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会有人能忍受两年甚至更长的孤独吗?

真的会有人能忍受两年甚至更长的孤独吗? 田凯的回答 真正的孤独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是一种内心体验。我们无法从外在看一个人是否真正的孤独。我们看一个人形单影只时感觉可怜,可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真正的那个看似孤独的人可能沉浸在数学的海洋或者畅想的宇宙中。 一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活跃程度决定是否真正孤独。 所以,有人看似在繁华闹市,与他人亲密有加,但若是心中冷漠,不具有活力,他是孤独的;有人在深山空谷,他与世隔离,但和自然万物有链接亲切感,同时内心有观想技巧,他时刻可以保持和世界的链接,则他是丰盛的,一点都不孤独。 孤独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自己。 不管外在寻找多少理由支撑自己、合理化自己的孤单,内心明白自己是怎样的。 一个人若是长时期不和他人交流,若是能自给自足,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则对个人影响不会太大,但这可能是一个幻想。在关系的世界中,形单影只总会引发他人的非议、也会感觉到自己的不足,这是因为对比。这种对比,最影响人的是因此带来的自我否定和质疑。 一个人孤单总是有更深层的议题。 或者是难以和他人建立关系,说话总是伤人,也总会被反噬,时间久了就采取“回避式自我保护”;或者是内心卑怯,总是在关系中自我消耗,感觉不到被确认和滋养;或者是早年有关系阴影,体验到的关系是控制、覆盖或者错位的。 更多人无法清晰确认自己的关系议题,但会感受到模糊的糟糕感觉,他们也会远离人群。 孤独本身不是问题,孤独背后的问题才是真正要面对的。如果仅仅为了自己的舒适感,可能一再回避,引发更多的关系难题。如果明晰自己的需要和目标,一段时期的孤独可能带来更好的成长。我们总是夸大的认为自己明白自己,但其实真的不明白。 我们的自我认知总是被阻断在自我需要的墙壁之外。 一个人若是不能从关系中获得力量和情感,总是回避关系,可能算不上“症状”,也不需要“治疗”,但这种状态会持续且深远的影响个人生活品质,我的建议是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这恰好是心理咨询师最擅长的工作领域。 和咨询师建立关系可以归零,从新确立关系标准,并在领悟、启发式的关系中获得确认感,这是重塑关系模式的桥梁,也是新的关系开始。 一个人心中有创伤,总是会在言语中散发创伤的味道,让他人不适,说话做事也总是无意识满足个人创伤或者创伤的代偿需要,先疗愈自己,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进入新的关系的开始。几乎每个出现心理议题的孩子,都曾有童言无忌、欢快说话的童年,有被打压要求的少年,最终从说话的喜悦到感觉到说话的无聊、畏惧和思虑重重。 2024.7.2 随笔 作者田凯,田凯个人简介,全职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督导师,心理咨询工作十五年,咨询个案13000+,在知乎分享工作经验,关注我的知友可申请观看我最新直播了解心理咨询师最新行业信息,直播不对外公开。 最近一期直播如下: 田凯:田凯直播 |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流派 之前直播可私信申请看回放: 田凯:田凯 | 我的心理咨询师工作经验直播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田凯)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心理咨询师可以在咨询中哭泣吗?

心理咨询师可以在咨询中哭泣吗? 田凯的回答 心理咨询师可以在咨询中哭泣。 但需要留意,哭泣时不能陷入自己的悲伤情绪中忽略访客,要给访客留出心理空间。咨询师在听到某些悲伤情景时,会产生两类反应,一种是自己的基本情绪,这是做为人的自然反应;还有一类是被激活的移情反应,这是需要面对的议题。 自己常常很难区分这两者区别。 咨询师的哭泣应尽量节制,不干扰访客的表达。尽量让访客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被咨询师吸引。访客可能会对咨询师的表达有反应,比如对哭泣的咨询师,访客可能感觉到不好意思或者是感觉到歉意,这是需要工作的。 背后可能蕴含情感的过度压抑。 咨询师要处理很多矛盾的信息。这对咨询师的自体感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在听到悲愤的信息时,咨询师不仅仅要感受这些信息带给访客的体验,同时还要消化过滤这些信息,从中发现这些信息的意义、对访客的潜在价值、并酌情在何时反馈。 咨询师并不适合“原封不动的直接表达情绪”,即使和访客同频在深水中,也需要有稳定的自体站在岸上,这对咨询进展很重要。 有很多方式可以更好的代替哭泣,但无论是哪一种,还是要看是否适合咨询师本人。在很多咨询情景下,没有什么比内外一致的真诚更让人感觉到温暖和力量。比起出声哭泣,咨询师亦可以通过沉默、叹息、眼中饱含泪水、眼眶红了更节制的方式替代直接。 一方面感受到悲伤的情景,一方面要考量访客的最大利益。 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对自己成长会是巨大且“革命性的”,随着工作进展,咨询师常常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这会引发改变的动力。而这些改变往往是趋向完整圆满人格的。我们总是为过去所影响,当下的一切念想又直接影响未来。 咨询中一个重要的启发是,当我们在咨询中触及自己的议题时,内省过去,就会修通过往,从而“斩断”国往对现在的一些不利影响,从而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高品质生活。 咨询师如发现自己经常哭泣,则可能是自己的悲伤被唤醒,投射到当下。对自己过往辛酸和创伤压制隔离时,可能会在看影视作品、读书、看到生活某个情景被激活,产生剧烈的悲伤情绪。也可能在梦境中出现一些情绪反应。 此时,可以尝试和这个悲伤多呆一会儿,看看这个悲伤在告诉自己什么。 情绪和情绪变化是个人成长最好的老师。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总是在获得更多知识、技能后,变得“不是人”,经历若干成长后,再“重新做个人”,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越来越整合与趋向内外一致。这经历了对自己过往缺陷的转化、激活来自内心的勇气、坦然面对外界的挑战与压力。 诸多过程后,成为更高人格水平的人。 2024.6.20 随笔 作者田凯,田凯个人简介,全职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督导师,心理咨询工作十五年,咨询个案13000+,在知乎分享心理咨询工作经验,关注我的知友可申请观看我最新直播了解最新行业信息。最近一期直播如下: 田凯:田凯直播 |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流派 之前的直播可以私信预约申请看回放: 田凯:田凯 | 我的心理咨询师工作经验直播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田凯)

