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将投10亿美元在土耳其建厂,摩根大通上调比亚迪股价至440元、销量预估至400万辆,如何解读?

比亚迪将投10亿美元在土耳其建厂,摩根大通上调比亚迪股价至440元、销量预估至400万辆,如何解读? 罗叶的回答 土耳其人翻脸如翻书! 还是得防备。不过前一段抢在欧盟之前加征40%关税,明眼人都知道他想干什么? 羡慕匈牙利!逼迫中国车企土耳其建厂。 欧盟晚了一步,意思其实也是同样,里面跳得最高的是法国和西班牙。 比亚迪10亿美元建厂,40%关税立即取消。 比亚迪在欧洲问题不大,要注意的是注意核心技术得抓在自己手里。 欧洲和美国不同,还是有合作基础的。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容易没朋友! 一起发财,堵住美日韩,思路就对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罗叶)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比亚迪土耳其建厂成功签约:投资10亿美元 年产超15万辆

比亚迪土耳其建厂成功签约:投资10亿美元 年产超15万辆 根据土耳其工业和技术部周一的电邮声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与土耳其工业和技术部长Mehmet FatihKacir签署了上述协议。而比亚迪在土耳其当地建厂,对于双方来说可以算作一次双赢。报道称,土耳其虽然不是欧盟成员国,但根据1995年成立的“关税同盟”,土耳其制造的汽车享有进入欧盟的优惠待遇。比亚迪当前被欧盟额外加征了17.4%的关税,叠加此前10%的基础进口关税,比亚迪出口欧盟的关税高达27.4%,而比亚迪选择从土耳其出口欧盟的话,关税税率将会明显降低。此外,或许是吸引更多的中国车企前往土耳其建厂,7月5日时,土耳其宣布,将取消一个月前宣布的对来自中国的所有车辆加征40%关税的计划,理由是其努力鼓励投资。目前,中国品牌越来越受土耳其人欢迎,已有十个中国汽车品牌正在进入土耳其市场,可以预计的是,比亚迪之后,还会有更多国产车企选择在土耳其建厂。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欧盟祭出关税大棒 但高盛认为挡不住比亚迪们

欧盟祭出关税大棒 但高盛认为挡不住比亚迪们 图源:上汽MG名爵汽车官方微博但来自高盛等第三方机构的研究则认为,包括上汽、比亚迪在内受到影响的中国车企,无需对这次加征的关税太过担心。“如果比亚迪和上汽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调整价格,(欧盟关税)带来的潜在影响完全在可控范围内”。这是欧盟计划从7月4日开始,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8.1%的临时关税后,高盛在6月13日发布的一份研报中的主要观点。在高盛看来,类似于比亚迪这样的车企,在成本、本地化供应链、垂直整合和规模效应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让包括欧洲制造商在内的竞争对手很难复制。高盛称,如果比亚迪或者上汽等中国车企调高在欧洲市场的售价,或在欧洲进行本地化生产,就能继续获得比较优势,在欧洲卖车赚钱。美国咨询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也认为,低于50%的关税意义不大。“中国汽车制造商可以承受一些利润下滑,或者选择把(关税)成本转嫁给客户”。换句话说,这些机构不认为这次欧盟祭出的关税大棒,能够真正阻挡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扩张业务。尽管对于欧洲汽车制造商来说,它们很早就知道中国车企很危险。光伏是欧洲汽车的前车之鉴“中国汽车正对欧洲汽车工业构成威胁”。在2023 CES上发表演讲的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Carlos Tavares)说,欧洲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了,而这刚好为拥有成本优势的中国车企提供了机会。这位CEO表示,欧洲车企面临的现实是,无法在价格方面和中国车企匹敌。Carlos Tavares他认为,如果欧洲车企维持现状,那么消费者毫无疑问将会选择中国汽车。在他看来,造车中国电动车成本比欧洲低40%的罪魁祸首,就是后者的排放政策。唐唯实暗示,如果欧洲的政策制定者对此无所适从,(欧洲汽车市场)将会面临一场可怕的战斗(Serious War),而欧洲在光伏产业的败退就是前车之鉴。这让他成为呼吁欧洲汽车工业对中国汽车进行抵制的代表人物之一。与他的观点类似,雷诺CEO卢卡·德·梅奥(Luca de Meo)也认为,欧洲的产业战略已完全失效。Luca de Meo唐唯实则给出了两条“明路”要么保持市场开放,然后与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开战,并在战斗中一败涂地;要么通过欧洲的“再工业化”降低成本,以抵消中国车企的成本优势。另外他还提到了贸易政策的重要性。从欧盟这次对中国电动车征收关税来看,唐唯实的大声疾呼显然奏效了。尤其是当比亚迪在4月份宣布了其在欧洲的拓展计划后,布鲁塞尔认为自己的汽车产业可能会被中国的廉价电动车削弱。根据该计划,比亚迪准备在明年落地欧洲的“海鸥”电动车,售价将低于2万欧元,且配置手机无线充电等新潮功能。