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DNA讲述了人类与尼安德特人共存的新故事

古代DNA讲述了人类与尼安德特人共存的新故事 拉尼斯新发掘的人骨碎片。资料来源:Tim Schüler, TLDA研究结果表明,德国拉尼斯附近的遗址以其薄片细密的叶形石器刀片而闻名,是欧洲中北部和西北部已确认的最古老的现代人类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并存的证据与基因组证据一致,即这两个物种偶尔会杂交。这也让人们更加怀疑,大约 5 万年前现代人入侵欧洲和亚洲,帮助将占据该地区 50 多万年的尼安德特人赶尽杀绝。最近发表在《自然》(Nature)和《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上的三篇论文详细介绍了基因分析以及拉尼斯遗址的考古学和同位素分析以及放射性碳测年。拉尼斯 LRJ 出土的石器。1) LRJ 特有的部分双面叶片尖;2) 在拉尼斯,LRJ 还包含制作精细的双面叶片尖。资料来源:约瑟芬-舒伯特,伯格-拉尼斯博物馆拉尼斯的石片被称为叶片点,与在摩拉维亚、波兰、德国和英国的几个遗址中发现的石器相似。这些石器被认为是由同一文化生产的,该文化被称为林孔比亚-拉尼斯-杰尔兹马诺维亚(LRJ)文化或技术复合体。根据以前的年代测定,拉尼斯遗址距今已有 4 万年或更早的历史,但由于没有可辨认的骨骼来表明是谁制造了这些工具,因此尚不清楚它们是尼安德特人还是智人的产物。《自然》论文的四位第一作者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米勒研究员埃莱娜-扎瓦拉(Elena Zavala)说:"新的发现证明,智人制造了这种技术,而且智人在这个时期,也就是距今4.5万年前,就在这么遥远的北方。因此,这些是欧洲最早的智人之一。"2018 年,扎瓦拉还是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MPI-EVA)的一名博士生,当时她刚开始参与该项目,该项目是由该研究所前所长、巴黎法兰西学院教授让-雅克-胡布林(Jean-Jacque Hublin)牵头的一项重要工作。"拉尼斯洞穴遗址为智人在欧洲高纬度地区的首次扩散提供了证据。事实证明,被认为是尼安德特人制作的石器实际上是早期智人工具包的一部分,"Hublin说。"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以前对这一时期的认识:早在尼安德特人在欧洲西南部消失之前,智人就已经到达了欧洲西北部。拉尼斯城堡下的 Ilsenhöhle 洞穴遗址。图片来源:Tim Schüler, TLDA扎瓦拉对2016年至2022年期间在拉尼斯进行的新的和更深入的发掘以及20世纪30年代早期发掘的人骨碎片进行了遗传分析。由于古人类骨骼中的DNA非常零碎,她采用特殊技术对DNA进行了分离和测序,所有DNA都是线粒体DNA(mtDNA),只从母体遗传。"我们确认这些骨骼片段属于智人。有趣的是,有几个片段共享相同的线粒体DNA序列甚至是来自不同发掘地的片段。这表明这些片段属于同一个人或他们的母系亲属,从而将这些新发现与几十年前的发现联系起来。"骨碎片最初是由另一位第一作者多萝西娅-米洛波塔米塔基(Dorothea Mylopotamitaki)通过分析骨蛋白质(这一领域被称为古蛋白质组学)确定为人类的,多萝西娅-米洛波塔米塔基是法兰西学院(Collège de France)的一名博士生,曾就读于 MPI-EVA。在拉尼斯挖掘 8 米深的 LRJ 层是一项后勤挑战,需要精心制作脚手架来支撑坑道。图片来源:马塞尔-魏斯通过将拉尼斯人的线粒体DNA序列与从欧洲其他旧石器时代遗址的人类遗骸中获得的mtDNA序列进行比较,扎瓦拉构建出了欧洲早期智人的家谱。在 13 个拉尼斯基因片段中,除了一个片段外,其他片段都非常相似,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它们都与在捷克共和国兹拉蒂克恩(Zlatý kůň)洞穴中发现的距今 4.3 万年的女性头骨中的 mtDNA 相似。唯一突出的是与来自意大利的一个个体的组合。"这就提出了一些问题:这是一个单一的人群吗?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扎瓦拉说。"但对于线粒体 DNA 来说,这只是历史的一面。这只是母系的一面。我们需要有核 DNA 才能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扎瓦拉擅长分析长埋骨、骨器和沉积物中的 DNA。她对拉尼斯发掘地各层沉积物的研究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的DNA,但没有发现类人猿的DNA。结合对骨骼碎片的形态学、同位素和蛋白质组分析,这些分析描绘出了当时的环境以及数千年来洞穴中人类和动物的饮食情况。例如,驯鹿、穴熊、毛犀牛和马骨的存在,表明了典型的草原苔原寒冷的气候条件,类似于今天西伯利亚和斯堪的纳维亚北部的条件,以及人类以大型陆生动物为食的饮食习惯。