封面图片

结婚后离不了怎么办,继续过吗?

结婚后离不了怎么办,继续过吗? 心理咨询师贾睿的回答 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专业帮助试试看。 如果你丈夫愿意,你们可以进行夫妻治疗。如果他觉得夫妻之间没啥问题,那么我们建议谁痛苦谁先接受咨询,先获得幸福感。你自己单独来,也是可以的。 公众号:影心理 微信:verynew0807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心理咨询师贾睿)

封面图片

人觉悟之后,还会有爱情吗?

人觉悟之后,还会有爱情吗? 田凯的回答 有的。 我太太会一个人说悄悄话,不过她的悄悄话声音颇大,经常被我听到,有一次她无意间悄然念叨:智者不入爱河。我听到后心里颇为紧张,想她是不是对我不满意,亦或者是她遇到很多犹疑的难题。后来,她又说:遇你难做智者。 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智者不入爱河, 愚者自甘堕落。 遇你难做智者, 甘愿沦为愚者。 “智者不入爱河”出自于鲍勃·迪伦,意思是:太理智的爱情就不是爱情了。原句是:A wise man does not fall in love,but a fool is trapped by his feelings. 这个解释更符合心理规律。爱情是一种身心投入的情感活动,大部分与理智无关。所以,一个人遇到另一半时理智大致是这样的:这个女孩/男孩能给我带来什么?她值不值得我投入?这个人的经济实力行不行? 这大约是与爱情无关的。 当一个人遇见另一个人时,他心里响起一个声音,就是她了!好喜欢她,好冲动,好没原则,忘记了时间和过去,忘记了身处何方,那是难以言说的喜悦,这就是爱情了。 瞬间灵魂被照亮的感觉,超越了生活的艰难,心中充满无限希望。 这是爱情的感觉。 很多人对智者、智慧是有误解的,事实上,智慧在心理学上是有定义的,这个朴实简单的定义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是冷漠和情感隔离、也不是超然物外的玄虚,更不是某些人才有的,而是人人大众在某些时刻都体验到的一种心灵状态。 所以,一个智慧的人,反而更能获得爱情。 因为他具足良好的学习能力,能鉴别;具足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容易受人喜爱。 我一直认为,慧心的出现是情感和身体感受参与其中的,单纯的逻辑是受限制的。在人本疗法以及心理动力学的精细化教学中,我无数次帮助我的学员从一个无关的话题,到领悟,都有情感和身体感受的参与。在意识与内心若隐若现的交织中,在思维之外,智慧常常发生。 我经常公开教学演示这个过程,已经非常熟练。 传统文化学习有一个困难是,哲学立意太高,和生活多有远离,多晦涩。很多知识具有语言学的美感,但理解和体悟常常看学习者本人。比如关于智慧的言语就很难理解:智,法用也;慧,明道也。天下智者莫出法用,天下慧根尽在道中。智者明法,慧者通道。道生法,慧生智。慧足千百智,道足万法生。智慧,道法也。智慧说 我认为一个人得道,悟道是对万事万物的理解透彻,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和规律的彻见。它是来自对自我心性的清晰、对生活经验的累积。 它和爱情根本不矛盾。 一个人追求觉悟也好、追求成长也罢,最终是更有活力和心力投入社会生活中,如果脱离了社会适应和个人发展原则,很可能是某种逃避和代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固然有无欲无求安于当下的静美,但更多是士人社交之法;诸葛孔明躬耕于南阳,看似隐居,实则在圈子里很有名气才得以被望族举荐。 人觉悟(心灵成长到某个阶段)会更像是平常人,更脚踏实地,看上去更平凡。他会更好的去适应社会生活,更好的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做出成绩。因为有笃定心境的支撑,也更容易成功。但他可能不在意这些成功,将生命过程做为一种体验。同样,他也会积极投身于爱情中,不畏惧失败,不苛刻于获得,在红尘之中,经历生命的丰富和悲欣。 祝知友们在生活中不断觉悟、遇见属于自己的爱情! 2024.6.27 随笔 作者田凯,田凯个人简介,全职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督导师,心理咨询工作十五年,咨询个案13000+,在知乎分享心理咨询工作经验,关注我的知友可申请观看我最新直播了解最新行业信息。最近一期直播如下: 田凯:田凯直播 |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流派 之前的直播可以私信预约申请看回放: 田凯:田凯 | 我的心理咨询师工作经验直播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田凯)