这引发了欧洲汽车工业的恐慌。唐唯实在谈到比亚迪“海鸥”时表示,不打算让中国竞争者控制这个价位(2万欧元)的市场。但出人意料的是,他表示不赞成对中国车企发起“关税战”。“那是一个‘陷阱’”,唐唯实说,而且不会让欧洲汽车制造商在应对中国廉价电动车的挑战时占到便宜。或许是不想背负贸易保护主义者的骂名,但他的态度变化之快的确让外界惊讶。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唐唯实也和高盛、荣鼎集团一样,意识到关税大战并不能保护欧洲业已落后的汽车产业。与其如此,还不如主动“融入”中国电动车创新体系,以换取继续留在这场竞争游戏中。联手中国车企才能续命唐唯实抛出的方案,就是联手一家中国车企,以获取低成本制造能力。现在这个计划显然取得了不俗的进展。2023年10月,唐唯实带领的Stellanis集团和零跑汽车达成合作。在这桩交易中,Stellanis集团投资15亿欧元,以换取零跑汽车20%股权,并在后者的董事会中获得2个席位。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双方还将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并由Stellanis集团持股51%,零跑持股49%。这个合资公司独家拥有向中国之外的全球市场出口、销售,以及在当地制造零跑汽车的权利。唐唯实说,中国车企是唯一能走到油电同价的竞争对手。所以要想提升电动车的盈利能力,Stellanis集团必须寻求和中国车企合作。和唐唯实采取同样策略的还有大众汽车。高盛在研报中也提到,大众汽车将采用中国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的相关架构,来推出电动车阵容。但高盛也提醒,大众和小鹏合作的车型,2026年才上市,“那时中国电动车企业很可能已经又把目标往前推进了”。这也跟此前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2024中国重庆汽车论坛上提到的研发节奏相印证。王传福在那场演讲中表示,得益于比亚迪在产业链领域的垂直整合特点,“别人开发产品可能需要5年,我们只需要2年,甚至1年”。“领先3年值多少钱?”他表示,3年可以让一个企业腾飞,也可以让一个企业倒下。高盛认为,这是比亚迪最难被复制的优势之一。鉴于比亚迪已经建立的规模优势,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汽车制造商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缩小差距。一些欧洲国家也已经行动起来,向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中国车企抛出橄榄枝。从目前的情况看,比亚迪乘用车工厂已经基本落地匈牙利。奇瑞则选择了西班牙。根据奇瑞汽车副总裁兼欧洲业务总裁张建的说法,中国最大的汽车出口商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在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工厂开始生产电动汽车。本地化生产应对关税“在欧洲推进本地化生产既有利于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这是高盛在研报中,为比亚迪、上汽等受到关税影响的企业,给出的出路之一。高盛还专门比较了比亚迪可能采取的措施的优劣。如果比亚迪无视欧盟的关税(额外17.4%),并自己承受多出的关税成本(即不提升车辆的销售价格),可能会对净利润产生大约2%-6%的负面影响。但如果比亚迪通过在匈牙利的工厂生产并销售汽车,那么就有相当大的机会实现2-3万元人民币的单车利润。从目前的规划来看,比亚迪正在打算这么做。在不久前《金融时报》举办的“汽车的未来”峰会上,比亚迪欧洲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舒酉星表示,全球最大新能源车企正计划在欧洲投资数十亿欧元,以建设工厂,并完善销售网络。他称,比亚迪的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动车制造商。这被视为比亚迪对欧洲市场野心的“最大胆”表述。有数据显示,2023年特斯拉成为欧洲销量第一的车企,卖出了大约36.5万台电动车。与之相对应的是,比亚迪同期则是大约1.6万台。但是考虑到过去几年在国内市场火箭般的销量蹿升速度(2023年销量是2020年的7倍多),在欧洲市场复制这一过程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也有欧洲车企高管对此不屑一顾。标致(Peugeot)公司CEO琳达・杰克逊(Linda Jackson)认为,日本人和韩国人也曾高调宣布进入欧洲市场,现在则是中国人。Linda Jackson“这是一个挑战。”她称,“我会因为中国人而夜不能寐吗?不会。但我会自满吗?也不会。”但现实却是,欧盟针对中国电动车出台的关税,保护的正是标致、雷诺、大众等生产不出2万欧元小车的欧洲车企。更不利的一点还在于,高盛、荣鼎集团等第三方机构也不认为关税能挡住中国电动车。积极的一面在于,尽管上汽、吉利都发布了声明回应欧盟的关税大棒,但基本也都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奇瑞就表示将坚定推进在欧洲的市场拓展计划。而欧盟并没有直接适用极限税率,也保留了后期妥协的可能性。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路透社:较低的临时关税不会阻止中国电动车企进军欧盟