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该洞穴主要被冬眠的穴熊和穴居的鬣狗使用,人类只是偶尔出现。发表在《自然-生态学与进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上的一篇论文指出:"这种较低密度的考古特征与其他林孔-拉尼西亚-杰兹曼诺维期遗址相吻合,最好的解释是,先驱智人的小规模流动群体进行了短期的权宜访问。"对来自拉尼斯的 1000 多块动物骨骼的分析表明,早期智人不仅处理鹿的尸体,还处理包括狼在内的食肉动物的尸体。资料来源:Geoff M.史密斯西班牙拉古纳大学博士后莎拉-佩德扎尼(Sarah Pederzani)说:"这表明,即使是这些早期散布在欧亚大陆的智人群体,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如此严酷的气候条件,直到最近,人们还认为对寒冷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要到几千年后才会出现,因此这是一个令人着迷和惊讶的结果。"她领导了对该遗址的古气候研究。拉尼斯遗址名为伊尔森霍勒(Ilsenhöhle),位于一座城堡的基座上,最初主要是在 1932 年至 1938 年期间发掘的。在这里发现的树叶点最终被归类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最后几年距今约 30 万年到 3 万年之间,或者旧石器时代上期的开始,距今约 5 万年。由于拉尼斯遗址对于了解 LRJ 技术复合体以及欧洲中部与尼安德特人相关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向现代人旧石器时代上期的过渡非常重要,因此 Hublin 和他的团队决定使用现代考古工具重新发掘该遗址。新的发掘工作一直延伸到地表下约 8 米的基岩处,其中包括移除一块可能是从洞顶掉落的岩石,这块岩石阻碍了之前的发掘工作。在这里,Hublin 的团队发现了与 LRJ 技术复合体一致的燧石工具碎片和石英岩薄片。随后对数千枚回收的骨片进行的蛋白质组分析证实,其中四枚骨片来自类人猿。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发掘中发现的骨片中,有 9 片来自类人猿。扎瓦拉的 DNA 分析证实,所有 13 块骨头碎片都来自智人。研究小组还对遗址各层的人类和动物骨骼进行了放射性碳测年,以重建遗址的年代学,重点是表面有人类改造痕迹的骨骼,这将它们的年代与洞穴中的人类存在联系起来。"我们发现,两次发掘采集的智人骨骼的放射性碳年代与新发掘的 LRJ 地层中的改良动物骨骼的放射性碳年代非常一致,这使得人类遗骸与 LRJ 地层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证据表明,早在47500年前,智人就已经零星地占据了该遗址,"另一位第一作者、前马克斯-普朗克研究员、现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博士后研究员海伦-费弗拉斯(Helen Fewlass)说。德国魏玛图林根州历史遗迹和考古保护局的蒂姆-许勒补充说:"拉尼斯伊尔森霍勒的研究结果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阿尔卑斯山以北欧洲年代学和定居史的看法。"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现代人类与尼安德特人杂交增加了其遗传多样性

现代人类与尼安德特人杂交增加了其遗传多样性 大约 6 万年前,现代人类进入欧洲遇到了尼安德特人,通过与尼安德特人杂交而继承了其部分 DNA。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这种杂交和 DNA 继承是双向的,现代人类曾经多次走出非洲,多次与尼安德特人有过杂交,而尼安德特人也因此继承了部分现代人类的 DNA。虽然在最后一次交流中他们被压倒性的现代人类席卷而过,最终灭绝。根据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距今 12 万年的西伯利亚 Altai 地区尼安德特人基因组中发现了现代人类的 DNA,这一时间远早于 6 万前的走出非洲事件。研究人员提出,现代人类在 20 万年前曾走出非洲,与西伯利亚的尼安德特人相遇。研究指出,当时的尼安德特人规模较少,遗传多样性很低,现代人类的 DNA 增加了其遗传多样性。 via Solidot

封面图片

尼安德特人的骨骼中隐藏着已知最古老的人类病毒

