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车“撕番位”】以交付量为维度,新造车头部势力的排名确实已经刷新,Q3交付量小鹏登顶、理想次之、蔚来垫底,但三者之间的差距

【​新造车“撕番位”】以交付量为维度,新造车头部势力的排名确实已经刷新,Q3交付量小鹏登顶、理想次之、蔚来垫底,但三者之间的差距极小。根据财报中披露的业绩指引,小鹏、理想、蔚来的交付量排名在Q4或将保持不变。 #抽屉I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新势力5月销量回暖:理想交付3.5万辆,蔚来、极氪创新高

新势力5月销量回暖:理想交付3.5万辆,蔚来、极氪创新高 理想再获第一,蔚来、极氪创新高具体来看,理想汽车5月交付新车3.5万辆,同比增长23.85%。截至2024年5月31日,理想汽车累计交付77.46万辆。理想汽车方面称,新车型理想L6自4月24日开启交付以来,共计交付超1.5万辆,创造了理想汽车新车型交付的最快纪录。理想正在全力做好理想L6的供应保障和生产爬坡,以尽快交付。“在全新产品价格体系的推动下,2024款理想L7、理想L8和理想L9的销售势能也在稳步提升。我们在2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市占率同比健康增长,1月至4月期间的累计市占率达到13.5%,位居中国汽车品牌首位。当然,我们也充分看到当前面临的挑战,理想汽车会积极拥抱变化、不断挑战成长的极限,持续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说。蔚来5月交付量创历史新高,达2.05万辆,同比增长233.8%,环比增长31.5%。 今年1-5月,蔚来交付新车6.62万辆,同比增长51%。截至目前,蔚来已累计交付新车51.58万辆。蔚来汽车有关负责人透露,这次的交付数据是蔚来车型处于顺销期的情况下取得的。近期蔚来订单趋势好的原因,一是2024款车型算力高,且智能驾驶全域全量推送,让消费者看到了蔚来高算力的现实能力和潜力;二是消费者对于纯电动车换电带来的补能便利性、没有电池衰减的焦虑等好处越来越认可。极氪5月交付量同样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86万辆,同比大增115%,环比增长16%。今年1-5月,极氪共交付6.78万辆,同比增长112%。截至5月底,极氪累计交付超26万辆。紧随其后的零跑汽车5月交付新车1.82万辆,同比增长50.65%,环比增长21.06%。其中,零跑CI1、C10交付达近1.2万辆。小鹏、哪吒继续留在末尾与近几个月来的排名类似,小鹏和哪吒仍旧位于末尾。虽谈不上差距悬殊,但与排名靠前的品牌差距拉大。今年前4个月,小鹏汽车交付量一直未能跨过1万辆的门槛。5月份,小鹏汽车终于一扫阴霾,交付量达到1.01万辆,同比增长35%,环比增长8%。其中,小鹏X9交付1625辆,上市五个月累计交付1.15万辆。2024年1月-5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4.13万辆,同比增长26%。哪吒汽车5月交付1.01万辆,略逊于小鹏汽车,是被统计品牌中唯一出现同比下滑的企业。哪吒汽车方面表示,哪吒L纯电版已开始预售,预计7月交付。此外,小米集团CEO雷军在第二届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表示,小米SU7在5月交付8630辆。小米将在6月开启双班制生产,确保单月交付1万辆,今年保底交付10万辆,全力冲刺12万辆。截至6月1日22时,此前多次问鼎冠军的AITO问界或鸿蒙智行方面尚未发布相关数据。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表示,“5月份是产品调整期,主力销售产品换代导致短期内销量下降,预计6月份销量将重回快速增长。”业内预期车市在5月回暖,造车新势力第一时间发布的销量信息证实了这一点。此前乘联会方面表示,5月份有多个利好有望推进车市增长。随着国家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落地,以及各地相应政策措施的跟进,加之车市价格战逐步降温,车市消费将逐步被激发。乘联会分析,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对车市私人新车消费会带来百万辆级的增量,也能带来千亿元以上的年消费增量,5月车市有望一扫低迷状态实现恢复性增长。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竞争持续白热化 特斯拉在华交付量今年第三次下滑