封面图片

如何看待孤独?如何在孤独中自处?

如何看待孤独?如何在孤独中自处? 郭全志的回答 孤独是人生的一种普遍体验,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会感到孤独。正确看待孤独,学会在孤独中自处,是个人成长和心理成熟的重要方面。 如何看待孤独: 1. 接受孤独的普遍性:孤独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接受孤独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2. 理解孤独的积极作用:孤独可以成为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在孤独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发展个人兴趣和爱好。 3. 区分孤独和孤立:孤独是一种主观感受,而孤立是社交联系的缺乏。即使在人群中,人们也感到孤独;同样,一个人独处时,也不一定会感到孤独。 4. 培养内心力量:孤独可以促使我们培养内心的力量,学会独立和自给自足。 如何在孤独中自处: 1. 自我反思:利用孤独的时光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生活目标、价值观和人生意义。 2. 培养兴趣和爱好:通过培养兴趣和爱好,可以在孤独中找到乐趣和满足感。 3. 学习和成长:利用孤独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比如阅读、在线课程等。 4. 社交活动:虽然孤独是一种个人感受,但适度的社交活动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联系,减少孤独感。 5. 心理健康维护:如果孤独感影响到了心理健康,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支持。 6. 积极生活态度: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孤独,并从中获得成长。 孤独并不总是负面的,它也可以是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通过正确的方式看待孤独并在孤独中自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发展个人潜能,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郭全志®: 全语志言®写作武器库/全言志语®金句文案馆/山野草海®东鳞西爪集 点赞收藏加关注,助你写作不迷路。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郭全志)

封面图片

编辑推荐:从业10余年、超7000小时咨询时长、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高级组毕业、日本东京映心堂心理创始人、资深心理咨询师

编辑推荐: 从业10余年、超7000小时咨询时长、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高级组毕业、日本东京映心堂心理创始人、资深心理咨询师 教你应对创伤、情绪与身体感受,走出抑郁,收获释然与希望 内容介绍: 是我的错,我本该做得更好; 我糟糕至极,连自己都看不下去;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身体感到压抑、麻木和阻塞…… 我抑郁了吗? 本书作为一本资深心理咨询师撰写的实用抑郁者自救指南,以专业的心理学视角、生动的案例和简明的分析,探讨了现代人(自己或周围的亲戚朋友)可能产生的抑郁思维习惯、情绪感受及抑郁的身体表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抑郁者和抑郁问题的成因、特点及可行的解决方法。在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抑郁的心理学原理、缓解方法的同时,也帮助读者减少对抑郁固有的成见和担忧,增进对抑郁问题的了解;帮助读者做好心理调节,自救或助人,走出抑郁,收获更好的人生;同时启迪读者对生命、生活环境做更深入的思考。 作者介绍: 于玲娜,浙江大学心理系学士、硕士,心理咨询师,东京映心堂心理咨询室负责人,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高级组毕业,从业时间7年半,咨询及团体咨询经验5000+小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写作者,小剧场工作者。译有《母爱的羁绊》《荣格自传》。擅长领域:抑郁、强迫、焦虑、恐惧、疑病等神经症,躯体化问题,女性个人成长,轻度人格问题,创伤陪伴,咨询师自我体验。 #科普 #医学 #抑郁症 #心理学 #咨询

封面图片

【豆瓣7.9 心理】《创伤遗传:心理咨询师和她的11位来访者》这本书诞生在咨询室的沙发上,形成于作者和11位来访者之间的亲密对话

【豆瓣7.9 心理】《创伤遗传:心理咨询师和她的11位来访者》这本书诞生在咨询室的沙发上,形成于作者和11位来访者之间的亲密对话。书中讲述的这些真实故事,都是关于被埋藏起来的创伤,其中有来访者的自述,也有咨询师个人的经历。在咨询室里,作者以咨询师的身份探索那些意识之外被忽略的记忆。我们自己的童年、父母的痛苦、祖父母的创伤,那些被拒绝谈论的经历,那些在大脑中被归类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不重要事件,总是会以某种方式返回我们的生活,困扰我们。在这些故事中,作者以精神分析师的视角,描述了遗传创伤的多张面孔。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