尼安德特人的骨骼中隐藏着已知最古老的人类病毒 布里奥内斯和他的同事分析了在俄罗斯 Chagyrskaya 洞穴中发现的两具男性尼安德特人骨骼中的 DNA。他们发现了导致现代人感冒症状的腺病毒、可导致唇疱疹的疱疹病毒以及可导致生殖器疣和癌症的性传播乳头瘤病毒的残留物。它们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病毒,超过了在西伯利亚东北部发现的智人牙齿中发现的距今 3.1 万年的病毒。布里奥内斯说,通过将基因序列与现代病毒进行比较,研究小组排除了病毒来自处理过遗骸的当代人类或以遗骸为食的捕食者的可能性。他说:"综合来看,我们的数据表明,这些病毒可能代表了真正感染尼安德特人的病毒。"一些研究人员推测,病毒可能是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原因之一。研究小组的结果增加了这种可能性的分量,但无法证实。要支持他们提出的具有启发性的有趣假设,就必须证明至少可以在尼安德特人的遗骸中发现这些病毒的基因组,这就是团队目前所做的。一个尼安德特人可能感染三种病毒的事实并不令人惊讶,因为今天的人类在一生中平均要感染大约 10 种不同的病毒。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莎莉-瓦塞夫(Sally Wasef)说,这项研究表明,很有可能进一步发现过去可能影响解剖学上的现代人和我们已经灭绝的人类近亲的疾病。对古病毒的研究仍然是一个需要更多探索的新领域。目前用于鉴定人类远古DNA结果的工具可能不适用于病毒,因为病毒的DNA链默认较短。瓦塞夫介绍说,布里奥内斯的目标是重现古代病毒,这将是一个挑战:"我对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持怀疑态度,因为我们还不完全了解病毒的DNA是如何受损的,以及如何将复原的DNA片段重建为完整的病毒基因组。此外,宿主与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参考资料 bioRxiv DOI: 10.1101/2023.03.16.532919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穿越时空的基因古代DNA揭示了过去人类社会中的唐氏综合症

穿越时空的基因古代DNA揭示了过去人类社会中的唐氏综合症 令他们惊讶的是,亚当-本-罗尔拉赫及其同事发现有六个人的 21 号染色体 DNA 序列异常多,而这只能用 21 号染色体的额外拷贝来解释。其中一个病例来自芬兰的一个教堂墓地,其年代可追溯到 17 至 18 世纪。研究人员发现患有唐氏综合症的个体"CRU001"的遗骸。这具遗骸是在西班牙一处铁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的。图片来源:纳瓦拉政府和 J.L. Larrion 提供的照片。其余五具遗骸的年代则要久远得多:它们被发现于希腊和保加利亚的青铜时代遗址以及西班牙的铁器时代遗址,年代在距今 5000 年至 2500 年之间。在所有这些遗址中,研究人员都获得了大量有关遗骸和墓葬的额外信息。虽然唐氏综合症患者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可以长寿,但在过去却并非如此。事实上,根据骨骼残骸估算的年龄显示,这六个人都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只有一个孩子长到了一岁左右。这五座史前墓葬都位于定居点内,在某些情况下还伴有特殊物品,如彩珠项链、青铜戒指或贝壳。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罗尔拉赫说:"这些墓葬似乎向我们表明,这些人作为古代社会的一部分,受到了关怀和赞赏。"纳瓦拉 Las Eretas 早期铁器时代定居点的重建。图片来源:Iñaki Diéguez/Javier Armendáriz, 纳瓦拉埃雷塔斯博物馆虽然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寻找唐氏综合症的病例,但研究人员也发现了一个患有不同病症的个体。在大约 10000 份检测过的 DNA 样本中,有一个人的 18 号染色体上的古老 DNA 序列的比例出乎意料地高,这表明她携带了该染色体的三个拷贝。据了解,18 号染色体的三个拷贝会导致爱德华兹综合症,这种病症会带来比唐氏综合症更严重的健康问题。爱德华氏综合症的发病率不到每 3000 名新生儿中就有一例,其发生率也比唐氏综合症低得多。这一发现也是在西班牙铁器时代的一个遗址中发现的,这给研究人员留下了一个待解之谜。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考古学家罗伯托-里施(Roberto Risch)说:"目前,我们还无法说明为什么我们会在这些遗址中发现如此多的案例,"他研究的是室内殡葬仪式,"但我们知道,他们属于那些死后有幸被埋葬在房屋内的少数儿童。这已经暗示了他们被视为特殊的婴儿"。1989 年发掘活动期间纳瓦拉 Alto de la Cruz 早期铁器时代定居点鸟瞰图。资料来源:纳瓦拉政府文化遗产服务处随着古人 DNA 样本数量的不断增加,作者计划今后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负责序列分析协调的凯-普吕费尔说:"我们想了解的是,古代社会是如何对待那些可能需要帮助或与众不同的个体的。"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新研究揭示尼安德特人曾有组织地集体捕猎与食用巨象