竞争持续白热化 特斯拉在华交付量今年第三次下滑 据估计,5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91万辆,同比增长35%,这表明电动汽车制造商的价格折扣和政府补贴继续支撑着需求。尽管特斯拉难以在其最大的海外市场中国保持增长势头,但国内汽车制造商的销量却在飙升。中国最畅销的品牌比亚迪(01211)5月乘用车销量达到330488辆,同比增长38%。最近发布的大量数据也显示,蔚来(09866)、小鹏汽车(09868)和理想(02015)在5月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成绩。目前,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竞争依然非常激烈,汽车制造商不得不采取折扣和快速推出新车型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特斯拉最新推出的全新车型Cybertruck尚未在中国上市,该公司最畅销的车型还是于2019年首次推出的Model 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新势力6月销量成绩单:广汽埃安暴跌22% 哪吒汽车连续5个月同比下滑

新势力6月销量成绩单:广汽埃安暴跌22% 哪吒汽车连续5个月同比下滑 今年6月,鸿蒙智行全系交付46141辆,排名第二。2024年鸿蒙智行全系累计交付194207辆,不过,鸿蒙智行包含了多个品牌。具体而言,问界M9 6月交付17241辆,累计大定超10万辆;问界新M7 6月交付18493辆,上半年累计销量突破11万;问界新M5 6月交付7046辆,上市累计交付破1万辆;智界S7 6月交付2995辆。广汽埃安6月全球销量35027辆,自称位居主流纯电前三。不过对比2023年同期的45013辆,则同比下滑22.18%。今年以来,广汽埃安的销量表现欠佳,从今年2月份开始,广汽埃安的单月销量开始出现同比下滑,至今已连续5个月。今年6月,蔚来交付新车21209台,同比增长98%,创历史新高;2024年第二季度,蔚来交付新车57373台,超交付指引,同比增长143.9%。2024年上半年,蔚来共交付新车87426台,同比增长60.2%。极氪2024年6月交付20106台,同比增长89%,环比增长8%。极氪品牌首次单月交付破2万,创造全新交付里程碑。今年1-6月共交付87870台,同比增长106%。2024年6月,零跑汽车交付达20116台,同比增长52.29%,首次迈入两万俱乐部,创历史新高。零跑汽车上半年累计交付量达86696台。小鹏汽车2024年6月共交付新车10668台,同比增长24%,环比增长5%。其中,小鹏X9交付1687台,上市半年累计交付13143台。2024年1-6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共52028台,同比增长26%。哪吒汽车6月全系整车交付10206台,对比2023年6月的12132台,同比下滑15.88%。今年以来,哪吒汽车的销量走势也不太理想,从今年2月开始出现销量同比下滑,至今也已连续5个月。哪吒汽车特别提到了海外销量的增长,称今年1-5月海外销量获新势力车企第一。今年6月,小米SU7交付量首超10000台。小米汽车称,7月交付量将依然超1万台。另外,小米汽车近日还表示,6月份新增17家门店,目前全国30城,87家门店已开业。7月计划新增17家门店,将覆盖四座新城市:济南,常州,长春,贵阳。智己汽车今年6月销量达6015辆,环比增长41%,同比增长200%;岚图汽车6月交付5507辆,同比增长83%。1-6累计销量30376辆,同比增长102%;阿维塔6月交付新车4682台,同比增长167%。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华为蔚来小鹏腾势集体冲量 新造车最血腥的春天来了?

华为蔚来小鹏腾势集体冲量 新造车最血腥的春天来了? 同一天,小鹏 G9 全系降 2 万、极氪 007 起价不变配置大增、蔚来给出每辆 1.5 万元起的油车置换基金……不知道是愚人气氛加持,还是降着降着就“麻了”。大家似乎习惯了紧锣密鼓放大招,不铺垫不预告,甩手就是降价补贴,招式不一样,目的都是“抢单”。此前表态不参与价格战的车企们,真到出手谁也不留情。明知降价自损八百、不可持续、绝非上策,怎么都这么豁得出去?今天的文章,来聊聊新一轮降价背后的焦虑与竞争。又杀疯了2024 开年到现在,价格战伴随着新车战,明里暗里降价就没停过。眼见着 2 月开始的降价潮,隐隐约约要退一退,4 月第一天,多家车企宣布豪掷补贴,和销量报告一起席卷舆论场,热闹不已。单月交付 2.46 万辆的问界新 M7,先吹响了冲锋号角,降幅 1-2 万元不等,入门版最新售价 22.98 万元。虽然定位有别于 SU7,起售价却直逼后者,作为一款热销车型,现在降价对于竞品而言多少有些“防不胜防”。