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1. 进食障碍多种多样,每个进食障碍者面临的困难也各有不同。

【进食障碍】 1. 进食障碍多种多样,每个进食障碍者面临的困难也各有不同。 2. 厌食症是曝光度更高的进食障碍,也是被媒体误解更多的进食障碍。 3. 并不是每个厌食症患者都骨瘦如柴。消瘦是对厌食症的一种社会定见,是错误的。 4. 并不是每个暴食症患者都超重。 5. 对进食障碍的定见可能会导致超重的厌食症患者和体重过低的暴食症患者难以获得帮助。根据进食障碍的类型,对患者的体型体重作出假设是有害的。请不要这么做。 6. 没有哪种进食障碍比另一种更严重。每种进食障碍都可以很严重。 7. 三分之一的进食障碍者是男性。 8. “进食障碍者都是女性”,是对进食障碍的误解。 9. 任何种族、任何性别、任何年龄、任何体重的人,都有可能患上进食障碍。 10. 即使是不进食的时候,患者的思维也会常常会被进食相关的内容占据。 11. 体重的恢复 ≠ 痊愈。进食障碍影响思维和行为,痊愈需要身体、情绪和心理全方面的康复,不止是体重的恢复。 12. 体重与进食障碍的严重程度无关。正常体重的患者完全可能病情更为严重。 13. 进食障碍的严重程度并不能一眼看出。 14. 进食障碍不是自主选择。进食障碍 ≠ 谋求关注。 15. 进食障碍往往与羞耻、污名和愧疚相关联,因此很多患者选择隐瞒病情。 16. 进食障碍的成因多种多样,与精神创伤、基因、文化、基础疾病等都有关系。 17. 请不要假设进食障碍者是在寻求关注。这种假设会伤害到患者。 18. 很多患者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康复,请耐心治疗。 19. 进食障碍是可以痊愈的,请不要丧失希望。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科普】【进食障碍】【选译】

【科普】【进食障碍】【选译】 1. 进食障碍多种多样,每个进食障碍者面临的困难也各有不同。 2. 请不要评论我们的身材或食物。即使是您好心想鼓励我们,也请不要用这种方式鼓励。这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焦虑。 3. 即使是不进食的时候,我们脑中也会常常会被进食相关的内容占据。这给我们带来了焦虑和痛苦。 4. 进食障碍不是自主选择。 5. 请不要以支持的名义,强迫我们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这种强迫并不能帮助到我们,只会伤害我们。 6. 有一些进食障碍者因为进食焦虑,选择不在公共场合吃东西。请尊重我们的选择。

封面图片

【节日与进食障碍】食物往往是节日重要的一环。节日期间,进食障碍者的病情往往容易复发或恶化。

【节日与进食障碍】 食物往往是节日重要的一环。节日期间,进食障碍者的病情往往容易复发或恶化。 针对进食障碍者身边的人,这边有几点建议: 1. 请不要干涉进食障碍者的进食习惯。 2. 请不要关注进食障碍者的进食。 3. 请不要在进食障碍者面前谈论食物、运动、身材等相关话题。 4. 请安排和食物无关的活动,比如一起看电视,一起玩桌游。 5. 每个进食障碍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困难,请尽可能了解对方的情形,提供更恰当的支持。 针对进食障碍者,这边有几点建议: 1. 请记住,当别人为您提供食物时,您可以说不。 2. 请为节日可能的病情变化做准备,提前安排,提前取得专业建议。 3. 当您开始给自己负面心理暗示的时候,请记得及时刹车。多关爱自己,多肯定自己。 4. 有些事情可能能让您得到安慰,回归平静。请多多做这些事情。具体是什么事情,当然因人而异。 5. 请对自己好一些,对自己宽容一些。病情稍微恶化一些,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并不是您自身的失败。 6. 节日期间,请避免被进食障碍完全困住,请多做一些您喜欢的事情。

封面图片

佘达明称认知障碍症患者普遍情绪大上大落 照顾者会感大压力

佘达明称认知障碍症患者普遍情绪大上大落 照顾者会感大压力 一对长者夫妇日前被发现倒卧在港铁石门站无障碍洗手间内,80岁丈夫死亡,71岁以轮椅代步的妻子送院后清醒,警方将案件列作企图谋杀及自杀案处理。有报道指,女事主患有认知障碍症。老人科专科医生佘达明在本台节目《千禧年代》表示,他接触的不少个案都是「以老护老」,由于认知障碍症患者普遍征状是情绪大上大落,无自理能力,无记性、易走失,照顾者会感到大压力。他说处理这类问题有三大方面,包括药物、家人支援及行为治疗,他形容这是家庭问题,需要整个家庭的成员,包括子女一同处理,不能够单靠其中一个人。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前委员、社区组织协会干事阮淑茵在同一节目表示,不少年老照顾者,因体力问题,未必能够应付日常的基本需要,例如未能扶患者上落轮椅,变相有时会令照顾者在压力下病得更严重。 阮淑茵表示,虽然近年政府提供了不少暂托服务名额,但很多都是透过私人买位方式提供,有关质素和价钱有需要加强监管。她说见过有私家老人院为卧床长者一次过包6至7块尿片,令家人不想将长者交由老人院照顾。她又希望当局可以设立资料库,了解有多少「双老家庭」需要支援,优先处理他们的需要,避免类似悲剧再发生。 2024-02-01 10:29:42