新研究揭示尼安德特人曾有组织地集体捕猎与食用巨象 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研究人员仔细检查了几十年前在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的格罗贝恩和图林根的陶巴赫发现的距今约 12.5 万年的大象骨骼。他们能够辨认出尼安德特人使用的石制工具留下的切割痕迹,这些痕迹表明这些动物在被大量屠宰之前一定是被猎杀的。在格罗贝恩发现的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antiquus)的盆骨。资料来源:LEIZA Lutz Kindler两年前,同一个研究小组在分析位于萨克森-安哈尔特州一个旧褐煤矿区的 Neumark-Nord 遗址发现的骨骼时,首次发现了尼安德特人积极捕猎古菱齿象(更新世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的证据。这项研究发表在 2023 年初的《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格罗伯恩和陶巴赫遗址骨骼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尼安德特人猎杀这些大象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一定是一种更有规律的活动,"JGU 史前和史前考古学教授、新维德考古研究中心和人类行为进化博物馆(MONREPOS)主任 Sabine Gaudzinski-Windheuser 强调说。高津斯基-温德豪泽广泛参与了格罗贝恩和陶巴赫遗骨的调查,以及之前对新马克-北部遗址遗骨的研究。尼安德特人在格罗伯恩出土的古猿盆骨上留下的约 5 毫米长的切口。资料来源:LEIZA Lutz Kindler距今80万至10万年前,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antiquus)在欧洲和西亚的土地上漫步。这种欧洲直齿象肩高达 4 米,体重达 13 吨,是当时最大的陆生动物,比今天的非洲象和亚洲象大得多,甚至比已经灭绝的长毛猛犸象还要大。高津斯基-温德休斯解释说:"我们估计,一头成年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antiquus )提供的肉和脂肪至少可以满足2500名成年尼安德特人每天的卡路里摄入量。"高津斯基-温德休斯解释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数字,因为它为我们了解尼安德特人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Lutz Kindler 博士记录在陶巴赫发现的古菱齿象牙齿碎片。图片来源:Wil Roebroeks,莱顿大学例如,迄今为止,研究一般认为尼安德特人聚集在不超过 20 人的群体中。然而,现在获得的与有计划地利用古菱齿象有关的信息表明,尼安德特人肯定至少暂时聚集在较大的群体中,或者掌握了保存和储存大量食物的技术,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后续项目中,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了解尼安德特人是如何猎杀这些体型巨大的大象的,以及他们的狩猎活动对这些大象和其他猎物以及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泥河湾盆地110万年前古人类石器技术研究获新进展

泥河湾盆地110万年前古人类石器技术研究获新进展 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揭示,110 多万年前,东亚地区居住着具有相当于模式 2 技术的先进工具制造技能的类人猿,这对该地区以前的时间线和对早期技术发展的看法提出了挑战。这一发现凸显了复杂的技术和规划,建议重新评估早期人类文化和整个欧亚大陆的联系。(A-E)细长的薄片被故意打碎,用作修饰尖头工具的坯料。(G-I)单面修饰点。(J-M)钻孔器。资料来源:IVPP泥河湾盆地位于黄土高原东北部、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东部的岑家湾台地发现大量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岑家湾遗址位于该台地古人类活动的密集区,古地磁年代距今约110万年。遗址于1984年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谢飞发现,上世纪谢飞主持4次发掘,2019年裴树文等对遗址进行补充发掘,共出土2000余件石制品和丰富的动物化石,是泥河湾盆地出土遗物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之一。