路透社:较低的临时关税不会阻止中国电动车企进军欧盟 美国咨询机构荣鼎集团称,在税率低于50%左右的情况下,向欧盟出口产品对许多汽车制造商来说仍将具有商业吸引力。他们要么将成本转嫁给客户,要么自己承担成本导致利润率下滑。但是,对于比亚迪来说,这一负担仅略高于欧盟现有的10%关税。根据欧盟公布的临时关税规定,比亚迪将被额外征收17.4%的关税。即使是上汽集团等公司因为没有配合调查而被欧盟额外征收了高达38.1%的关税,他们也可能有变通的办法。变通方案一些财大气粗的公司将在欧盟内部投资制造业。比亚迪和奇瑞汽车已经分别确认了在匈牙利和西班牙的建厂计划。欧洲国家正在竞相吸引更多中国汽车制造商跟随比亚迪、奇瑞汽车的步伐,发展欧洲当地的供应链并创造就业机会。一家电动汽车工厂通常需要年销量达到10万辆左右才值得冒险。但是,一种被称为“拆装制造”的折中方案(knock-down manufacturing)可能会吸引中国车企。在这种方案中,电池等关键部件可以进口,只需在当地组装。许多公司从中国向欧盟出口电动汽车而且,中国汽车制造商还可以在欧盟以外找到可承受的生产基地。欧盟附近的摩洛哥、土耳其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国轩高科等中国电池制造商正在摩洛哥建立工厂。此外,中国还可以利用韩国等更遥远的中转枢纽,这些枢纽允许制造商利用与欧盟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例如,吉利支持的极星已经同意在雷诺位于韩国的现有工厂生产汽车。极星CEO托马斯·英格拉斯(Thomas Ingenlath)表示,该公司甚至可以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新工厂出口汽车到欧洲。根据欧盟委员会的公告,吉利将被额外征收20%的关税。中国汽车制造商还可能改变战略。与其出口电动汽车,中国车企可以选择尝试在欧洲销售更多的混合动力汽车,甚至内燃机汽车,这两种汽车都不会受到新关税的影响。比亚迪在上个月宣布,其备受欢迎的海豹车型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将很快在欧洲上市。比亚迪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因为关税并不是唯一的风险。在上周日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中,极右翼政党获胜,聚焦环保的政党落败,这可能会在整体上削弱欧洲对电动汽车的支持。事实证明,欧盟各国的政策也可能发生变化。欧洲最大汽车市场德国在去年12月提前结束了电动汽车补贴计划。荣鼎集团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的一举一动都将受到密切关注。去年,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已经从2020年的16亿美元跃升至115亿美元,占据了欧盟电动汽车进口总额的37%。欧盟的关税举措要到今年11月才能正式确定,这留下了一些回旋余地。而且,欧盟还要实现一个清洁能源汽车目标:到2035年时,在欧洲登记的所有新车都要实现零排放。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欧洲道路上的中国出口电动汽车会减少,但不会减少很多。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比亚迪海鸥即将打入欧洲 价格翻倍也便宜

比亚迪海鸥即将打入欧洲 价格翻倍也便宜 这个售价将比Stellantis NV、雷诺等公司类似车型低数千欧元。这些公司正希望通过这些车型帮助实现电动化转型。但比亚迪“海鸥”将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这无疑加剧了欧洲车企在后燃油车时代争夺市场主导权的压力。同时,欧盟的反补贴调查似乎也难以抑制这种威胁。福特欧洲电动汽车业务负责人马丁·桑德(Martin Sander)说,“我们正在密切关注这款车及其他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当然,当新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时,我们都会感到紧张。”比亚迪“海鸥”因其卓越的制造质量、设计和科技配置,在低廉的价格下赢得了广泛赞誉。本月在伦敦举行的一场行业活动上,公司欧洲董事总经理舒酉星透露,在推出海鸥之前,比亚迪计划先推出一款售价25,000欧元的高端电动汽车。此外,比亚迪在欧洲建立两家新工厂,将帮助公司减轻欧盟关税带来的任何潜在影响。目前“海鸥”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取得成功。在墨西哥,它被命名为“海豚mini”,售价为358,800比索(约合19,780美元),尽管当地的充电基础设施仍在发展初期,但自2月份推出以来其已吸引大量试驾者。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上周在墨西哥城的一次活动中表示:“墨西哥市场虽然并不是最理想的,但我们惊喜地发现,对这款车的需求和市场反响非常热烈。”同时,她还发布了一款针对墨西哥市场的插电混合动力皮卡。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正瞄准海外市场,比亚迪是其中的先锋。