封面图片

多项研究显示,新型肺炎患者出院后仍有长期症状。1月18日,香港中文大学披露的最新调查显示,在2020年2月至4月期间住院的30名

多项研究显示,新型肺炎患者出院后仍有长期症状。1月18日,香港中文大学披露的最新调查显示,在2020年2月至4月期间住院的30名新型肺炎康复者中,80%的患者在痊愈超过6个月之后,仍然有至少一项症状持续,包括疲倦、记性差、失眠等。 参与调查的新型肺炎康复者中,年龄分布为20岁至72岁,仅有三成有长期病。在2020年2月至4月入院时,20%的患者症状轻微,76.6%的患者症状为中度至严重。研究团队于今年1月,通过电话访问的方式调查发现,83.3%的患者痊愈3个月后仍持续出现疲倦、记性差、失眠、呼吸困难和脱发等症状,80%的患者痊愈6个月后仍有上述症状,且三分之一同时具备三种以上症状。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肠胃及肝脏科助理教授麦咏欣表示,受访的患者表示,他们在感染新型肺炎前并未长期出现上述症状。其中,有患者痊愈后因出现呼吸困难,难以再进行爬山或其他运动。 为了厘清新型肺炎康复者为何长期具备身体不适的症状,港中文研究团队从2020年2月至5月,分别收集了100名确诊住院病人及78名非确诊者的血液及粪便样本,其中27人于病毒清除后30天亦继续提供样本。 研究发现,新型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其肠道微生态失衡程度是一致的;患者肠道内的“坏菌”较多,例如活泼瘤胃球菌、扭链瘤胃球菌等;患者缺乏已知能够调节免疫力的“好菌”,例如普拉梭菌、真杆菌等;患者体内的新型肺炎病毒清除后30天,“好菌”的水平仍然偏低,肠道微生态仍持续失衡。 麦咏欣向财新记者表示,团队亦持续收集康复者的粪便样本,正在研究肠道微生态与身体不适的直接关系。她认为,肠道微生态的持续失衡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不足,可能是造成新型肺炎康复者长期不适的原因之一。 港中文医学院院长兼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陈家亮表示,婴幼儿的肠道健康状况往往优于成人,因为已消失的“好菌”难以通过膳食进补而重新出现。他建议,民众应避免进食大量添加剂的食物、代糖及不必要的抗生素,并定期进行有氧运动,肠道微生态重建需要较长时间生活习惯调整。 至于市面上销售的益生菌饮料或补品,陈家亮认为,民众不应盲目进补,因为益生菌种类繁多,许多“好菌”也难以从补品中摄取。如果个人感到肠道不适,应当向医生寻求建议,根据年龄、生活习惯、病情等综合因素选择合适的肠道微生态调整方案。 此前,针对湖北武汉的第一家新型肺炎定点医院金银潭医院新型肺炎患者的随访研究亦发现,有超过7成的患者在确诊6个月后仍然有至少一项症状持续,最常见的是疲劳或肌肉无力,睡眠障碍、抑郁和焦虑也较为常见。 (财新)

封面图片

三分之二的COVID-19重症幸存者在康复后一年内仍有各种健康问题

三分之二的COVID-19重症幸存者在康复后一年内仍有各种健康问题 这项最近发表在《重症监护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揭示了SARS-CoV-2对这些人造成的改变生命的影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得不使用机械呼吸机,平均时间为一个月。由于病情严重,这些病人无法被送往专业疗养院或康复机构,而是被转送到被称为长期急症护理医院(LTACHs)的特殊医院。这些医院专门负责让病人脱离呼吸机和提供康复护理,是大流行应对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156 名研究参与者中,64% 的人表示在一年后仍有障碍,包括身体(57%)、呼吸(49%)、精神(24%)和认知(15%),近一半(47%)的人有不止一种问题,19%的人仍然需要补充氧气。长期跟踪调查有助于了解在大流行初期感染 COVID 的重症患者所经历的医疗问题的严重程度。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副教授、医学博士 Anil N. Makam 说:"我们在全球拥有数百万最严重和最持久的 COVID 疾病幸存者。我们的研究对于了解他们的恢复情况和长期损伤,以及对他们改变生活的经历提供细致入微的理解非常重要。"研究人员在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2 月期间招募了 156 名因 COVID 而转入内布拉斯加州、德克萨斯州、佐治亚州、肯塔基州和康涅狄格州九个 LTACHs 之一的患者。住院一年后,他们通过电话或网络接受了询问。这组患者在医院和 LTACH 的平均总住院时间约为两个月。他们的平均年龄为 65 岁,大多数人说他们在接受 COVID 治疗前身体健康。除了因 COVID-19 而留下的后遗症外,参与者还因长期住院而留下了顽固的问题,包括疼痛的褥疮和限制他们使用胳膊或腿的神经损伤。Makam 说:"我们采访过的许多参与者都对这些并发症最为困扰,因此从一开始就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是康复的关键。"虽然有 79% 的人说他们还没有恢复到往常的健康状况,但 99% 的人已经回到了家中,60% 曾经就业的人说他们已经回去工作了。他们对自己能活下来感激不尽,常常用"奇迹"来形容自己的幸存。但他们的康复时间比预期的要长。研究结果表明,在如此严重的疾病中幸存下来的人出现持续的健康问题是正常的。Makam说:"我们观察到的长期损伤是任何长期危重病幸存者的共同特征,并非COVID-19所特有,最好通过多学科康复来解决。"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低血糖真的很可怕:严重会要命 别再不当回事了