除了石核、石片和修理工具等石制品外,还出土了152个石器拼合组,拼合率高达30%,是世界上拼合率最高的早更新世遗址之一,为揭示古人类技术与行为特征提供了重要材料。准备好的核心技术(A 和 B)和 CJW 预定产品(C 和 D)的运行方案。资料来源:IVPP通过对岑家湾拼合组的石器技术分析和高精度3D扫描,研究团队系统重建了遗址古人类的剥片技术和工具修理策略。结果表明,岑家湾遗址存在“准备石核技术”(Prepared core technology),其表现形式为生产具有一定标准的最终产品。为生产背面相对平坦的薄石片,岑家湾遗址古人类已有能力进行一系列的准备步骤,包括对原料的选择、石核台面和剥片面的预制等。在工具修理技术方面,古人类对薄石片进行有意截断,然后利用其中的一半进一步制作成修尖工具。除了拼合组所展现出来的进步的石器技术,研究团队还在遗址中发现了准备石核技术各个剥片阶段的产品,在修理工具中也发现了具有相似修理模式的尖状器和钻器等单个修理工具,为证实岑家湾遗址存在准备石核技术和工具修理模型提供了更加坚实的证据,有力地支持了岑家湾古人类层级化、标准化和模式化的石器技术。同时,石器技术特征所展现出来的古人类原料管理能力、长序列剥片能力等,均表明岑家湾遗址古人类已经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CJW 站点和 CJW 剖面的岩性以及相应的磁极性时间尺度。资料来源:IVPP岑家湾遗址是欧亚大陆最早具有准备石核技术的遗址,表明具有与阿舍利技术相似技术能力的古人类在110万年前就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并发展出了一套与旧大陆西部不同的生存策略和与之适应的技术表现形式。新结果对中国北方早期广泛存在的小尺寸石制品的研究理念,旧石器时代早期技术的演化与革新,以及东亚地区阿舍利技术的起源与扩散问题等将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该技术在泥河湾盆地的发现也对目前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关技术的争论提供了新的思考。上述研究表明,作为非洲之外研究人类演化与技术发展的关键区域,泥河湾盆地在构建东亚百万年人类演化和行为发展模式研究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对盆地内古人类信息的系统研究和丰富“东方人类的故乡”科学与文化内涵,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这一宏伟画卷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4.7万年前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疯狂杂交 科学家却发现Y染色体有点不对

4.7万年前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疯狂杂交 科学家却发现Y染色体有点不对 只有一条染色体除外,那就是Y染色体,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体在现代智人中完全找不到。那么,有趣的问题是,尼安德特人的 Y 染色体到底怎么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大约76.5万至5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和现代智人祖先在非洲各奔东西。当时,尼安德特人迁徙到欧洲,而现代智人的祖先则留在了原地。在13万到11万年前,现代智人的祖先第一次走出非洲,但这次迁徙以失败告终,并最终在近东地区逐渐消失。直到5 万至4万年前,现代智人再次迁徙到欧洲和亚洲。现代智人的重大转变被认为发生在7万年前前后变得有别于其它人属物种,所以这次迁徙直接让尼安德特人消失在了历史舞台。得益于保存完好的欧洲和亚洲尼安德特人骨骼和牙齿的DNA,科学家已经恢复了完整的男性和女性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副本。不出所料,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与我们非常相似,他们同样包含约20000多个基因,捆绑在23条染色体上。另一方面,他们也有22对常染色体两个副本分别来自父母,还有一对性染色体,女性拥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则拥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科学家有许多方法在智人的基因组中寻标记到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片段,所以我们现在知道,除起源于非洲的人类谱系外,现在所有人的体内都包含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其中,欧洲起源的人类谱系的基因组中包含了2%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系列,而亚洲和印度的谱系比例还会更高一点。