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今年一月警告说,如果不设置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几乎会摧毁大多数其他汽车制造商”。尽管美国几乎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提高了三倍,基本上关闭了进口大门,但对欧洲来说,关税问题更为复杂。因为欧洲地区的汽车制造商比美国同行更依赖中国市场,这使他们容易受到报复性措施的影响。中国有可能对进口大排量汽车征收高达25%的关税,这将特别严重地打击奔驰和宝马。欧洲计划逐步淘汰燃油汽车,这也需要更便宜的汽车来推动电动化转型。欧盟去年启动了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调查,并接近就提高关税做出决定,但一些行业高管和专家已经提出了反对意见。游说团体Transport & Environment负责汽车和电动汽车供应链的高级主管朱莉娅·波利斯卡诺娃(Julia Poliscanova)表示:“关税不应该被用来保护我们的主要制造商免受有意义的竞争。除了至关重要的气候目标外,真正重要的是保住本地工作,确保碳减排不会导致去工业化。”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最初是一家电池制造商,2003年进入汽车制造业。三年前,比亚迪开始在欧洲销售乘用车,并在巴黎和慕尼黑的汽车展览会上引起轰动。公司股价今年以来已经上涨了9.6%。目前,前英国品牌名爵汽车是在欧洲市场上领先的中国汽车制造商,自2007年被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收购后,花了几年时间重建其经销商网络和客户群。现在,中国制造的名爵MG4在英国的电动汽车销售排名第二,仅次于特斯拉的Model Y。欧洲汽车制造商正在考虑采取非传统措施来应对挑战,包括寻求新的合作伙伴。雷诺正在积极寻找合作方来降低小型车平台的成本,而拥有Jeep和标致品牌的Stellantis则于去年10月与零跑达成协议,计划今年9月开始销售合作生产的车型。“我们不打算让中国竞争者控制这个价位,” 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卡洛斯·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上周谈到比亚迪“海鸥”时这样表态,并对加征关税的建议表达了轻蔑。“我们认为保护主义不是我们长期摆脱竞争的解决方案。”塔瓦雷斯一直强调要迅速采取行动以应对竞争对手。Stellantis与零跑合作,便能够从中国的成本优势和先进电动车技术中受益,尽管这些技术被美国和欧盟认为是在政府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去年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仅为7%,Transport & Environment预计今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1%,并在2027年达到20%。从产品评测来看,欧洲和美国汽车制造商确实有理由认真对待比亚迪“海鸥”。密歇根工程公司Caresoft Global拆解了这款车,评估了其质量和制造技术,想找出低成本的秘密。“每一位业内人士都应该好好看看,这是一款了不起的车。”Caresoft Global总裁特里·沃伊乔夫斯基(Terry Woychowski)表示, “它颠覆了‘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观念。这款车一点也不显廉价。”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欧盟征收临时反补贴税 比亚迪等多家知名中国车企中招

欧盟征收临时反补贴税 比亚迪等多家知名中国车企中招 记者也第一时间采访了上述三家被抽样的车企,其中比亚迪称“不予回应”,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截至发稿尚未有明确的回复。目前,多位欧洲汽车产业从业人员已对欧盟加征关税的行为提出强烈反对,认为欧洲汽车产业依赖与中国的对话而非对抗。相关多方表态:反对!在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初裁披露后,多方已经明确了对此事的态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方面表示,欧盟委员会在对中国电动车反补贴调查信息披露中,罔顾事实,坚持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存在高额“补贴”,对欧盟电动汽车产业带来损害,并拟对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性反补贴税。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深感遗憾,并表示坚决不能接受。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就欧盟反补贴调查初步结果也已发表声明。