低血糖真的很可怕:严重会要命 别再不当回事了 低血糖,一个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的时刻,特别是很多女性。有网友还分享了自己的“低血糖的尴尬瞬间”:图片来源于网络虽然读起来似乎在“社死”中还有一点搞笑,很多人对自己低血糖的事也没特别在意,但其实,低血糖真的很危险!!!什么是低血糖?低血糖有哪些危害?低血糖,顾名思义就是指体内血糖的浓度低于正常下限,现在普遍认为这个下限值是 3.9mmol/L 。对于正常人,如果血糖低于 2.8mmol/L ,就会出现相应的低血糖症状。糖是人体的能量来源,低血糖代表着体内能源缺失,可能导致大脑、心脏等重要脏器受损,比如认知功能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心源性猝死等。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和神经缺糖症状两大类。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包括饥饿感、乏力、出汗、心率加快、震颤、焦虑、收缩压增高、感觉异常等。神经缺糖症状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葡萄糖耗竭后而引起的,症状包括抽搐、意识改变、精神行为异常,轻者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重者昏迷。如果低血糖严重并持续,可导致死亡。哪些人容易出现低血糖?低血糖主要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无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是罕见的。其余少见原因有胰岛素瘤、急性酒精中毒、肝/肾衰竭等危重疾病、某些药物等等。如果长期饮食摄入不足,或者晨起空腹锻炼,也有低血糖的风险。也就是说,如果频繁低血糖,有可能是糖尿病或是其他疾病的前兆,建议及时去医院检查。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和需要使用胰岛素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并发症,会成为他们保持血糖平稳的主要障碍。反复的低血糖将导致高血糖状态,从而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最终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医疗花费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的无症状低血糖情况。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比例与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呈正相关。无症状听起来很轻,但是有些低血糖患者无症状反而是严重的表现,这代表他的交感肾上腺反应由于长期反复的低血糖而受损,无法早期出现症状,最后可能只有影响到了认知才会出现症状,也就是达到了严重低血糖水平[6]。这样也就丧失了早期治疗的机会。研究发现,治疗 25 年,这种现象在 1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达到50% ,而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约为 10% 。因此,为了及时发现低血糖,具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发现了低血糖就应该及早重视、尽快处理,尤其是 1 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了低血糖,该怎么办?出现了低血糖,如果神志清醒,可以自主进食,可以自行补充碳水化合物(糖),这里要提醒一下,一定要避免吃了过多的糖。避免低血糖缓过来了,结果又高血糖。如果已经昏迷或者无法完成独自进食,就必须输液或者肌注胰高血糖素来纠正了。在缓解了低血糖后,需要进一步排查可能造成低血糖的原因,纠正各种危险因素。比如对于发生无感知低血糖的患者,应该放宽血糖控制目标,严格避免再次发生低血糖。平时怎么预防低血糖?1.首先要做好原发病的规范治疗,控制常见病因,比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2.避免过于严苛的血糖管理,老年人谨慎使用强化治疗(即短期额外使用胰岛素)。《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1 年版)》也提出来了“去强化治疗策略”,促进老年糖尿病的精细化管理。3.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也会影响血糖代谢。4.避免过量运动,通过在体育锻炼前后监测血糖,可以及早采取措施预防低血糖。5.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为自己配备葡萄糖或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并始终将它们放在手边。6.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万一出现低血糖又不能自救的情况,方便路人救助,争取抢救时间。7.如果自己的孩子有低血糖风险,家长应随身携带糖果,在孩子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让孩子吃下补充糖分,补充糖分后 15 分钟再次检测血糖是否恢复;孩子如果要运动,也应该在运动前后检测血糖以避免发生低血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孩子的情况同步给老师与学校。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