小鹏的价格屠刀则砍向 G9,全系降价 2 万, 入手门槛落在 25 万以内,还给出最高 8000 元的选装权益。在这个价位段,G9 已经是性价比相对可观的车型,但 2024 年以来销量有些“失速”,2 月销量没有过千,回到去年 9 月的水平。这次 G9 全系调价的决心,不输于问界新 M7 只降中低配车型的决心。另一款已有足够讨论度的让利车型,是极氪今年的当打产品 007。官方曾表示极氪 007 上市充分考虑了市场变化和核心竞争,“因而不会陷入价格战”,而在昨天,新车加推 20.99 万元的后驱增强版,比原先的入门版新增价值 2 万的免费选装。强调不降价的蔚来又推出了新政策10 亿元油车置换补贴, 适用于 2024 款车型,单车总计最高可获得 1.5 万选装基金、6498 元 NIO Phone 抵用券、3600 元换电券和 4560 元的 NOP+ 一年使用权。此外,吉利汽车、奇瑞汽车先后推出了数以亿计的置换补贴, 现在吉利的熊猫 MINI 最低入手价是 2.99 万元。特斯拉则显得有些特别,不降反涨。Model Y 全系降价 5000 元,不过原价 1.2 万的星空灰车漆变成了 Model 3/Y 的免费选配,原本的纯黑车企又加收 8000 元是涨是降,因人而异。昨晚刚刚上市的全新腾势 N7,也放了个大招,起价 23.98 万元,比 2023 款降了 6.2 万元,还限时给老车主 5 万置换补贴,约等于“无痛”换新车。这么一降,也意味着腾势 N7 主销版本退出豪华纯电市场, 渴望“搅局”主流中高端。价格战没有迎来静默,战事还有升级,新造车、跨界公司、自主车企都推出优惠,一家比一家“残暴”。对于厂家或者老车主而言,降价意味着“喜忧参半”,真正迎来春天的依旧是等等党。小米效应?明知降价不是“两全法”,那为什么降这么狠?2023 年初,特斯拉在全球开启大降价,一是因为 2022 年整体毛利率足够丰厚,达到 25.6%,且碳酸锂价格已经开始松动,特斯拉有足够的本钱开卷。比亚迪今年出击,则是在 20 万以内的市场拼“谁更狠”,接踵而至的“荣耀版”,给价格敏感度较高的大众市场上了一剂又一剂猛药。可这一次领头的,不是特斯拉也不是比亚迪,赶在昨天齐降价又是为什么?不够乐观的预期,或许是答案之一。回看一季度的大盘,1 月国内纯电批发销量 40.4 万辆,同比增长 49.5%,环比下降 46.5%;2 月纯电批发 26.9 万辆,同比下降 22.8 %,环比下降 34.3%。尤其 2 月,不论新能源大盘还是纯电,不论绝对值还是增速,都在下滑。对于 3 月,乘联会预估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 82 万辆,同比增长 33%,环比增长 84%,相比 2 月已有明显起色,也是最接近预期的一个月。然而,该机构披露,3 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 58.3%,位于“荣枯线”之上,汽车流通行业处在不景气区间。诚然,Q1 淡季是行业共识,但二季度的市场会变得“热辣滚烫”吗?未必。乘联会预计 4 月“车市平稳运行”,但仍指出,清明节受风俗影响、农耕忙碌及假期出行,导致购车需求驱动力不足,经销商预计市场需求及销量环比微降。“悲观的大盘基调,遇上 3 月底的纯电破圈”,这是最近一周来车圈动作频频的大背景。小米汽车争议虽大,但是不可否认,雷军给纯电汽车、智能汽车带来了破圈效应可能是 2024 年的第一次。以上因素交织之下,4 月初的全民皆兵,既可以说是车企们咬紧牙关刺激市场,也可以说是趁着全民讨论分享流量蛋糕。攻守之势易也。小米 SU7 的定价方式、传播策略、营销密码加重了“先行者”们的焦虑,激发了彼此的战斗欲。即便强如华为,拥有与小米汽车相似势能的鸿蒙智行,也推出了防守策略。不过问界新 M7 的定价,未必针对小米 SU7,毕竟理想有 L7,L6 也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眼下的竞争对手不容轻视,新对手也伺机而动北京车展很快就来,四月是各家秀肌肉的窗口期。遥想去年年底的广州车展,每家都有每家的热闹,然而鸿蒙智行展台上格外火爆,“含华量”反映到现场,更让人察觉到含金量。而今年一季度,车圈里大半的流量也被小米和华为占据,雷军的“赢家通吃”理论未必获得全行业认可,但当下的竞争格局也明摆着谁也无法免受小米汽车的影响。赶在“线下擂台战”之前降一波价,获得更多订单和声量,算是车企们不约而同的功守道?写在最后可能是二季度充满不确定性,也可能是华为和小米组成的“新新造车”势不可当,总之“价格战何时休”这道题,短期内大概率没有答案。价格战去年也打,在淘汰赛成为行业共识的语境下,难有尽头,降价增配、或者新增“丐版”拉低拥车成本的打法,带来的结果是消费降级还是升级?换个说法,市场需要的是绝对的低价吗?还是在相应的价格段内,提供更强的产品力? 对消费者来说,这两个问题理论上可能是一个意思,但回到车企端,就会带来截然不同的产品逻辑。不同级别玩法也不一样,譬如入门市场 798 自带绝对力量、高端豪华市场钻营技术冗余,即便降价,不会是一个降法。“小米很可能继平价手机市场之后,在大众消费车市场上、重新上演良币驱逐劣币的史诗性一幕。” 这是企业家罗永浩对小米汽车入场给予的高度评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眼下新能源车圈可没有无声润物的意思,倒有血战不休的气息,小米开价、其他车企扎堆降价,会开启怎样的春天?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外新能源大战,特斯拉中场“失守”