VDA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Hildegard Müller)表示:“欧盟宣布从7月初起对中国的电动汽车临时征收高达38.1%的附加关税,这进一步背离了全球合作。这一措施增加了全球贸易冲突的风险。事实上,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无益于增强欧洲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希尔德加德·米勒还警告称,额外关税等所谓反补贴措施并不能解决欧洲和德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相反会迅速产生负面影响。“贸易冲突也会危及欧盟推广电动汽车和向数字化转型的目标,目前与中国的业务为德国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我们的企业目前正以创纪录的金额进行转型融资,资金也来自中国这个核心销售市场。”数据显示,欧盟汽车行业直接或间接创造了近1400万个就业岗位,占欧盟劳动力的6.1%。对出口商的潜在影响可谓巨大。2022年,欧盟向中国出口了价值2400亿美元的商品,中国成为欧洲第三大海外市场。据界面新闻6月12日晚报道,挪威财政大臣韦杜姆表示,作为插电式汽车的先驱,挪威不会加入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提高关税的行列。韦杜姆在接受媒体采访就欧盟加征关税一事置评时称,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于本届政府既无关系,也不可取”。蔚来方面6月12日晚表示,蔚来强烈反对用增收关税这样的方式阻止全球电动车的正常贸易,这对于全球的环保、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而言是阻碍而非促进。蔚来不会因保护主义而动摇公司在全球市场长远发展的决心。在欧洲,蔚来将继续服务好蔚来用户,并积极开拓更多的国家市场。对于欧盟的政策,蔚来将持续关注、评估,并根据进展调整商业计划。在调查的最终结论宣布之前,蔚来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仍然抱有希望。图片来源:每经特约记者 周游 摄宝马、奔驰、大众发声综合中国新闻网、南方都市报6月12日报道,对于欧盟此番加征关税,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对宝马集团来说,类似增加进口关税这样的保护主义措施,无法帮助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宝马集团坚定不移地拥护自由贸易。“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错误的决策。加征关税将会阻碍欧洲车企的发展,同时也会损害欧洲自身利益。贸易保护主义势必引发连锁反应:以关税回应关税,以孤立取代合作。”齐普策进一步表示。图片来源:每经特约记者 宁俊斌 摄(资料图)同日,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表示:“我们关注到欧盟发布的相关临时措施。梅赛德斯-奔驰始终支持基于世贸组织规则的自由贸易,包括所有市场参与者应享有同等待遇的原则。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将给各方带来繁荣、增长和创新。如果任由保护主义趋势抬头,将对各利益相关方造成消极的后果。我们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实际上,在今年2月公布2023奔驰集团年度业绩后,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康林松就曾警告称,欧盟针对中国加强保护主义的任何举动,都将对像欧洲这样的经济区域造成破坏性影响。另外,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反对欧盟委员会征收此类“反补贴税”的决定。德国大众认为,这一决定的负面影响超过了对欧洲尤其是对德国汽车行业的任何潜在利益,提高进口关税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措施和反措施,导致贸易冲突升级。大众汽车表示,欧盟委员会做出上述决定的时机,让当前德国和欧洲对电动汽车疲软的需求雪上加霜。对欧洲、尤其是德国汽车行业来说,这一决定弊大于利。欧洲所需要的是促进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气候中和转型的监管环境。大众汽车集团认为,自由、公平的贸易以及开放的市场是全球繁荣发展、保障就业、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作为一家全球企业,大众汽车集团支持并倡导开放、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政策。“大众汽车集团积极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其中也包括中国市场的竞争。竞争将成为促进发展的机遇,并将使我们的客户受益。大众汽车集团对自己的产品和创新能力充满信心。”大众汽车呼吁欧盟委员会利用下半年时间与中国方面进行贸易谈判,以便找到另一个既能公平对待欧洲汽车制造商的竞争状况,又不会不必要地限制自由贸易的法规。