,这个乐观的预测能否如期成为现实,还需要手机厂商、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360创始人首堂AI免费课:苹果放弃造车非常正确

360创始人首堂AI免费课:苹果放弃造车非常正确 360创始人周鸿祎星期四(2月29日)在微博上推出了自己的首堂AI(人工智能)课,就目前有关造车、AI等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提出了多个对今年AI发展的趋势预测。在谈到苹果放弃造车时,周鸿祎说,苹果转向生成式AI的决定非常正确。当苹果要“AI in AI”时,首先会将AI与手机业务相结合,而非汽车这一新业务。 综合证券时报和澎湃新闻报道,周鸿祎直播首堂AI免费课,主题为“预见AGI”,从星期四下午两点开始,线下加线上直播同步进行,直播界面显示有超过40万人观看。周鸿祎在课上称“PPT是忽悠人的最好工具”“Siri是人工智障”等话题在微博引发不少讨论。 针对多家媒体报道美国科技巨头苹果公司(Apple)最近结束长达10年的造车计划,并把资金转投到AI领域,周鸿祎认为,苹果放弃造车,转向生成式AI的决定非常正确。因为苹果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公司和电脑公司之一,AI对苹果来说是一个基础性的应用。苹果在AI上的策略不应该是在智能驾驶汽车上用AI的技术,而是要打造AI的基础模型和基础应用。当苹果要“AI in AI”时,它首先会将AI与手机业务相结合,而非汽车这一新业务。 他还说,手机算力芯片发展到今天,已经能支持在手机接入大模型了,而苹果目前的CPU(中央处理器)价格特别适合大模型的推理。周鸿祎认为,苹果“All in AI”并非要跟美国AI巨头OpenAI直接竞争,而是要做大模型小数据量的版本,从而替代被调侃为“人工智障”的Siri,用大模型将产品重做一遍,让手机真正变成每个人的助理。 对于OpenAI在2月16日推出的Sora,周鸿祎认为,Sora的出现超出了他的预料,Sora生成的视频不在于好看而在于逼真。对于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对Sora的质疑,周鸿祎认为“批评是容易的,但创造创新是不容易的”,不应对Sora太苛刻。“Sora翻车很正常,瑕不掩瑜,因为就像人类做梦一样,Sora也存在‘幻觉’。” ... 2024年3月1日 10:25 AM

封面图片

马斯克回应苹果取消造车计划 感叹造车之难:破产是汽车公司的常态

马斯克回应苹果取消造车计划 感叹造车之难:破产是汽车公司的常态 电动汽车分析师索耶·梅瑞特随后发帖评论称:“苹果花了10年时间尝试制造电动汽车,拥有162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太难了,而且利润太小即使定价10万美元。最初,苹果希望它是一辆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但他们没有车队,没有真实世界的数据,也没有经验来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只有两家大型汽车制造商没有破产过:特斯拉和福特。”马斯克回应称:“一家汽车公司的自然状态是死亡。”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彭博社的Mark Gurman报道,苹果已经明确了造车路线图,将致力于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并计划在2025年前推出。目前,Proj

彭博社的Mark Gurman报道,苹果已经明确了造车路线图,将致力于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并计划在2025年前推出。目前,Project Titan的目标是打造一辆不带方向盘的自动驾驶汽车。芯片团队完成了能够处理自动驾驶的AI神经处理器的大部分设计,据称是苹果内部设计的最先进的组件。 #抽屉IT