中外新能源大战,特斯拉中场“失守” 这一喜一悲,也逐渐让特斯拉的“狼狈”浮出水面。今年前三个月,特斯拉全球交付量遭遇严重的滑铁卢,交付量为38.7万辆,环比下滑20%,同比跌幅也近9%。事实上,特斯拉去年的销量就不太乐观。2023年,特斯拉全球销量为180.9万辆,同比增幅降至38%,总营收仅同比增长3%,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了39%。2024年,特斯拉在电动车领域“先行者”的光环愈加暗淡。目前来看,至少大多数人都在唱衰特斯拉。华尔街投资机构预测过,特斯拉2024年的销量增速将低于20%,远低于前两年特斯拉35%-50%的增速。就连特斯拉自己也向市场透露,在2024年,公司的全球汽车销量将延续2023年的惨淡。特斯拉在失守,这不是空穴来风,全球新能源市场已经卷得马斯克寝食难安。马斯克的“王座”出现裂痕特斯拉的确需要为自己的未来捏一把汗。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无论是北美大本营,还是曾经赖于增长的中国地区、新能源汽车意识最强的欧洲地区,特斯拉都逐渐要守不住了。数据显示,特斯拉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自去年起就慢慢缩减。2023年,美国纯电动车的总销量规模为120万辆左右,特斯拉的市场份额为55%,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通用、宝马、福特、Stellantis……这些之前不被特斯拉放在眼里的车企,已经在新能源圈大放异彩。而美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增长率又在悄然下滑,有机构预测过,2024年美国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率仅为9%。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在过去三年里,美国电动车市场复合年增长率曾高达65%。开始收紧的市场风口正在逼迫特斯拉让出一部分领地,而在美国之外,特斯拉也遭受到了同样的打击。以我国为例,3月份,特斯拉在国内零售销量为6.2万辆,同比下滑18.6%;1-3月零售销量为13.2万辆,同比下滑3.6%。市场排名也一再被比亚迪与吉利超越。此外,欧洲电动车市场也在降温,去年12月的电车销量同比下跌16.9%。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除了要面临一些市场流失,还要面临毛利率走低的危机。2023年,特斯拉丝毫没有从前“盈利王者”的劲头,毛利率一路走低,前三季度分别为19.3%、18.2%、17.9%。要知道,特斯拉是全球为数不多能持续盈利的电车企业,但经过接二连三的价格战,其单车利润最严重的时候,下探到不足两万。在特斯拉汽车业务低迷之际,手握多个“梦想”的马斯克颇为焦虑。一直以来,特斯拉都不吝啬花钱,其研发投入也是全球新能源车企最高的。但就在去年,特斯拉的压力倍增。2023年,特斯拉用于研发和资本支出的费用分别达到39.69亿美元(287亿人民币)和48亿美元(347亿人民币),尽管这个数字已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可还是被比亚迪比了下去。2023年数据显示,比亚迪研发费用为395.7亿元,同比增长112.15%,较特斯拉同期约284亿元高出111.8亿元。一高一低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比亚迪去年申请的专利超过6700项,一举抢了特斯拉风头。更重要的是,特斯拉的现金流也在减弱。2023年,特斯拉营运现金流为133亿美元(952亿元人民币)。可是同期,比亚迪经营性现金流达到1697亿元人民币。2024年,特斯拉最大的任务不是造车卖车,而是全球科技势力久攻不下的自动驾驶。马斯克更是透露,今年要往以Robotaxi为主的自动驾驶领域投入超过100亿美元。这意味着特斯拉要源源不断的投入。毕竟Robotaxi涉及到的成本巨大,广汽资本研报显示,配备安全员的改装无人出租车整体成本高达107万元。