相关贸易损失或近40亿美元欧盟中国商会调研显示,对大多数中国车企而言,欧盟加征10%以上关税即为高位区间,将给对欧出口带来直接负面影响。当前17.4%到38.1%的临时关税区间意味着严峻的市场准入障碍。对此,欧盟中国商会认为,该措施不仅将严重损害中欧汽车企业及汽车供应链企业正当权益,扭曲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欧洲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还将冲击中欧汽车及相关领域的正常经贸往来,其“溢出效应”更将对中欧经贸关系和双边关系带来挑战。有分析认为,此次欧盟加征的高额关税,将影响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日前,一项由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若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20%的进口关税,则欧盟进口的中国产电动汽车数量将减少四分之一,约12.5万辆,相关贸易损失将高达近40亿美元。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认为,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池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会使中国车企进入的步伐有所放缓,同时中国新能源车在欧洲市场也将面临暂时的调整期。值得注意的是,由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一旦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欧洲地区电动汽车价格将受到显著影响,导致本土消费者购车成本大幅上涨,更高的价格可能会阻碍欧盟向电动汽车的转型。另外,多位受访人士认为,在加征关税后,中国电动汽车能否维持欧洲市场上的竞争力,决定着对动力电池的影响。据界面新闻,睿咨得能源副总裁付多向记者分析称,关税政策的实施将导致中国出口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售价提高,进而可能影响销量。他认为,如果车企选择以降价的措施来获得市场竞争力,可能会压缩动力电池的采购价格,使得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短期内面临盈利压力。美国白宫今年5月发布声明称,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税率将从25%提升至100%,此项措施将于8月1日正式生效。就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做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2日回应称,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是典型的保护主义。欧方以此为由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损害中欧经贸合作和全球汽车产供链稳定,最终也会损害欧洲自身利益。“我们敦促欧方恪守支持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承诺,同中方一道维护好中欧经贸合作大局。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林剑称。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欧盟加征关税在即 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欧盟加征关税在即 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实际上,早在2023年,土耳其就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加征40%的关税。随着关税新规的出台,意味着包括燃油车在内,从中国进口的所有汽车,都将会被额外征收高达40%的关税。在土耳其看来,对中国电动汽车征税是不够的,因为从中国进口的汽车中,有78%的份额是燃油车。土耳其商务部在声明中强调,新税的目的,是遏制进口,增加国内生产车辆的市场份额,并减少政府经常账户赤字。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近日告诉国内媒体,土耳其此次加征关税,主要是该国政府认为“贸易不平衡”。可实际上,认为中国电动汽车跨国贸易“不平衡”的国家和地区,不只土耳其一个。早在去年10月,欧盟宣布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后续将决定是否开征反倾销关税。此前有外媒报道,6月5日将成为欧盟做出决定的最后期限,但根据香港《南华早报》透露,临时关税将在7月4日生效,考虑到五年一度的欧洲议会选举,欧盟推迟了此前6月上旬官宣中国汽车关税的决定。牵一发而动全身欧洲汽车制造业和中国的关系十分特殊,特别是德国这样的老牌汽车强国,和中国汽车“双向奔赴”历时已久,很多政策,往往牵一发动全身。因此,即使欧盟有心限制中国汽车,在加增关税这件事上,内部的核心成员国却存在极大的分歧。德国总理是欧盟增税的反对者之一。