封面图片

苹果造车失败引发大讨论:马斯克、雷军、李想下场 外国网友狂吐槽

苹果造车失败引发大讨论:马斯克、雷军、李想下场 外国网友狂吐槽 一时间,互联网炸开了锅,送别这辆素未谋面的Apple Car。有关于苹果的话题,讨论度一向很高,苹果汽车“倒闭”更是占据了今天的多个热搜,引来了众多网友和车企高管的讨论。苹果汽车告终,车企高管“敲响警钟”以往的苹果汽车内容都是“过眼云烟”,食之无味。但苹果汽车项目的终结,却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还吸引了汽车行业高管加入讨论。互联网企业有网络流量,但流量也有双面性。无论是苹果取消汽车项目,还是车企上新/降价,雷军和小米汽车总是第一个面对互联网的质疑。毕竟手机厂商造车,目前就剩下小米一家了。雷军深知整车制造的难度,对苹果汽车长跑十年无疾而终感到震惊。三年前,小米无比坚定地选择了汽车制造,坚持“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并贯彻至今,才有了今天的小米SU7。显然,小米和苹果不同,前者对自身有充分的认知,并且清楚自己要打造什么样的定位和产品,有明确的战略和思路,坚持投入才能“开花结果”。但汽车行业就像“绞肉机”,在智能化决赛来临前,价格战就是对车企体系的巨大考验,估计又有汽车品牌会折戟。新能源汽车发展这几年,中国就诞生了近500个新品牌,又倒下了四百多个,竞争肉眼可见的激烈。理想汽车CEO李想认为苹果放弃汽车制造,选择聚焦AI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凭借现在这股AI热潮,聚焦的时间点也合适。李想认为,人工智能是未来行业竞争的最顶层入口,就算苹果汽车业务能够成功,仍旧会回到AI这个“决赛圈”当中。汽车的电动化是上半场,人工智能才是决赛。但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功同样不易,人才、数据、算力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面对网友们的提问,李想表示这一切必须要有足够的现金储备支撑。作为销量最高的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的姿态并没有放得很高,公开向做得好的友商学习,并分析自身和别人做的不足的地方。小通相信,苹果汽车项目的失败,对于理想汽车以及其它汽车品牌,是一种警醒,苹果的战略调整,也是一种潜在的挑战和机遇。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没有想到,2024年还未彻底打响车企“淘汰赛”,苹果就打出了“缴械投降”的牌。怒喵创始人李楠还描述了马斯克“点烟敬礼”背后的心理活动......其他车企高管普遍低调,没有对苹果取消汽车项目发表看法,有些可能还在沉浸新车上市的欢腾当中,不太关注潜在竞争对手的动向吧。小通发现,有的汽车博主认为,苹果下马汽车项目,掉头聚焦AI,原因在于近期发布的Sora大模型。AI的出现改变了现有的产业模式,苹果看到了比汽车更好的增长点,于是放弃汽车业务。事实上,包括Rivian、Lucid等在内的美国造车新势力,过得都不怎么样,后者计划降价销售,前者已经打起了裁员的算盘。马斯克曾公开唱衰,这些车企“将在6个季度内破产”。可以说,除了特斯拉,几乎没有几家海外造车新势力活得滋润,苹果可能也不想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造车对苹果而言有太多不确定性,自己都没搞清楚想造什么车,市场更不会给太多时间。或许在他们眼中,苹果放弃造车的决定是理智的,也是可惜的,投了那么多人力、财力和时间,最后两手空空。及时止损回到AI“大本营”,苹果可能也不想经历这些大风大浪吧。群众“吃瓜”,特斯拉“躺赢”,只有苹果悲伤我们不妨先看看“外服”对苹果汽车项目取消的看法。海外网友更多是带着“吃瓜”的态度看待苹果取消汽车项目一事,不像国内有许多人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车企高管可能也从中吸取经验。开局便是马斯克本人“点烟敬礼”,或许他早就从中得知了一些信息。要知道的是,苹果成立泰坦项目时,从特斯拉以及其它知名车企中挖走了不少人才,并且被外界认为“苹果汽车”是特斯拉的“终极死敌”。或许,马斯克自知造车不易,对苹果泰坦项目长跑十年的努力感到钦佩,又或者是对苹果汽车无疾而终的一种嘲笑。也有可能,马斯克一开始就没把苹果放在眼里。海外网友对苹果汽车项目的看法,颇有“库克白忙活”的意思。海外知名评测大咖@Marques Brownlee发表了他对苹果汽车的观点,他认为苹果已经意识到不需要通过制造汽车来控制整车软件体验。传统车企打造信息娱乐系统的能力不足,大部分人对“苹果汽车”的需求只停留在CarPlay当中。@Marques Brownlee的说法不无道理,大部分iPhone用户对车载信息娱乐的需求,如今的CarPlay已经足够,“苹果汽车”已无必要。智能汽车当道,CarPlay、CarLife等三方“投屏”系统也会成为辅助的角色存在。评论区下方唱衰苹果汽车的人不在少数,有的认为特斯拉才是汽车界的“苹果”,也有人认为,汽车制造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苹果还不具备通过软件控制整车的能力,只能做到CarPlay这样“表皮”的产物。话里行间,他们选择用特斯拉的成功,衬托苹果“Project Titan”汽车项目的失败。当然,也有人对苹果汽车项目的失败告终,感到沮丧。苹果汽车的失败并非偶然,小通认为大多数人感到惋惜的地方在于,我们从始至终都没有看到苹果对汽车的真实想法,甚至没有一台像样的实物。的确,苹果的汽车项目,除了自动驾驶测试平台外,基本没有现过真身。如果说苹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汽车项目,恐怕也是有人相信的。一位“低仿马斯克”的网友还发出了一张“库克对苹果汽车项目失败的反应”图,未免有点太损。相比于正经的评论,网友们还是更喜欢P图整活。@Varun Dubey认为,苹果取消汽车项目,并将研发团队以及重心向AI倾斜,对于未来所有的电动汽车以及与AI相关的行业都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一部分的声音认为苹果的决策是正确的,对于汽车项目没有明确的目标,整车业务难以推进,造车前期投入太大,还会影响其它业务的利润空间,下场节点太晚,行业早就没有苹果的机会。正如李想所说,未来的汽车是由AI定义的,“All in AI”的苹果说不定打算做解决方案供应商一类的角色,包括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两个领域。问题来了,重心转移到AI,苹果真的能获得优势吗?创新乏力,苹果何去何从?国内网友对苹果取消造车的评价普遍是创新乏力。苹果近十年都没有再造当年iPhone的传奇,Vision Pro并不像人们预测的那样颠覆行业,号称彻底改变汽车的泰坦计划最终凉凉。就连iPhone这几年都在挤牙膏式迭代。CarPlay当前也遇到了一定的阻力,投屏车机对整车控制力不足,新版CarPlay又遭到部分车企的“抵制”,汽车行业“闻果色变”,苹果自己也很难做。造车计划上更是摇摆不定,一会说要造一辆没有方向盘、踏板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一会说降低预期,造一款支持高阶辅助驾驶的“半自动车型”,结果啥也没造出来。这么说来,曝光好几年的苹果折叠屏设备,也像Apple Car一般“云里雾里”。汽车项目的流产,支撑苹果的硬件业务仍然是iPhone、AirPods等,Vision Pro只带来了三分钟热度,挑起大梁显然不现实,iPad、Mac业务不温不火,站在全球顶端的科技公司,面对未来10年不得不犯难。苹果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总是慢人一拍,尽管掉转方向聚焦AI,但能否在Open AI等领先企业的压力之下夺得优势,又是另一个问题。这么庞大的一家科技公司,没有自己的AI大模型,说明在人工智能这条赛道上,也是处于落后的位置。数次与发展风口失之交臂的苹果,何时才能回到巅峰呢?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