因此,一向财大气粗的特斯拉也要降本增效,开源节流了。突如其来的大幅度裁员就是最好的印证。没有谁是不灭的神话,特斯拉如此,马斯克也是如此。全球“防御战”已开始特斯拉当前的境遇十分明了,一方面是全球新能源市场跌下风口,另一方面则是车企对特斯拉的态度由敬畏,变成正面挑战。国内有蔚小理、华为、小米……日系、韩系、德系等传统车企也在放大新能源野心。以美国市场为例,特斯拉在美国最强的对手是丰田与本田主导的日系混动车。2023年,美国的混动车销量第一次突破了100万辆,有机构预测,到2024年,美国混动车的市场份额就高达14%,反观纯电车只有10%。特斯拉目前缺少的混动矩阵,让其在美国市场渐受“排挤”。加上韩系也来势汹汹,现代汽车官方消息显示,早在2022年1-5月,现代和起亚在美国电动车销量就达到2.1万台,超过福特Mach-E的1.5万台排在第二,市场占有率也一样排在第二。不过,最令特斯拉头疼的大概还要数一众国产车企。曾几何时,国内造车势力会从基本的市场定价上避开特斯拉的区间,防止发生正面冲突。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车企喜欢对标特斯拉,小米宣发新车更是句句不离特斯拉。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国产造车势力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这几年,慢慢不再畏惧特斯拉的技术,反而纷纷跟进。以特斯引以为傲的一体压铸技术,国内小鹏、蔚来、理想都在效仿,就连小米也将其作为新车技术亮点之一。有意思的是,雷军还表示小米的压铸机压力为9100吨,暂时超过了特斯拉。此外,尽管国内对车企的创新潜力深表怀疑,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伪智能”正中不少海外车主的吓坏。美国CNBC一则报道就曾指出,特斯拉正被中国车企利用新技术追逐,而新技术指的赫然是一系列车载智能设备。事实上,海外汽车消费者对国内倡导的行车娱乐化、舒适度的兴趣不低,福特北美公司曾在2022年宣布了其Sync 3信息娱乐系统的新功能。车载投影仪、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在国内车主眼里可有可无的概念,恰好能迎合海外需求。主要原因就是海外不少地区的行车里程远超国内。以美国为例,数据显示,美国人平均每年行驶2.1万公里,我国2022年乘用车年均行驶里程只有9970公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特斯拉多年来的两款主力车型,Model 3和Model Y总销量中占比合计达96.3%,已经让市场感到审美疲劳。新能源汽车的“车海战术”早就让汽车演变成了一种新型消费品。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甚至有的车三年就换代,国内车企推新的速度不亚于街头的奶茶店。比亚迪的主销车型就有庞大的王朝系列与海洋系列,这还不算细分的轿车、SUV、MPV。可特斯拉下一代电动车最早也要在2025年底才会推出。不难看出,经过这几年的时间,大量造车企业迅速填补了特斯拉势力范围外的空白市场。紧接着,又将触手伸向了特斯拉固守多年的老地盘。特斯拉已然成了全球车企的“眼中钉”。“坏日子”还在后头?从某种角度来看,特斯拉的发展能反映出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兴衰。在特斯拉遇冷之际,其他车企的现状也未必像表面看上去那般光鲜。比亚迪就是典型的例子,2024年第一季度,比亚迪乘用车累计销量为62.44万辆,同比增长13.96%。尽管增长还在继续,可增速却出现了大幅度下跌,去年同期,比亚迪的增长速度还高达92.43%。全球各地区对新能源汽车的执念似乎少了大半。特别是一度要全面电动化的欧洲地区,甚至被迫延迟了燃油车的禁令推行。公开资料显示,原定要在2030年禁止燃油车的英国,目前已经将计划推迟到了2035年。无独有偶,德国原计划持续到2024年年底的新能源补贴政策,提前在去年年底宣布结束。法国也对补贴计划提出了更多限制。欧洲之外,美国放宽了2030年减少尾气排放的目标。我国也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热度降温,带给市场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竞争加剧。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总量达到192.36万辆,占整体市场14%。在收紧的大环境下,各家车企...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