朔尔茨多次公开发声,表示对中国电动车增加税收是个“坏主意”。在他看来,俄乌冲突爆发以后,德国经济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样的大背景下,欧盟不应该在电动汽车方面“步美国后尘”,必须从大局考虑,保护整体商业往来的利益。同属德国阵营的大众、宝马和奔驰等制造商,也旗帜鲜明地反对欧盟征收更高的进口关税。大众首席财务官甚至犀利地抨击,增加关税是非常短视的行为,只会带来短暂的喘息,从长远来,欧洲汽车制造商应该降低成本,苦练内功,保持竞争力。最现实的结果是,欧盟额外增加税收壁垒,可能会招致严重的报复行动。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也对此表态,征收过高关税是一个“陷阱”,对于欧盟来说,并不会因此避开中国车企的竞争与挑战。他的观点和大众汽车基本一致,欧洲车企的当务之急,是强化成本竞争力,“但欧洲很多国家并不想面对这个现实”。早在今年3月,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就旗帜鲜明地发声,在他看来,欧盟千万不要在保护主义中寻求财富,这是条错误的道路。“欧盟应该降低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因为短视的保护主义将对欧洲汽车制造带来难以估量、且难以弥补的损失。”在此之前,拜登政府也曾对华加征新关税,但欧洲税收新政对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实际影响,要远高于美国白宫。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中国向美国的汽车出口额,2021年为14.5亿美元,到2023年则缩减至3.68亿美元,占比仅为1.08%。但是,2023年出口到欧洲的比例已经高达40%。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 Partners数据,2023年中国品牌汽车的销量占欧洲市场份额约为4%,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7%。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欧洲各国政府在制定税收新政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加复杂。欧盟忌惮中国的电动汽车,担心来自中国的汽车价格更低、竞争力更强,逐渐抢占本土制造商的市场蛋糕。另一方面,欧盟不得不考虑中国汽车为当地带来的投资和就业机会。就在欧盟调查中国汽车补贴、并考虑对进口汽车征收更高关税的同时,欧盟各国政府也在制定自己的激励措施,以吸引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当地投资建厂。匈牙利是欧洲国家“拥抱中国”的典型案例,该国新车产量在2023年达到约50万辆,获得了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首笔工厂投资,这被匈牙利外交部长形容为“匈牙利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之一”。过去几年,匈牙利还吸引了宁德时代耗资73亿欧元的电池工厂,以及多家车企的零部件基地投资。根据比亚迪的最新计划,该公司也考虑在2025年建设第二家位于匈牙利的欧洲工厂。欧洲媒体此前也报道,布达佩斯也曾与长城汽车谈判,为其第一家欧洲工厂提供投资政策,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西班牙是仅次于德国的欧洲第二大汽车制造国,今年4月,奇瑞汽车与西班牙埃布罗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当地设立合资企业,今年第四季度开始生产电动汽车,2029年年产能有望扩大至15万辆。路透社报道,上汽集团的目标,是在欧洲建立两家工厂。知情人士透露,第一个工厂将基于现有设施,最早可能在今年7月宣布,年产量或将达到5万辆。第二家欧洲工厂,上汽集团计划从零开始建设,每年生产多达20万辆汽车。消息人士透露,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匈牙利都在上汽集团的候选名单上。当然,据咨询公司统计,在中国生产的1.5万欧元的汽车,如若卖到欧洲,需要500至3000欧元的运输和物流成本。北欧劳动力成本高,竞争力有限,而更南端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则在劳动力成本和制造标准之间取得平衡,这里是中国高端车的首选之地。另一方面,东欧和土耳其更能吸引低成本车辆。目前,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10%的关税,专家预测,这一比例或将提高至20%至30%。德国经济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最新报告,如果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20%关税,欧盟进口的中国电动车数量将减少25%,价值近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0亿元)。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