不过,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似乎正在被我们逐渐剔除,因为已知一些古代智人基因组中含有的尼安德特人 DNA 序列更多,有些达到6%左右。也正因为我们知道什么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所以我们知道哪些特征是尼安德特人带给我们的。其中包括红头发等外表特征,还有关节炎、狼疮等疾病都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有关,当然他们的基因也带给了我们对许多疾病的抵抗力。但是,所有这些基因都与Y染色体无关,目前没有发现现代智人携带尼安德特人Y染色体的任何部分。Y染色体很难测序,因为它含有大量重复的“垃圾DNA”,因此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体基因组仅进行了部分测序。科学家在已测序的尼安德特人Y染色体上发现了现代智人Y 染色体中几种相同基因的样本,但没有在现代智人的Y染色体上发现尼安德特人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人类中,一个名为SRY的Y染色体基因启动了男性的发育,SRY基因在所有猿类中都发挥着这一作用,或许也包括尼安德特人,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尼安德特人的SRY基因。尼安德特人的 Y 染色体怎么了?其实,有许多原因都会导致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体在今天不出现在现代智人身体中。有人认为,尼安德特人的Y 染色体从未出现在跨物种杂交中,因为只有现代智人的男性爱上(或者其它暴力手段)尼安德特女性,而没有尼安德特人男性爱上现代智人女性。不过,这个想法很难与现代人类中没有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的痕迹(仅限于女性系)的发现相协调。也有人认为,由于尼安德特人种群数量非常少,所以拥有有害基因积累的可能性非常高,所以尼安德特人的 Y 染色体在工作方面不如其竞争对手智人那么出色。由于那些带有特别有用的基因的 Y 染色体(比如产生更多、更好或更快的精子)会迅速取代群体中的其他 Y 染色体,所以随着时间推移,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体基因组在现代智人中完全消失。另外,考虑到人类的 Y 染色体总体上正在退化,所以也可能尼安德特人的 Y 染色体中 SRY 基因已经丢失,他们靠其它方式决定性别,所以他们的Y染色体远没有现代智人的有用,也就逐渐就消失了。还有一种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体无法与现代人类其他染色体上的基因一起工作,导致带有Y染色体的混血不育。狮虎兽在物种杂交中,如果有一方不育、罕见或不健康,那么它基本都是具有不同性染色体的那一方。这个被称为霍尔登法则,比如在哺乳动物中,雄性拥有XY染色体,那么雄性杂交后代不健康或不育的比例就更高;而在鸟类中,雄性有ZZ染色体,雌性有ZW染色体,所以它们是雌性杂交后代不健康或不育的比例就更高。霍尔登法则的具体原因还不是很明确,但是它确实普遍影响生物,例如你可能知道狮子和老虎杂交的狮虎兽,它们雌性有生育能力,但雄性都不育,就是这种情况。携带尼安德特人Y染色体的混血不生儿子或者根本就不生孩子,那么Y染色体自然就会消失了。尼安德特人到底如何灭绝的?你会发现,无论出于哪种原因,碰到现代智人并与之杂交后,尼安德特人自己的繁育肯定出了巨大的问题。他们要么因为可生育人口减少了被现代智人占有,要么因为混血不育或者有害基因的存在被淘汰,总之碰到现代智人之后,他们种群肯定是萎缩了,这对于本身就人丁凋落的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每个人都想知道尼安德特人是如何灭绝的,其实现在有一个认可度较高的原因,那就是他们真的生育出现了问题。尼安德特人和现代智人在欧洲共同生活了4000-10000年,2019年一项研究指出,这个重叠的时间要远长于现代智人通过战争或流行病等方式灭绝尼安德特人所需的时间。这项研究还指出,只要生育率略有下降,那么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积累就会成为他们最终走向灭绝的重要因素。其实,不仅现代智人通过这种“基因污染”的方式让尼安德特人最终灭亡,现在许多强势的入侵物种也都是这么做的。我们知道入侵物种通常会和本土相同生态位上的物种存在资源的竞争,这通常被认为是本土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其实,对于许多物种来说,基因污染也是相当关键,甚至可能就是摧毁一个物种的最后一根稻草。报道原文: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